山水相逢,情谊自涌——以旅为媒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政务   2024-11-02 08:02   北京  

从自然景区到文化场馆,从红色旅游到乡村旅游……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各地以旅为媒,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涌现出一批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


他们之中,有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路径的博物馆,有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机嵌入各项工作的景区,还有致力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乡村民宿经营者……他们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赋予旅游业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让各民族在旅游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体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美。


在文博场所感知多元一体


暑期,随着新疆旅游持续升温,不少游客来到吐鲁番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吐鲁番博物馆是游客必去的“打卡地”之一。


吐鲁番博物馆立足丰富的馆藏优势,发挥文化活动和社会教育功能,探索形成了“以馆为媒,借旅促融”工作模式。博物馆采取灵活调整开放时间、增加免费讲解场次密度等举措,给各地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8月17日,游客在新疆吐鲁番市葡萄沟景区葡萄长廊下拍照。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络绎不绝的游客,反映了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吐鲁番博物馆讲解员努尔比娅·阿不力米提说,“我们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讲各民族共同守护边疆的责任担当,大家都很爱听。”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来自江苏的游客代秀娥参观完吐鲁番博物馆后,对伏羲女娲图绢画赞不绝口,而它在吐鲁番的出土,就是中原文化深刻影响西域的生动体现。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作为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博物馆,在旅游促“三交”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大运河是南北跨越3200公里的线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形象标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方位、多视角展示文化遗产风貌,彰显中华文脉。


“这里就像一个大运河文化主题乐园,除了以物说话,观众还可以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感知大运河文化,增进文化认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建成开放3年来,这座“年轻”的博物馆已经吸引了超900万人次参观,去年接待观众超420万人次。



▲2024年是布达拉宫申遗成功30周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布达拉宫管理处共同推出中运博“文化遗产”系列特展之“布达拉宫——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展览。这是5月11日,观众在展出现场参观拍摄“金宝地花卉纹斗篷”。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为进一步深化各民族“三交”,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先后举办“布达拉宫——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特展等精品展览,选派人员赴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博物馆开展展陈、社会教育指导培训。接待百余批次来自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地各族干部群众,讲好大运河承载的中华民族故事。


在沉浸体验中促进互嵌共融


10月10日一大早,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迎来了第一批游客。


“这里的六堡茶独具风味,民宿也特别有文化特色。我们还打算参加六堡茶制作体验活动。”来自广州的游客李霞兴奋地说。


山坪村将民族文化与六堡茶文化相融合,发展“茶旅+民宿+康养+研学”的全新业态。曾经默默无闻的山坪村,通过茶旅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正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推动“文体旅+铸牢共同体”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大学生在体验采茶(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近年来,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积极搭建载体,盘活传统村落等乡村旅游资源,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让各族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熏陶中追求“诗和远方”。


“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让旅游成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让各族群众在旅游过程中感知中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麦贵福说。


新时代以来,民族地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充分挖掘丰富的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促进各民族在旅游业的发展中经济相依、文化相通。


今年6月10日,第一届全国“班级足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班超”)友谊赛在贵州榕江开赛,来自西藏日喀则市的上海实验学校珠峰雪鹰队与榕江县青少年“班超”代表队共同打响揭幕战。赛前,两队学生互送哈达、彩带等纪念品;赛中,他们以球会友;赛后,两地青少年足球爱好者深入交流,建立友谊。


随着“村超”的持续爆火,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榕江县人民政府把足球作为文教体旅融合发展的第一战略、第一事业、第一产业,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开展“村超”研学游、“班超”邀请赛、青少年足球夏令营等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双向奔赴、广泛交流。



▲9月28日,榕江县侗族大歌队的演员们在“村超”足球场上表演。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如今,榕江“村超”赛场上,啦啦队吹芦笙、跳多耶舞、唱侗族大歌,中场休息时上演川剧变脸、民族服装秀,场边能买到结合刺绣、蜡染等非遗手工艺的纪念章、吉祥物……天南地北丰富的文化元素在这里汇聚,共同组成一幅中华文化百花园的和谐画面。


在文旅融合中推动增收致富


今年国庆假期,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村民郁伍林白天招待游客,夜晚举行“火塘非遗”展演,忙碌而快乐。


老姆登村有着优美壮观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吸引许多游客。2001年,郁伍林在老房子旁建起客栈,吃上了“旅游饭”。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郁伍林的生意蒸蒸日上,吸引不少村民前来“取经”。“一寨子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从客栈选址到楼层设计,从内部装修到房间布局、菜品制作,郁伍林手把手地教,带动身边的群众参与到农家乐建设中,掀起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热潮。


如今,老姆登村建成40多家农家乐、客栈、民宿,每年旅游业收入达500万元,成为怒江州农文旅融合示范样板、网红打卡地。


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人口跨区域流动,大大增强了各族群众的紧密联系度,促进各族群众互嵌融居。


走进新疆阿图什市松他克镇阿孜汗村,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宽阔笔直的通村公路、干净整洁的养殖区……这里是阿图什最“靓”的文旅村之一,游客纷至沓来,每年吸引疆内外游客20余万人次。



▲阿图什市松他克镇阿孜汗村仙果乐园,小朋友在无花果树前玩耍。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晶摄


2022年,来自广东汕尾的游客马峰被阿孜汗村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深深吸引,投资350万元在当地开起了无花果生态园。“这里民风朴实,各民族亲如一家,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来了就不想走了。”马峰说。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阿孜汗村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当地干部群众积极接纳了很多像马峰一样的外来创客,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营商环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阿孜汗村、爱上阿孜汗村、留在阿孜汗村,本村回流和外来就业创业的商户已近百家。“新阿孜汗村人”的不断涌现,成为旅游业发展带动各民族互嵌融居的最好注脚。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安宁宁

编辑制作 | 石建杭

来源 |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

国家民委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