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促进高质量就业有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创业   2024-12-19 14:36   湖北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和关键环节。今年以来,我国不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稳就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1

释放政策红利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这是2024年年初确定的就业预期目标。截至10月底,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13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432万人,10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

当前,劳动力市场出现新的变化。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分析,劳动力供给从增量模式向存量模式转换,就业矛盾向总量压力持续与结构问题日益突出并存转换,劳动要素投入从低技能低成本向高素质高人力资本需求转换,劳动者就业要求从“有没有工作”向“工作好不好”转变,就业观念从“保饭碗”向“求发展”转变。

面对新形势,国家适时调整就业工作目标,改革就业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就业政策服务。今年9月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正式出台,根据当前阶段特征和突出问题,创新就业方针、丰富就业政策、完善服务体系,以适应就业形势任务要求,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实现就业发展目标。

一系列就业支持政策相继推出,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社会保障各项措施释放促就业红利,稳定了就业预期。前三季度,失业保险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重启,向17万户企业发放9亿元扩岗补助,惠及62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组织线上线下招聘4.6万场,发布岗位需求1720万人次;重点企业用工服务机制帮助10万余家企业解决用工需求186万余人次。


2

提高就业质量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介绍,聚焦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施就业服务攻坚行动,推进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面向脱贫人口等农村劳动力,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对于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困难就业群体,强化针对性就业帮扶,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同时,各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匹配供需的作用,年均帮助3亿人次劳动者就业、择业和流动,高效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年均为5000多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人员招聘和管理服务,其中40%是制造业企业,支撑和壮大实体经济的作用不断增强。


3

紧跟岗位需求

随着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无人机飞手、AI训练师等一批新职业正引领就业新风向。7月底,人社部向社会发布了云网智能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用户增长运营师等19个新职业,直播招聘师等28个新工种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每一个新职业背后都承载了一定数量的就业规模。

新职业不断涌现,为缓解“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就业匹配程度,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教育供给,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与就业市场需求相契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技能研究室副主任陈玉杰说。

在这样的趋势下,增加技能成为更多人的新选择。今年,海南省启动“有技能、好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提升行动,组织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江苏省实施强技计划,高校主动对接技工院校,为学生新添技能课程。

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和助力银发经济发展壮大等举措相继实施,呼应了当前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帮助劳动者在合适的产业、合适的行业、合适的岗位找到自己的位置。

11月份,为了弥补农民工总量增速放缓、就业质量总体不高等短板弱项,10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的意见》,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人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将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优化场地、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和落实培训有关补贴政策,提升农民工技能素质;健全就业帮扶长效机制,稳定脱贫人口就业。




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双创
中国双创发展委员会(中国双创)全要素创业创新融合云服务平台,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市场化运营”的模式,联合众多服务机构共同打造,融合政策、技术、人才、金融、知识产权、创业场所等机构的各项服务,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