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东师大先生|“冷板凳精神”——忆历史文化学院的老先生们

教育   2024-09-02 16:01   吉林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强调,要大力弘扬育家精神,并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两代师表共育的师范大学,东北师大近80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躬耕教坛的大先生。他们提灯引路,育梦成光,他们既为经师,更为人师,他们的身上体现出种共同的精神气象那便是教育家精神近日,官微特开设弘扬教育家精神·东师大先生专栏,连续刊载东师前辈的育人故事、从教心得,展示东师大先生们的师者风范教育情怀,希望以其事迹和精神持续感染、教育广大师生,传承好、弘扬好教育家精神。

“冷板凳精神”

——忆历史文化学院的老先生们



李 晔
身为人民教师,我在东北师大耕耘了30余载。正是在祖国阳光雨露的哺育下,很多同我一样的教师才能茁壮成长!回眸我校风雨图治的历史,我深深感到,学校发展到今天,与每位教师的勤奋创新、为人师表、严谨笃学的精神密切相关。“冷板凳精神”是东师教师的师魂,是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法宝,也是求学者的精神与操守。正是这种“冷板凳精神”,铸就了我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使东师的学术成果层出不穷,令莘莘学子受益匪浅,成才起航。

1979年,林志纯先生指导研究生

林志纯先生手稿

1976年我毕业后留在历史文化学院任教(当时名为“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渐渐从一名年轻的助教成长为教授,从黑发到白发,桃李满天下。我深深感到,我的成长得益于历史文化学院众多老师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诲,这是我终生难忘的财富。林志纯先生、丁则民先生、李洵先生、王维礼先生、朱寰先生、王贵正先生、姜德昌先生、夏景才先生、赵德贵先生等,他们读书万卷,治学永无止境,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们的收入并不高,总是穿着朴素的衣服,但他们却肯将大部分收入用来购书,在他们不宽敞的书房中,书架和书桌占了大半的空间。白天,他们在教室里或在图书馆中忙碌,夜晚,一盏台灯照亮他们不知疲倦、伏案阅读的身影。他们是历史文化学院的奠基者和推进历史学科发展的脊梁,他们这种孜孜以求的“冷板凳精神”,使我认识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不是一种干扰,不是对自由的剥夺,而是一种兴奋、一种收获,是一把从“不知道”到“知道”的钥匙!

上世纪70年代末,丁则民先生与学生在一起
李洵教授与学生在一起
我刚留校任教时,朱寰先生曾经对我说:“做学问不要害怕受穷,要坐得住冷板凳。”赵矢元先生也曾说过:“只要肯坐冷板凳,几年之后就有可能成为一个课题或一个领域的专家。”王贵正先生也曾教诲我:“学习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学风急躁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创新”。

聆听先生们的每一堂课,都使我自己的从教生涯获益匪浅。他们慈祥的笑容,渊博的知识,温和的话语,谦谦学者的风范,不知不觉间,就把听者带进了科学的理想王国中,从不知到有知,从学习的浮躁到“坐冷板凳”的心绪宁静。我从中感受到,不计功名,淡漠名利,甘于寂寞,宁静致远,是先辈们留给后人的神髓。这其中,“宁静”是先生们大都具有的气质,意味着治学的坚守和执着,犹如“佛家坐禅”,守护着校园的和谐,守护着学问的纯净,使心灵的净土始终不为世俗所污染,正所谓,风吹云动心不动。恩师们的教诲和感召,使我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就要把教师工作视为一种欢乐,积极地为教育事业作贡献。   

 1954年,孙守任老师给中国近代史活动小组辅导

“冷板凳的精神”是一种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品格。记得蔡元培先生初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革故鼎新,否定了大学的官僚体制的附属性,确定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批判治学中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确定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这种措施反映了所有大学共有的价值信念,至今仍有重大意义。思之虑之,感慨颇多,自当慎独不苟。


(作者为历史文化学院1976届毕业生,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退休教师)




排版 | 韩彤

初审 | 谭海洪

复审 | 闫冬

终审 | 吕春宇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文蕴东师·往事(一)》

        《文蕴东师·印相(一)》《文蕴东师·印相(二)》

投稿&帮推&合作邮箱

wx@nenu.edu.cn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