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获得授权
"
海报中的背景
1895年,电影诞生。同年也出现了第一张电影海报,直至今天,电影海报已然成为了区别于电影之外的另一种艺术欣赏。
各式各样的海报中,建筑往往作为背景元素出现,来丰富画面的层次感,来衬托虚构或现实的故事,或是仅仅作为建筑而存在。而相较于电影的发展史,建筑已经承载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于是我们透过电影海报去看建筑,它只是静静存在,却比海报本身更加理所应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本期以电影海报的窗口来看建筑,触摸时间长河中永恒的砂砾。
▲《罗马假日》海报《罗马假日》上映于1953年9月2日。讲述欧洲某公国的一位公主与美国的一位记者在罗马邂逅,碰撞出一日的浪漫。
这张海报保持着早期的手绘风格,文字信息和主人公画报之外,橙黄色点缀天蓝构成背景色,传递着轻松愉快的氛围。
尤为引人注目的背景建筑是罗马斗兽场,相较于文字,其作为图像的直观性更能明确地传递给观众故事发生在罗马的信息。
▲《角斗士》海报该片讲述了战功赫赫,受人拥戴的大将军马克西·蒙斯遭受太子陷害,凭借气魄和武力一路晋级到罗马的大角斗场,只为剑指暴君亲手报仇的故事。
在复仇的主题下,海报整体是灰色基调,由人物引导画面,背景去色处理进一步突显层次。
此时罗马竞技场显得沉重而肃穆,它回归了最原始的用途,既是勇士搏斗厮杀的场所,也是权贵观演娱乐的平台。
▲古罗马斗兽场
如果说有一座建筑,能代表古罗马人的伤痛、荣耀和天赋,那它一定是罗马斗兽场。
罗马斗兽场是设计学和工程学上的奇观,是古罗马人的建筑杰作,整个建筑占地2万平方米,周长527米,可容纳9万观众。它是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为纪念皇帝威斯巴西安的丰功伟绩而建的。
从角斗士们的拼命厮杀,到犯人的集体处决,再到精心设计的狩猎游戏,近4个世纪的岁月中,罗马斗兽场内不断上演着残酷的表演。
▲斗兽场面除了人之间的决斗,人和动物间的决斗逐渐流行。而罗马斗兽场是如何使这些野兽神奇般出现的,其中的秘密也许就藏在斗兽场的地下室。▲野兽笼升降装置通过人力转动绞盘卷起绳索,装有动物的笼子通过滑轮与绞盘相连。随着绞盘的转动,笼子就被吊上来了。
活板门关闭时,通过两根大型铰接臂支撑,铰接臂降下时,活板门也就打开了。当笼子上升,活板门自动打开,笼内的动物就能通过斜坡进入斗兽场。▲野兽入场除了角斗表演,罗马竞技场还能提供海战表演的平台。有时上午的海战表演后,下午便要上演角斗场面。那么古罗马人是如何快速蓄水和排水来进行场地变化呢?这得益于罗马古城内的多条渡槽,将周边山泉水引入斗兽场。排水则主要依靠舞台下方的4条排水渠,其通道的宽度也足以让平底船出入。▲海战表演舞台的蓄水量为数千立方米,而现存的最后一道排水渠依旧能正常工作,经过计算,如果4条排水渠均能正常使用,斗兽场内的积水仅需不到一小时即可排空。作为标准的罗马式建筑,无不彰显雄壮英武的气势。如其标志性的回廊,立面总高度为48.5米,由上至下分为四层,下面三层每层由80个拱券组成。每两券之间立有壁柱;壁柱的柱式第一层是多立克式,健美粗犷;第二层是爱奥尼式,轻盈柔美;第三层则是科林斯式,它结合前两者的特点,更为华丽细腻。▲古罗马斗兽场绘画作品在一本中世纪基督教的《颂书》里记载了一位朝圣者的话:“大角斗场矗立,罗马便会存在。大角斗场倒塌,罗马就会灭亡。”现在的古罗马斗兽场已是过去的遗存,但从建筑的视角来看,它依然矗立在那里,依然经历着时光的冲刷而闪烁。
▲《巴黎圣母院》海报电影改编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与吉卜赛姑娘艾丝美拉达之间奇特的爱情故事。
仅从这张海报来看,描绘巴黎圣母院的笔触简洁而生动。两座对称的钟塔用廖廖几笔勾勒,一下子将观众拉入那个古典主义的年代。▲《燃烧的巴黎圣母院》海报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突发火灾,塔尖和屋顶木骨架在大火中被烧毁。文物之殇,让法兰西流泪,也让全世界伤痛。影片采用特制IMAX拍摄,将那场震撼火灾重现给银幕前的观众。
▲夜幕下的巴黎圣母院这座大教堂始建于12世纪,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正外立面汇集拱券、壁柱、圆窗、雕像、饰带等不同时期与造型的元素,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美妙和谐。经过巴黎圣母院的人都难以忘却其标志性特征:耸立的双塔楼、巨大的圆形玫瑰花窗、底部的三座尖券大门、顶部那高耸的尖塔。▲西立面西立面为圣母院主立面及正门,以横向装饰带划分为三层。底层的3个尖券门,分别是圣母玛利亚门、最后审判门和圣安娜门。每扇门上密密麻麻的雕塑,都刻满了圣经故事。▲3扇大门中央拱门主题是“最后的审判”,它描绘了上帝的审判,被诅咒者受到惩罚,而受祝福者则被迎接到永恒的生命中。右边拱门是圣安娜以及大主教为国王受洗,它描绘了基督童年时期的场景。在正中央,圣母和圣子两侧分别是法国国王和巴黎主教,这彰显了王室与基督教之间的紧密联系。左边为圣母被圣者和天使围绕,描绘了玛丽的死亡、升天以及她作为天后加冕的场景。▲玫瑰花窗拱门上方为国王画廊,陈列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国王画廊”上面为第二层,设有一个小露台,露台上有一个开放式栏杆,形成了圣母画廊。中间是彩色玻璃大圆窗,又称“玫瑰窗”。阳光透过玻璃,渲染出五彩缤纷的光景,如同光影的玫瑰绽放在室内。▲对称塔楼第三层是一排雕花拱形石栏杆。这里是那些神魔各异的石雕的所在点,它们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俯瞰着脚下这座迷蒙的城市。左右两侧其上就是后来施工的塔楼。两座69米高的塔楼基座左右对称设置,没有塔尖是塔楼一直没有竣工所致,搭配高大的石根窗反而气势不凡,开创了一种别致的哥特建筑样式。▲尖塔19世纪40年代,负责这项工程的建筑师,名叫维欧勒·勒·杜克。杜克参考其它中世纪建筑,自己设计了一个新版尖塔,使用橡木和铅制构件建造。即使在当时引发争议,但后世的评价往往是正向的。然而2019年的一场大火,损坏了巴黎圣母院这座中世纪建筑。教堂屋顶上标志性尖塔的坍塌,更是令无数人扼腕痛惜。时隔五年,高约96米的尖塔得以重建。新尖塔几乎复刻了19世纪的设计,金色公鸡风向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巴黎大主教洛朗·乌尔里希为公鸡风向标举行祝福仪式尖塔顶部新的镀金公鸡像,拥有一双火焰形状的翅膀,宛如一只涅槃的“凤凰”。它的内部还藏有一份写有2000名参与修缮人员名字的羊皮卷轴,以纪念他们的贡献。
电影的艺术性很多时候是基于现实的虚构,例如这部《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巴洛克式风格借鉴了许多现实建筑,通过电影的再创造来讲述一个独特的故事。
▲《布达佩斯大饭店》海报故事要从一位无名作家说起,为了专心创作,他来到了名为“布达佩斯”的饭店,在这里,作家遇见了饭店的主人穆斯塔法,穆斯塔法邀请作家共进晚餐,席间,他向作家讲述了这座饱经风雨的大饭店的前世今生。
▲饭店大厅
对称,一以贯之的对称美学。无论是建筑立面还是大厅陈列,都在强调这种平衡和稳定感。对于银幕前的观众,这种表现形式其实是很能引人入胜的。
而几何元素的应用,如圆形的吊灯、方形的窗户和菱形的地毯纹理,是对于对称的大框架的细节补充,提供了充分的审美享受。
▲饭店一隅
从色彩上来看,整个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饭店衰落期电影截图▲饭店巅峰期电影截图在画幅选择上,导演为了使电影看起来就像是在不同时间线上发生的故事,因此选择了三种不同的画幅来描绘。如图所示就是布达佩斯大饭店在山峰与谷底的不同时刻。前者画面色调偏黄,代表衰落;后者则用张扬的红色来强调鼎盛期的饭店。▲The Palace Bristol Hotel▲The Grandhotel Pupp
▲Bagni Nuovi Grand Hotel如前文所述,艺术源于生活。《布达佩斯大饭店》大部分的取景地都在德国东部,而它的外观原型是参照了位处于捷克的The Palace Bristol Hotel。
而酒店内部的一些细节,比如宽阔的走廊,地毯的走向以及灯光的布局则受到了位处于卡罗维瓦利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温泉小镇里的The Grand hotel Pupp影响。
年份并不代表绝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建筑,在电影的虚构表现中,则更加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艺术构思。反哺到现实中,“布达佩斯大饭店”已然成为浪漫、绚丽、奢华的代名词。
建筑与电影同属于传统八大艺术。
电影海报本意是作为电影的宣发手段,而事实上静态的画幅已成为动态影片的浓缩。
建筑作为更加久远、厚重的艺术形式,几乎伴随了整个人类文明。相比之下,电影的百余年历史仅是建筑巨大时间跨度中的一小段。
因此透过电影海报这个“新兴”的窗口,我们也许会在不经意间震撼于那些跨越时间长河的建筑美学。
资料引述:
1.《罗马斗兽场探秘》-澳大利亚SBS电视台
2.《罗马古城里的大角斗场》-于大清
3.《中西美学与艺术》-周至禹
4.《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空间及形式处理》-张瑶
5.《浴火重生!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开放 亮点抢先看》-央视新闻
6.《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布达佩斯大饭店>吗?》-Ottavo Senso
7.《<布达佩斯大饭店>:建筑美学的独特表现》-人大美育
编辑 陈波
责编 袁兆童
建筑师杂志(ID:ARCHITECTERS)联系方式: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投稿:邮箱cr58@163.com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