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丨《新闻与传播研究》2024年第10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学术   2024-11-07 16:29   北京  

插播一条重要通知

点击查看

2025年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征订开始啦!现在预订,九折包邮



点击封面 9折订购期刊

投稿网站:https://xwycbyj.cbpt.cnki.net/

《新闻与传播研究》是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顶级学术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期刊创办于1994年,初为季刊,2008年改为双月刊,2013年改为月刊。其前身《新闻研究资料》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权威刊物。

《新闻与传播研究》创办以来,继承发扬重视学理研究的传统,以“代表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引领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为办刊追求,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并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刊发了一系列卓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目 录 

 Content


01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跨文明视域中的思想迁衍:国际传播的概念流变、普遍化及其体系再造

周 勇 吴晓虹(5)


“香农-韦弗”模式存不存在?

    ——跨学科版本学视野下国内外传播理论体系关键史实考辨

禹卫华(19)

权力让渡、话语冲突与空间建构

    ——跨文化传播中多级文化折扣的逻辑理路

陈文泰 孙仲伯 李卫东(38)

02

新媒体


从“平台”到“平台化”:现实基础、理论视野及研究路径

贾瑞雪(54)


从数字依赖到数字简化:青年群体“数字极简行动”的主体性实践

陈 淼 荣浩浩(71)


想象“刚刚”:社交媒体新闻时间话语的多重影响与加速转向

张庆园 李 欣(90)

03

新闻传播史


幻觉机器:西洋镜的媒介考古

唐海江 陈捷琪(108)


内容提要

 Abstract


跨文明视域中的思想迁衍:国际传播的概念流变、普遍化及其体系再造

周 勇 吴晓虹

国际传播概念源于早期对外新闻传播事业,而资本主义的增殖和扩张逻辑是该概念普及化的根本动力。这一概念的普遍化过程是核心国家将资本主义传播范式投射至边缘国家的过程,也是现行国际传播体系形成的缩影,反映了“核心-半边缘-边缘”的权力结构。在这一体系培育下,战争宣传、发展传播学和依附理论等使国际传播实践进一步偏离了交流的本质。为革除现行体系的弊端,构建新型国际传播体系具有理论可能性:资本主义理论框架的内在矛盾表明,现有国际传播体系是阶段性的,世界交往作为人类全面解放的关键前提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体系存在冲突。“和”思想作为元理论,为评估和反思现有的国际传播理论提供了有效视角,使国际传播得以回归其本质。在此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构建新型国际传播体系的理论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所构建的理论、话语及其实践将为国际传播的体系再造注入新动能。


“香农-韦弗”模式存不存在?

    ——跨学科版本学视野下国内外传播理论体系关键史实考辨

禹卫华

采用历史学科版本学方法,通过不同学科同一概念的横轴对比和不同年代同一主题版本的纵轴勘验,论文发现:在国内外新闻传播理论体系中被广泛引用的“香农-韦弗”模式实际不存在。从知识产权与图形相似度来看,韦弗仅延伸评介了香农的信息论原文,对1948年诞生的“一般通信系统”模式无原创贡献。从发表间隔来看,1948年7月与10月,香农发表了“信息论”奠基论文并绘制了“一般通信系统”模式。12个月后的1949年7月,韦弗才在报刊上发表了评介香农信息论的文章。从创作关系来看,1949年9月,出版社将香农的“信息论”文章与韦弗的评介文章汇编成书,而非合著。论文进一步梳理了“香农-韦弗”模式在国内理论研究领域的流变轨迹,基于注释关系构建了海外原始文献与国内理论出版物样本群之间关联关系及差异化结果。


权力让渡、话语冲突与空间建构

    ——跨文化传播中多级文化折扣的逻辑理路

陈文泰 孙仲伯 李卫东

在批判既往文化折扣研究过度强调其负向作用与单向逻辑的基础上,论文尝试提出“多级文化折扣”的理论概念与阐释框架。多级文化折扣指的是在原生文化信息流动中受权力、内容、空间等因素影响导致文化价值持续减损的动态过程,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具有多次、反复的特征。阐释多级文化折扣的逻辑框架可以从权力主体、内容话语和空间界域三个维度展开,其中,权力主体推动信息传播与价值扩散,是多级文化折扣的核心构成,而内容话语与空间界域则是呈现多级文化折扣的现实表征。该理论映射了多元主体文化交往的信息传导结构与社会权力关系,超越了以往文化折扣研究静态、单向的范式特征,实现了对文化折扣全流程、立体化的理论延展和行动阐释。


从“平台”到“平台化”:现实基础、理论视野及研究路径

贾瑞雪

随着数字平台与社会的互动融合持续深入,平台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渗透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挑战,使平台研究面临新的课题:从作为事物的“平台”扩展到作为过程的“平台化”。论文借鉴媒介化的解释框架审视数字平台的影响力,并结合STS的技术社会学视野深入剖析数字平台与社会的相互转型过程,通过与媒介化和STS的理论对话,批判性地考察了“平台化”研究的理论视野,构建了一套能够分析“平台化”的理论框架。学者们可基于数字平台的物质性维度,关注平台化的“物质”建构和平台化实践,并从物质性视角、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和制度主义视角相结合的路径对不同社会领域中平台化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影响开展在地性研究。


从数字依赖到数字简化:青年群体“数字极简行动”的主体性实践

陈 淼 荣浩浩

当前,青年群体的数字生活正经历数字依赖到数字简化的转向。论文从主体性视角切入,以豆瓣小组为研究对象,运用深度访谈与扎根理论,探究青年群体“数字极简行动”的深层逻辑与行动路径。在编码分析基础上,将数字依赖到数字简化的转向总结为“主体性缺失-情绪倦怠-重构主体性”的实践路径。研究具体回答三个问题:第一,青年群体主体性缺失的原因,数字社会中的数字全景敞视、交往资本主义、数字劳动异化是常见归因;第二,主体性缺失产生的影响,引发懊恼、空虚、绝望等消极情绪,并产生情绪倦怠;第三,重构主体性的实践路径,通过算法调试和注意力管理重建网络秩序权利主体,通过价值决策和实体互动重构社会交往关系主体,通过抗逆脱嵌重塑数字生活欲求主体。


想象“刚刚”:社交媒体新闻时间话语的多重影响与加速转向

张庆园 李 欣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为认识现代社会加速现象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方法论。将其与媒介时间和话语分析相勾连,会发现当前新闻时间相关研究呈现出一种“技术驱动”的视角,对媒介内容关照不足。论文从对时间性话语与效果层面受众感知的分析出发进行双向验证,对当下社交媒体中的代表性新闻时间话语进行批判分析。诸如“刚刚”、“突发”等话语的使用造成了一种“时间原义发生延展,新闻时效感知不断萎缩”的表象,从话语层面产生了“身份-观念-关系”三重效果,最终透支了多重话语的意义。揭示出社交媒体新闻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制造去同步化的功能运作与社会时间规范,造成个人时间异化的体验——新闻潜隐的社会加速的现代性功能由此凸显。未来需要进一步寻找媒介内容与加速社会背景的更多连接点,为用新理论回应新命题的探索提供更多可能性。


幻觉机器:西洋镜的媒介考古

唐海江 陈捷琪

立足当下数字技术建构的虚拟现实,发掘西洋镜在中国引发的感知体验,具有媒介考古学上的意义。作为感官体验的媒介,西洋镜依托其物理材质和透视法则而形成的操作机制和窥视特征,制造光学奇观,参与并揭示中国感官体验现代转型过程。作为居室的幻视装置,西洋镜屏勾连着中国幻视经验的同时,又瓦解了精英“格己”、“自鉴”的观看传统;而街头西洋镜则向着移动化、小型化和自动化方向演化,建构起人机之间的感官刺激-反应模式,成为制造情欲的装置而背上道德的负面评价。西洋镜重组了观看者的感知体验方式,推动着中国文明中观看方式的转变:从“内”观走向“外”观,反思性的时间体验被即时的无意识反应所取代,超越性的通感被消遣性的快感所取代,西洋镜实质上演变为制造幻觉的机器。这一转型中涉及的诸多议题如窥视性、感官性、具身性等,对于理解当下的虚拟现实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闻与传播研究”

编辑:雨璇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学术期刊

社科期刊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旗下品牌,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内容涉及文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宗教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民族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等人文学科,共90余种期刊。弘扬学术,传承经典,即时推送期刊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