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订购期刊
·专题论文·
清初闽台客家交往的历史印记:
武平均庆寺《台湾募款碑记》解读
杨彦杰
内容提要 武平均庆寺出土的清雍正十一年《台湾募款碑记》是一份相当难得的两岸交往史料。通过对碑记的解读,可以较完整揭示这块碑记的基本内容和史料价值。从统计数据看,雍正年间参与武平均庆寺建造佛楼的台湾善信共有691人,总共捐银182.87两,至少涉及62姓。根据其他文献的记载,这些捐助者主要居住在当时台湾的凤山县下淡水溪流域以至台南、彰化等地,大都属于中下层劳动者,有的人还充当义民或兵丁。他们的原乡主要在武平、上杭、永定三县。春去冬回,经常往来于两岸,因此有些人在碑记镌刻时还临时增加了捐款。这些难得的历史信息对于深入了解清朝初年汀州客家人在台湾的生存状态,以及闽台客家的交往互动都有重要意义。碑刻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有待今后继续探讨。
关键词 闽台交往 汀州客家 均庆寺 《台湾募款碑记》
作者 杨彦杰,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晚清台湾道对财政职权的掌控
——兼论二刘之争的制度根源
卢树鑫
内容提要 自台湾开港以后,闽省当局为加强对台湾吏治和财政的管理,赋予原先主要作为监司的分巡台湾道兼理税厘、盐课的财政职权。台湾道由此逐步建立起对台湾地方财政的掌控,并在日渐严重的边疆危机下形成制度化实践。这一特殊的财政体制运行至中法战争期间,与近代以来地方督抚在战时基于筹饷需要而倚重的粮台制度并不贴合,加之湘淮畛域和文武之别等因素,激化了闽省与台道之间矛盾,从而发生了对晚清台湾政局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二刘之争。
关键词 台湾道 刘铭传 刘璈 二刘之争
作者 卢树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台湾知识界现代化话语建构中的“胡适影像”
何卓恩
内容提要 台湾知识界现代化话语建构肇始于日据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拓展于光复初期的“新启蒙运动”,高涨于政治转型期的新社会运动。在这三个大的阶段,胡适思想都是其中的思想资源之一,发挥过推动作用,也被揭示出思想的弱点。通过考察“胡适影像”在台湾知识界影响力的发挥,可以看到两岸文化始终是共通、共享的,也可以观察到台湾地区知识界现代化话语建构的若干特性。
关键词 台湾知识界 现代化话语 胡适
作者 何卓恩,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蒋硕杰与战后台湾经济发展
陈慈玉
内容提要 经济学家蒋硕杰在1970年代以“五鬼搬运说”闻名于相关学术领域,此想法早在他留学于英国时就已经萌芽。他于1945年得到伦敦政经学院博士学位后返国,任职东北行辕经济委员会,次年到北京大学经济系后任教两年。经胡适向蒋介石引见,研讨稳定金融劵事宜。1948年来台后短暂任教台湾大学,随即赴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10年。其间曾多次回台向尹仲容建言,并于1958年膺选为中研院第二届院士。1960年后任教罗彻斯特大学和康奈尔大学。1969年回台向蒋介石建议税制改革,并应邀担任“行政院赋税改革委员会”委员。1980年回台筹备成立中华经济研究院,不但向当局建言,并一直以胸有丘壑的态度面对不同的声音,笔战30年。其理论因此有机会实践,并成为学界与财经当局相辅相成的典范。
关键词 蒋硕杰 五鬼搬运说 台湾经济发展 尹仲容 蒋王论战
作者 陈慈玉,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英国对中日复交前后钓鱼岛争端的认知
陈海懿
内容提要 中日复交前后,钓鱼岛争端成为制约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自近代以来英国长期是东亚地区的重要角色,通过解读英国外交档案关于中日复交前后的钓鱼岛问题等内容,可以发现:一是英国积极关注钓鱼岛争端;二是英国以“避免介入”钓鱼岛争端为立场;三是英国对“搁置争议”的看法反映出中国政府在特定时期内暂时“搁置争议”策略的智慧。在钓鱼岛问题研究中引入英国因素,将该研究置于更宽广的场域中,从旁观者角度审视钓鱼岛问题,有助于扩展对钓鱼岛争端的历史认识。
关键词 中日复交 钓鱼岛 英国 搁置争议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作者 陈海懿,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暨历史学院副教授
·青年论坛·
赖和文学实践与日据时期台湾士人精神的嬗变
陈美霞
内容提要 赖和既是台湾新文学形式的重要创建者,同时又终生不离传统汉诗创作。异族殖民统治与世界民族自决思潮,激发出赖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他既借鉴传统士人的出处进退方式以安顿身心,也以天下情怀投入台湾社会运动,推动台湾社会文化秩序重建。其新文学实践以断裂方式继承中国士人精神传统,既透露出日据时期台湾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递嬗流变,同时也反映这种变化与中国士人传统有深刻的联系。日据时期,赖和虽以台湾为其文学实践的主要场域,但其文学实践的主体精神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台湾意识”,而是融合了遗民气节、现代启蒙思想与抵抗殖民意识的新型士人精神。
关键词 赖和 日据台湾 士人精神 社会运动 文化启蒙
作者 陈美霞,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从民族解放到国家统一:
台湾统左派陈其昌的中华民族复兴实践
黄佳作
内容提要 陈其昌是台湾统左派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青年时期前往祖国大陆求学,接触社会主义,后奔波两岸参与革命运动和抗日斗争,晚年在台推动统一运动。陈其昌以民族复兴、国家统一、人民幸福为理想,坚定认为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并且,他笃定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从主张民族解放到国家统一,从践行“反帝”到“反独”,陈其昌为台湾回归祖国、中华民族复兴奋斗了近80年。陈其昌的一生彰显了老一辈台湾人的民族情怀和爱国传统,是反驳“台独”人士构建的“去中国化”历史叙事的有力证据。
关键词 陈其昌 台湾民众党 台湾统左派 《远望》 中华民族复兴
作者 黄佳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学术史研究·
台湾地区史前考古发现与研究简论
赵春光
内容提要 台湾地区史前考古萌芽于19世纪末,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该地区史前考古的发展可以通过三个阶段进行考察: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日本业余考古学者揭开了台湾史前考古的序幕,最初的调查、发掘是人类学和民族学调查的“副产物”,为“土俗人种学讲座”提供了资料,史前史研究主要受传播论的影响,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史前文化关系初见端倪。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与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师生成为开展考古工作的主要力量,国际合作与多学科科际合作是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新趋势,龙山形成期理论成为主流学说,构建史前文化序列则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输入台湾的新考古学与传统考古学并行发展,相互作用圈理论与区系类型理论是主要理论学说,“抢救考古”是这一期田野工作的主要特色,文化内涵、文化编年序列等文化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随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深入,台湾地区在东亚、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值得更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台湾地区考古 史前考古 考古学史 文化研究
作者 赵春光,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助理教授
·读史札记·
晚清台鲁经贸往来与烟台台糖市场的形成
(1860—1895)
段芳
内容提要 台鲁之间的经贸联系可追溯到明郑海商集团在山东设立山海路“五商十行”,康熙开海后,随着台鲁航线逐渐畅通,双方的联系更加紧密。1860年,山东烟台与台湾基隆、打狗、台南等港口陆续开港,双方以台糖为大宗的贸易达到鼎盛。1868年至1895年近30年间,台糖输入大陆沿岸港口以烟台为最,并形成以烟台为中心的北至日本、俄罗斯,南至上海,西至河南、陕西的台糖内外销贸易网络。在烟台,来自广东汕头的商人群体和闽台商人群体曾有激烈竞争,但在蔗糖销售领域,闽台商人略胜一筹。闽台商人冒险涉足台鲁贸易,打破了以往“环台海区”“东海近海区”“黄海近海区”贸易圈内部小循环,形成东亚海域贸易系统的大流动。
关键词 台湾 山东 台糖 两岸关系
作者 段芳,厦门市委党校讲师
主管: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
主编: 李细珠
编辑:《台湾历史研究》编辑部
出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投稿网址: twlsyj.ajcass.com
编辑部邮箱: twlsyj-jds@cass.org.cn
来源:微信公众号“台湾历史研究”
编辑:雨璇
审核: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