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倪海厦老师每天学习《伤寒论》系列课程,希望大家能够将倪师的正统中医传承下去,坚持学习,每天都有所收获。
上一篇:2.倪海厦老师《人纪-伤寒论》高清字幕修正版:1-2 条辩二至七,中风,伤寒,温病,风温
第三集
家里面去也没有再问,来问医生,就一直在自汗出,也会造成这种风温的现象。所以有的时候是医师开发汗的药太过,那有的时候是病情的转变,病情的转变。
那,一般我们看到的风温,除在国外的话没有什么发表的药,美国人啊什么发表的药对不对?因为他不懂中医啊,这个碰到就是我嘛对不对?那他也有风温的现象,那为什么?
很简单,他原来是伤寒,这个病人呢,伤了寒了,结果呢,我们大家这个,在自己恢复的过程中间,有的伤寒他自己会恢复的,在自己恢复的过程中间发温病。是一种混合的现象,会看到风温的现象,我碰过。
那我就问他之前的现象,他原来的确就是体重节痛,后来呢,流汗,流汗以后好了,他流汗的原因是,他是木工嘛,那又要生活不做事又不行,一做事在运动,运动出汗,他运动出汗,实际上运动出汗,运动的出汗跟我们的药汗是不太一样的,他运动出汗的时候,他又得到了,感冒,就变成这种汗流不止的现象,就是风温所以你病还在那边,病还在那边。
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那诸位看第八条,这个风温呢,本身,简单的讲就是说病人是在脱水的状态之下,水不断的流失,津液不断的流失,会有这种现象。
那这个风温为病呢,阴阳脉,脉如果是“阴阳俱浮,汗自出”,看这个下面,“身重,多眠睡”,“息必鼾”,有打酐的现象,讲话讲不出来,如果发汗者小便不利。
这个风温呢,本身已经在流失津液了,津液就不够了,血里面的,身上的水分不断的流失。遇到这种状况之下,我们有处方,比如说我们有新加汤啊,很多。
张仲景用人参呐,把它津液补回来。结果病人出现身重、多睡眠,这种现象,我们就知道病人水湿的,脱水脱了很多。因为那个,我们人身上血里面有非常多的水,如果这个血呢没有水在里面的话,这个血不会流,不会循环嘛,怎么会循环,这个血那么浓,一定要有水在里面。
那如果水跑掉了,病人失水的时候,当然呢,讲话没有力量讲,因为舌头讲话都靠我们血的力量,血液循环又不好,讲话讲不出来。那打酣的话,睡觉的话,打酣,呼吸的时候,呼吸声非常的重,因为,为什么?因为肺里面的津液不够了,这些都是津液不足的现象。
身重,也是,脾主四肢,主肌肉,那有身重的现象,都是脾脏,脾统血,血里面的水分不够了,都会有产生这种身重的现象。
若发汗者,小便不利。你如果说,医生看到这种病人,一看,啊?老师,他是误解,你不晓得他是风温,他有汗,那这个是太阳中风,开桂枝汤下去,一开你就给他,他本来已经汗流失的很多了,再一开,你再发发汗,小便不利,因为汗和尿是同源。
诸位在夏天的时候,如果你运动很多,流汗流很多,小便就会比较少,而且比较,量比较少,而且那个比较黄比较深,因为你不了解他是风温嘛,你又开了发汗的药给他,造成小便不利。
那如果这个病人呢,如果是遇到个医生,被下者,如果用攻下的药,我们津液不够,我们人身上的津液,血里面的水分呢都来自我们吃的食物,我们吃的食物呢里面有很多的水,不管青菜、米,都有水在里面,如果吃到米没有水,那个米是硬梆梆的咬都咬不动,对不对?
青菜是干的,青菜那么多湿都很多水分,所以我们平常喝进去的水,再按照中医的理论,你喝的水下去以后,到了胃,胃很热,就气化掉了。但是如果你吃的是食物里面的水,不管是肉类的,不管是疏菜的东西,食物里面的水到小肠里面气化出来,这个水才会进入我们的那个血液循环系统里面。
我们为什么很不,中医呢,不赞成这个验血,因为你验血,你光是验血嘛,验血,你没有去验水,那他西医认为H2O没有问题啦。所以他这个他不去验,他去验血,那你这个水,水分量的多和少会影响到那个血里面的指数啊,所以不是很准呐。
你不要,先不要以它为做处方,所以我们做处方的时候,我们不能看验血报告,那现在外面很多的中医呢,就是看了验血报告,你这个胆固醇很高,开什么药,这个不对的,中医不是这样子看病的。
那如果说病人已经在脱水了,这个时候医生不知道啊,医生一看,他大便不好,又去攻它,一攻的话,这不是小肠大肠里面的食物被你攻出来,水的源头又没了。
病人呢很惨呐,直视,小便,那个失溲不是说小便,没有小便,而是小便失禁了,控制不住了,就是在那边滴漏,滴漏而已,直视——眼睛都直直的,眼睛都不会转动了,为什么?因为源头没了,津液丧失得很严重。
那津液丧失得很严重的时候,到我们人身上最后一层就是厥阴就是肝脏了,那肝脏里面的…肝藏血啊,很多血藏在里面,那血里面的水又没了,因为表汗流掉了,大便也没有了,那个小肠里面的食物里面的水,源头又没了,这时候树好象变得干枯的树木一样,眼睛都直视的,这个医师误诊。
那还有呢,如果被火者,就是过去大陆北方嘛,因为天气冷,都睡在炕上面,炕上面很热啊,那病人不知道啊,就靠在炕上面去睡,靠在火里面去睡,身体会发黄色。
那你要看到黄色的时候,千万不要误诊,因为诸位有了,很多是这边当医生的看多了,那没有当过医生的,我们看到病人发黄的时候,有的时候是肝胆的黄,有的时候他不是他是贫血的黄,是血不够的黄,所以说如果说血里面的水分被排掉了以后,这个,我们隔了皮层可以看到血的颜色,血隔了皮层的颜色就是黄色,都是失水。
然后,如果是严重的,容易受到惊吓,惊吓。那这个是瘛疭(chì zòng),瘛疭,常常会抽动,抽筋。如果这个时候,再靠近火熏之,已经丧失津液了,我们这时候要把病人移开来,如果还是不知道,还是继续靠近它,你本身在失,已经在流失水分了,再靠近火,再去烤烘培他的话,想尽办法把,等于是想尽办法把水排掉,这个时候病人呢,就会很危险,就会很危险,就是这个。
所以说,我们如果说,这个大陆北方的时候炕,因为他们也不能没有炕,为什么?太冷啦,对不对?那这个遇到生病的情形的话就不能太靠近炕,这是一般的一个大原则。
那,大家要了解它呢,就是以后你如果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要想到张仲景讲的这个第八条,我们要如何保持津液?当然后面都有处方,现在还没有介绍到处方。
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第九条,诸位看,病呢,有发热恶寒者,就是发于阳,如果是没有热,只有恶寒者,发于阴。那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天好,阳数七、阴数六,为什么是这样子?
实际上是一样的数目,因为发于阳呢,是发在,病发于阳是白天,比如说,这是一号,一号的白天,白天,然后,你伤,伤寒了,白天伤寒。然后呢,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后面,六号,这样,等会,我把它写清楚一点,今天得到了,这一号,二号呢,三号,四、五、六、日。这个是有发热恶寒的话,病人是发于阳,就是白天,一号的白天得到。
那无热,没有热,只有恶寒者,发于阴,就是半夜晚上得到,一号的晚上。结果,好,你看,你从白天开始算,这个第一天得到,到第二天,一到二、二到三、三到四、四到五、五到六,一、二、三、四、五、六,这个第六天,然后这个中间是隔六天嘛,这是到第七天,他就会好。
那你如果是半夜好的时候,如果你是半夜得到的,病发于阴,是半夜得到,阴数为什么是六?半夜得到,从这天开始算,等于是这天开始算,实际上都是同一天,一个是半夜,晚上,从这边开始算的话,算到第,这个,这个刚好是第六天,这个是第七天。
这就是会有六日愈和七天愈,实际上都是讲十足的六天,足六天。只是一个发生在白天,跳过去,所以病退会七天,实际上都是六天。这是病的过程,引发的过程,没有治疗,没有治疗。
那如果说我们经方去治疗,应该是今天吃下去,当天就好,不然就第二天好,第二天好。所以说为什么会有这么,有第二天?因为午,中午。如果你是在中午以前喝的,早上就吃的经方,中午以前就会好。
那你如果是下午呢,才开始喝的药,同样是对症呐,当天不会好,要隔天,隔天,要第二天中午才会好。为什么?中午呢,从巳时开始到午时到未时,这是阴气开始盛的时候,那中午会好是因为我们有药力在里面,中药一吃下去,阴阳一平衡,就正常了,后面会有个条辨,专门讲这个,到时候我们到那个条辨再解释。
所以实际上看起来是阴数六,阳数七,实际上这个六跟七是因为是白天晚上,算起来还是足六天。
十:治「太之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第十条,为什么,这个太阳病呢,我头痛要七天以上自己会好,因为经尽故也,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个条辨就解答了我刚刚说的,太阳证,太阳病,如果是你是伤寒、中风、温病都没有关系,当它传经的时候,第一个会先进入阳明。
那我们知道它会进入阳明,问他:“诶,病人你感冒几天了?”“我六天了”,赶快先针足阳明,为什么?就怕它病会进入阳明经。针足阳明的话,足阳明经那么多的穴道,你针哪一个?足阳明的本穴,足三里穴,这个是我们让它经不再传。
那一定要等,等到六天,你不要说,今天得到太阳病,当天就把它扎到足三里,不需要,不需要。要六天看他还没好,再去扎,不需要。
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第十一条,就是我现在讲到的,太阳病要好的时候,从巳时到未时。巳时开始呢,是厥阴,少阴,还有太阴。当六气在运行的时候,一天一日的六气在运行的时候,是不是厥阴、少阴、太阴这是顺,顺。
所以当你到,到了,进了中午了以后,阴之尽,开始阴尽,阳气要回头的时候,你胃口恢复,胃口恢复就是阳气回头,这个是一个绝对的证据,代表说感冒好了。
所以我们处方开给病人吃的时候,如果是今天早上八点多一开门病人就进来,一看,伤寒,对不对?处方一给他,中午的胃口就好了。你就说:“你中午好了,结果下午的汤药就不要喝了”对不对?
那如果没有好呢,可能是汤药力量不够,或者是这个人在一边喝汤药一边跟他先生在吵架,诸如此类的。结果没好,你说:“再喝第二碗。”到隔天的中午,你就要跟病人交代,一定要中午的时候胃口恢复,这个是代表病好了。
那我们分为阳病跟阴病,所有的阳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中午;阴病恢复的时候都是在半夜。所以我们在治疗肝病啊,肝癌啊,或肺癌或怎么样,我们最希望病人跟我们说:“啊,奇怪,昨天晚上起来深更半夜起来,饿死了,找东西吃。”就是救回来了。
所以我们常常会问奇怪问题,问病人说:“你晚上会不会肚子饿,醒过来吃东西?”对不对?他说:“没有,没有,还没”还不行,加,还加一下,还不到,再加重,这都是我们依循的标准。
所以,只要脏有病的时候,都是半夜胃气恢复;腑有病时候,就是腑消化系统有病的时候,都是中午的时候胃气会恢复。如果是,这边呢,张仲景对这个太阳病表证很在乎,所以在太阳篇的时候就介绍了很多,为什么介绍很多很详细?
就是希望说我们当医生的,能够帮助病人,在病在表的时候就解决掉了,根本还不到里,一剂就去掉了,如果全世界人都能做得到这样子的话,那,那西药厂就完蛋了,不需要了嘛,因为病都好了啊,人家好了你再吃什么药。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中风呢,表解,如果表是解了。没有,不会再恶风了,也不会再流汗了,都很好了,可还是一点点不了了之,还有一点点不舒服的症状,十二天以后,这个十二天就不是,一天六,七十二,六乘十二,不是,就是足足十二天,都会好,这个,这个中文很讨厌。
十三: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个,第十三和第十四我们并在一起,因为这个都是相关的,并在一起。如果病人呢,“身有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这个“身有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为什么要知道这个?
病人来的时候很好玩他会,他说,这个,你摸他身上是滚烫的,哇,全身烫的,结果他抱了衣服很冷,我们就知道——里寒,里面很冷,那,这个表面是热的,但里面是寒的,这个我们在处方的时候,就出现了,真……比如说这个寒在骨髓,这是真寒,真寒、假热,热是假的,我们知道他这个。
那个,这个呢,“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这是真热,外面呢,呈现的是假的现象。那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为什么要知道?老师,我为什么要这样知道分真假?你如果是真寒假热,你可以把假的删除掉,不要去管它,直接开去寒的药就可以了,它意思就是在这里面。
那以后会遇到,老师,这个,为什么老师,你会说上热下寒,我们为什么不用真寒假热?因为我们这样子写就告诉你去热和去寒要同时用,你了解我意思吗?好。
如果说,告诉你说这个人是阴虚,内热,那老师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分辨?因为有阴有虚的药,有去内热的药啊,目的就在这里面,那只是张仲景在伤寒金匮里面从来不谈阴虚,阴虚都在那个温病派的医生,温病派的医生看每一个人都是阴虚。
那张仲景呢,不是,伤寒论里面呢,对这个寒热只有这样子,只有这样子区分,阴盛和阴亡,阳盛,和阳亡,当然你可以叫亡阳啊,亡阴呐,阴盛就是实,张仲景只区分这个,他不分阴虚,所以伤寒金匮里面看不到阴虚,看不到阴虚。
那我们慢慢介绍深入的时候,我们慢慢跟诸位介绍为什么,为什么,那既然老师没有阴虚的话,那就不要补药啦,那个用了很多补药啊?温病派用很多补药,对,张仲景说不要用补药啊,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所以整本《伤寒论》你去看它的时候,后面会看到,张仲景呢轻补、小补的时候给你甘草,中补的时候给你加点大枣,加一点那个白芍,大补的时候你加人参,那就结束啦,他的补阴的药就是这样子。
那,他用的阳药很多,阳药很多,那我们需不需要补药?需要补药。什么时候可以吃补?正常的时候吃补药,健康的时候吃补药。所以最好的中医观念就是:没有病的时候,把身体弄得很好,不要去生病,那有病的时候用治病的药,治病的药就可以了,病好了以后才能吃补药,在治病的中间不加补药下去,这就跟温病派完全不一样了。
温病派那个想办法都是阴虚嘛,看都是阴虚,就开了,开了滋阴的药,因为你虽然看到阴虚,你一定开滋阴的药,一定是这样子。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好,大家来看这个第十五条,现在进入,慢慢进入重心了。太阳中风,我们太阳有,现在大家知道啦,太阳有中风、有太阳伤寒、有太阳温病。
现在讲太阳中风,太阳中风都是阳浮而阴弱,寸脉是浮到的,阴脉你摸下去很沉很小。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那这个呢,啬啬恶寒,病人会有点断断续续的恶寒,那淅淅恶风,风吹得难过,这个,淅淅发热,就是断断续续的有点微热,鼻子呼吸不是很顺畅,常常醒鼻涕啊,鼻子,桂枝汤主之。
现在进入伤寒论第一个方——桂枝汤,这个桂枝汤呢,还没有介绍到汤剂之前,张仲景从伤寒到金匮大槪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处方都是桂枝汤来做加减,桂枝汤做加减。
那经方家呢认为桂枝汤呢,是一个阴盛阳盛,阴亡阳亡,是一个平衡,调和,它能够调和阴阳的第一方,第一个处方——桂枝汤。
那这个,这个桂枝汤不是说张仲景发明的,就是历代古代的圣贤一直留下来的经方在这个地方,一直在这个,从来没有变过,那张仲景把它归经归到专门治疗太阳中风使用的,太阳中风使用。
伤寒呢,金匮,诸位会遇到三种,一种是汤剂;一种是散剂,象五苓散啊,很多散剂;还有一种是丸剂,丸剂,像乌梅丸呐,我们后面的那个乌头赤石脂丸呐,很多有丸剂,有散剂,有汤剂。
那读伤寒的时候,金匮的时候,读张仲景的东西,你要知道干什么,那个什么时候要用汤剂?什么时候要用散剂?什么时候要用丸剂?这个都不一样的。
汤呢,你如果把它加个草字头,那这是扫荡嘛,扫荡,所以汤取它的迅捷,速度很快。你如果说今天我们把它做桂枝,桂枝汤,我们五味药,对不对?桂、芍、草、姜、枣,我们五味药,我们把它做成桂枝丸,和桂枝汤吃下去不一样,桂枝丸吃下去等了半天不发汗,我们汤一下去,发汗。
那煮汤的时候还要有技巧,什么叫…老师,什么叫煮汤有技巧?你喝汤药的时候,你到底是喝它的气还是喝它的质?你说:“老师,这个什么东西,什么意思?”(闽南话)意思是气来了。
当你要发表的时候,你是不是要发散?发散,对不对?要取它的发散呐,全身毛孔都打开来最好啊。所以你煮汤的时候大火去煮,从头到尾就大火,你比如说六碗水煮两碗,瞬间,十五分钟二十五分钟就煮完啦,结果呢,老师,我,我这是…你这样子煮大火的时候,你吃它喝它的气。
你如果是小火,滚了以后小火慢慢的煮,一般就这样子,对不对?小火慢慢的煮,把那个桂枝汤弄得煮得很浓稠下来,你是喝它的质啊,那不一样。
当你在治病的时候,要迅捷,汤大火的煮,所以,中药所有发表的药,你的目的要发表就要用大火去煮。所以同样一个汤剂我给你,我开给你,你如果煮的方法不对,吃下去效果就没这么好。
当我们要攻里的药,我们要吃它的质,比如说我们后面会介绍到一些大承气,承气汤证或怎么样,我们要把大便通出来,对不对?你在那边吃它的气,气很轻呐,往上冲啊,对不对?你要吃它的质,像白虎承气的话,我们要慢慢火去炖,一下一剂就把它整个通出来,让它的质很厚,很重,味道很厚,能够攻下,它的目的不一样,这是汤。
所以我们,当我们要涤荡,去扫荡五脏六腑的东西的时候,我们要用汤剂,还有通关活络,经络不通的时候,有关…都可以用汤剂,阴阳不平衡的时候,我们也用汤剂。
什么叫…比如说阴阳不平衡?很简单的,阴阳,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阴阳不平衡,有人的说:“老师,奇怪,白天我都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这就是阴阳不平衡嘛,对不对?你,你怎么会这样子呢?对不对?奇怪,大家都…你跟大家不一样的时候就是阴阳不平衡了,不见得你有病,大家都是这样子,只有你一个人很特殊,就是阴阳不平衡。
也可以解释成,比如说我们大家都在吃虾子,结果十个人吃九个人没有事,那个人有事,那个人就是阴阳不平衡;如果十个人吃了,九个人都拉肚子,有一个人没事,那个虾子有问题,对不对?那个是CommonSense,是不是CommonSense?对不对?
所以食物中毒,送到医院去急诊,一定是一票,不会说只有一个其他都没有,那是这个人有问题,对不对?你这个当侦探也要,也要有一点CommonSense嘛,对不对?一票人吃一百多个人进来,这个一定是食物有问题,根本不要问,一定是食物有问题,大家都没问题,就这个人有问题,这个人一定做了什么事情,你知道我意思吗?自己独立做了什么事情,这样子。
那当我们病邪很重的时候,重症的时候,我们都用汤剂,还有呢,枯,这个病人萎缩了,枯槁了,肌肉一直在收一直在瘦,全身没有力量,我们都用汤剂去润泽他,皮肤不好啊,也用汤剂,能够让皮肤好得很快,所以增益气血啊我们都可以用汤剂。
那如果是用散剂,像我们很多散剂呐,用药粉呐,五苓散呐,张仲景这个很多地方用到散,你如果是四肢,病很久了,久病,这种我们都是用散剂。
像风湿这种痹症,痹症风关节啊,还有,表里游走,这个病有时在表,有时又跑到里面去,病呢,居无常处,跑来跑去,我们可以,都可以用散。
如果是丸剂,我们也有时候必须要用丸剂,像经方里面很多地方用丸剂。这个丸剂呢,最主要呢,能逐,逐破这个积聚,所谓硬块,肿块,肿瘤,我们都可以用丸剂。
这个,这个还有那个,这个吃东西,人,有的人呢不进饮食,就是吃东西吃不下去,胃口不是很好,那胃口不是很好的状态之下的话,我们可以用丸剂,缓,慢慢的去攻它,慢慢的去攻它。
那什么时候,用汤、什么时候用散、什么时候用丸?如果说迅捷,丸剂的话,就变成药缓力专,丸剂的力量呢比较缓慢,药性比较缓,但是它力量非常的专一,力量非常的专一,所以我们要集中去打一个点的时候,可能就会需要用丸剂。
那如果说,我们要全身的扩散的时候,我们用丸剂就不行,我们要用汤剂才有办法,汤剂才有办法。这基本的一个,大概的一个观念,那什么时候该怎么用,我们介绍到伤寒金匮,尤其金匮很多地方,啊有时候用丸剂,有时候要用散剂。
比如说我们去打虫,打虫的时候我们会用到乌梅九,那乌梅丸是丸剂啊,那如果,老师我不要,我用乌梅汤,你喝都喝不下去啊,为什么?因为我们中药去攻虫时候,我们挑最苦的药,最辣的药,所以你说干姜啊,黄连啊,很苦很辣的药,那你这乌梅很酸啊,乌梅多酸呐,乌梅还不能直接放下去煮,还要去泡过醋,泡个两天再去做成乌梅丸,那你这泡了两天再煮,你这个汤又酸又辣又苦,你怎么喝?对不对?一喝下去全身难过。
我们只要它在肠胃里面,对不对?所以把它做成丸剂,能够直接攻那个定点的,所以张仲景也是用丸剂,张仲景那种丸剂才有办法好吞嘛。同时你要骗那个虫嘛,不然你吃下去,你吃了乌梅丸,你是希望虫吃到而不是你吃到,对不对?结果你把它煮成汤其实你吃到,这个虫还很爽,对不对?你要如何去引诱它吃,这个,好,待会我们介绍乌梅丸我会介绍,很多技巧在里面。
好,诸位看,这个,你们书上是第九页,桂枝汤。这个桂枝汤呢,这个方剂呢,三两去皮,白芍三两,甘草,炙甘草二两,这个炙,就是用那个蜂蜜炒过。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你如果是真的这样子开这个两,这是汉朝的度量衡,你这个开到药房去,药房把你丢出来,药房把你丢出来我不怪你,如果你这样开,把你丢出来我不怪药房。有的地方我真的会怪药房,但是你如果这样子开,药房把你丢出来我就一点都不怪药房,那怪你自己。
这是汉制的两,汉制的两,那曾经呢我就查这个两,这个糟糕,这个我们现在这个,现代,这是查汉朝,怎么查啊?对不对?那我们又不是大陆的考古学家,有资格进去把那个度量衡挖出来,那个马王堆啊什么,去量,去拿水晶去称,对不对?
记得将公众号设为星标或经常点“赞”“在看”哦,否则慢慢的就会收不到倪海厦老师的精彩视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