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无锡丨《二泉映月》因他留存!这位留芳声巷走出的大师,125岁了……

美食   2024-11-16 09:14   江苏  







当耳边传来《二泉映月》
这首家喻户晓的二胡曲时
除了阿炳,你还会想起谁?
生于无锡的音乐大家
杨荫浏先生
正是这首传世之作的
重要发掘者与研究者

2024年11月10日
是杨荫浏先生125周年诞辰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无锡名人
听一听他与音乐的故事吧


01

/ /

留芳声巷的“草根”启蒙

杨荫浏,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1月10日出生在无锡南门留芳声巷一个职员家庭。杨家系无锡望族之一,人才辈出。杨荫浏天资绝佳,自幼便在音乐上表现出超人的禀赋。杨荫浏曾说,自己是“中国第一个宗教音乐家”。如其所言,他的音乐启蒙就是从接触宗教音乐开始的。

  杨荫浏六岁时就与兄长杨荫溥一起跟随邻居小道士颖泉学习吹奏箫、笛、笙和拉奏胡琴,可以演奏《三六》、《四合》等调子。颖泉成为道观观主之后,无暇再教杨荫浏,8岁的杨荫浏开始跟随道士阿炳学习二胡、三弦和琵琶。据杨荫浏的表妹曹安和回忆,阿炳大杨荫浏6岁,吹拉弹打样样精通,时有“小天师”之称。但阿炳为人孤傲,处事也不愿遵循“规矩”,杨父传统观念比较重,觉得自己儿子跟随一个道士学习音乐是件挺没面子的事情,于是托人介绍杨荫浏进入无锡著名的曲局“天韵社”。

天韵社是江南地区著名的昆曲社团,当时有团员六七十人,都是功底深厚的“音乐家”,每一个人不但会唱昆曲,还会唱小调。并不是随便就可以入社的,要过得了社长吴畹卿的面试关才可。吴畹卿约杨荫浏去家里,当面考察他的音乐能力。杨荫浏年纪虽小,却是乐器样样都会,于是一样一样拿出来演奏给他听。吴畹卿听后说了一句话,“可以学得出来,可以学的”。就这样,杨荫浏进入天韵社,成为吴畹卿的学生,跟随其学习昆曲和琵琶,并成为其最看重的门生。

▲《宜兴协和社无锡天韵社雅集》老照片,后排左一为杨荫浏。


杨荫浏从12岁跟随吴畹卿学习,一直到二十七八岁时吴畹卿去世,前后长达十几年时间。在天韵社,杨荫浏跟随吴畹卿除学习乐器外,对音韵、音律、乐器构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6年,音乐家刘天华命弟子吴伯超到无锡向吴畹卿学琵琶曲《簿青》及《汉宫秋月》,吴命杨代教。同年吴畹卿逝世,弥留之际,嘱家人将手抄《天韵社曲谱》及紫檀三弦赠于杨荫浏,是为衣钵传人。

  1941年杨应国立乐院之聘,任教授兼国乐组主任及研究室主任。他特设昆曲课,从而使昆曲以选修课的形式进入高等学府。

  杨荫浏的家靠近无锡圣公会,美籍传教士郝路易女士爱好中国文学,传道时见杨荫浏能吹笛弄笙,遂邀他到家,授以钢琴、英语以及西方音乐中的和声、对位、复调等作曲方法。而杨荫浏则教她吹笙、昆曲及音韵学。两人互相学习,成忘年之交。这段经历也让杨荫浏得到了西方音乐的熏陶,开拓了视野,为他今后的音乐研究之路奠定了基石。

  1916年秋,杨荫浏高小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即位于无锡学前街的无锡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毕业后曾在石塘湾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担任国文教员。一年后,进人无锡辅仁中学继续学业,并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先后在该校经济系、文学系学习。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杨荫浏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因遭校方反对,与同学数百人愤慨签名脱离圣约翰大学。期间为配合示威游行的宣传需要,他将《金陵怀古》曲调填以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的《满江红》词,用以鼓舞人心。这首歌曲影响深远,迄今还在全国广泛流传。

  离开圣约翰后,杨荫浏转入光华大学经济系学习,但在1926年2月因家贫辍学。从上海回到无锡后,他先后在无锡辅仁中学、县立中学、荣氏女校、私立工商中学和宜兴中学任教,教授中文、数学、英文等课,工商中学停办后,曾短期任无锡县通俗教育馆馆长。在宜兴教学时,与宜兴协和曲局多有往来。

   1928年夏历11月19日,杨荫浏与同乡小学教员张菊仙结婚,婚后生有二男三女。1932年,在燕京大学刘廷芳博士的帮助下,杨荫浏得以在燕京大学音乐系旁听作曲、西洋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等课程。1936年,他受聘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由此拉开了他在家乡之外的大半人生旅途。



02

/ /

与道士阿炳的亦师亦友

在杨荫浏的无锡岁月里,吴畹卿是一位学院派的严师,而阿炳则是一位出身草根的民间老师。对于两人的关系,用杨荫浏自己的话来说是“亦师亦友”,阿炳亦将杨荫济视为自己的知音。

1946年,无锡道教艺人应戏曲票友名家红豆馆主之邀,拟赴沪演出“十番锣鼓”与“十番鼓”,并以“天韵社古乐梵音组”的名义录制唱片,行前约请当时在南京国立音乐院任教的杨荫浏来锡指导排练。杨荫浏后来回忆,“阿炳来听,同里道士不让他听,要赶他走。我不让他走,还倒茶给他喝,他就在旁边听。他们的调子阿炳都懂的,像十番锣鼓啊,他都懂。”

1950年8月下旬,杨荫浏和曾安和专程赶赴无锡,为苏南鼓乐作系统采录,其中就包括为阿炳及其音乐作现场采录。此时的阿炳已经沉疴不起,很久没有摸乐器了,家中也没有可用的乐器。就着从无锡中兴乐器店借的一把二胡和曹安和的琵琶,阿炳练习了几天,以便录音时更有把握。1950年9月2日晩录音,地点在无锡佛教协会所属的崇安寺三圣阁内,用钢丝录音机先后录制了二胡曲《二泉印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第二天,又在盛巷28号曹安和的家中录制了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和《龙船》。这也是杨荫浏与阿炳的最后一次会面。

据杨荫浏本人回忆,《二泉映月》的名字是他起的,“那次要他多录几个曲子,他不肯,说我丢了好多年了,自己不满意,再隔一年,我练一练,你要几百个调子都是可以的。在杨荫浏看来,拉二胡的关键在于噪音的控制,阿炳拉二胡擅长用中、老弦,音色浓厚,这是二胡高手才有的本事。

此次无锡之行,杨曹二人还为天韵社昆剧鼓师范鸣琴录制了表现鼓板特色的昆剧16出,保存下了珍贵的昆曲资料。


▲“天韵社”部分琴友在1951年的合影,从左至右分别为阚献之、唐慕尧、沈伯涛、沈达中、杨荫浏。


1950年12月4日阿炳溘然去世。杨荫浏为阿炳抢录的这批录音成为唯一的音响资料,成为《二泉映月》这一传世之作的唯一蓝本。1954年,《阿炳曲集》出版。

没有杨荫浏就没有传世的《二泉映月》。正是杨荫浏的及时抢救、挖掘,阿炳的《二泉映月》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



编辑:小青梅

责编:谢晶

审核:韩燕 王钢



- END -


人文风雅 生活大美 

你向往的生活 情调都有

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出品


情调无锡
无锡广电文化融媒体中心出品,你向往的生活,情调都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