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虎
山
白虎山,因其形貌而得名
远远望去,山体形状
酷似一头蹲伏着的猛虎
明代《隆庆海州志》这样记述
“白虎山,去州治西南一里,形如虎踞。”
闽人林廷玉
崖阴积雪粉妆峰,石室春风霭气浓。马耳晴岚飞彩凤,虎峰夕照应非熊。旸谷朝霞金罩柳,疏楼夜月玉笼松。苍梧晚渡人归后,蒙羽秋成乐岁丰。
——《隆庆海州志》
据志书记载,白虎山上有唐以来
历代的摩崖石刻30多处
有的石刻记载了同游者的姓名
有的石刻记载了
游览者到此登山的目的
还有的石刻以诗抒怀
记录了游览者当时的心情
在历代摩崖石刻中
位于牛眼洞上方卢绍题名南10余米处的一面西石壁上,年代为北宋。俗称张叔夜登高碑。刻面长 2.2 米,高 1.5 米。文 17 行,行 7 字,字径 18 厘米,款字 13 厘米,皆正楷。文曰:“徽猷阁待制知州事张叔夜、淮东兵马都监刘绳孙、前兵马钤辖赵子庄、兵马钤辖赵令懋、前朐山令阎质、司刑曹王冶、怀仁主簿蒋仝、权朐山尉王大猷。宣和庚子重阳日同登,□□□□献书。”宣和庚子即宋徽宗赵佶宣和二年,公元 1120年。(资料来源:《连云港市志(1984—2005)》)
白虎山摩崖题刻
(关于白虎山庙会的历史,更多内容请看→《港城文脉》之《已经热闹了三百多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作为一座从神话中走来的城市,连云港有着独特西游文化、山海丝路文化、淮盐文化等地方文化,绽放着绚丽的人文风采。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连云港市地方志办公室、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海州区委宣传部联合策划推出《港城文脉》专栏,在连云港发布、今日海州同步推送,邀请文史专家,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现港城人文底蕴,让用户深入了解港城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港城文脉。
文史专家:贾栋钰 图片:贾栋钰
总值班:陈刚 曹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