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天津段全长182.6公里,流经我市7个区。近日,我市南开区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中,完成了南运河南开区段外业调查工作。这是南开区文物普查队第一次执行河边勘测任务,队员们克服了堤岸湿滑、桥梁横亘、水文环境复杂等困难,更为精确而丰富地收集了大运河的资料数据。
考虑到水域作业和陆上作业的差异,南开区文物普查队队长于锴提前召集队员,谋划周密翔实的操作方案。
队员进行河边勘测
南运河南开区段自密云桥起至南运河与津河交口为止,全长1777.8米。在两岸居民看来,风光秀丽、水波潋滟的运河沿岸是赏景休闲的好去处,然而岸边碎石和植被中潜藏的风险,泥泞的小路、甚至堆积的落叶都能让人不经意间“打个出溜”,对于文物普查队队员们来说是考验。高低错落的河岸时常让人“一脚泥一脚水”。队员们互相提醒注意脚下,及时交流前方“路况”。
参与河边勘测的队员是“老带新”的组合,段德融、王玉忠和陈军在南开区文保所工作已有三十多年,王璐、邰思博、申子乐、朱浩田都是年轻人。根据“四普”工作要求,队员们需要沿河岸每隔10米至20米就停下来使用RTK(实时差分定位)设备“打点”,即时定位文物本体的地理坐标和空间位置。段德融经验最丰富,能够推荐理想的勘测点位,并为年轻队员们讲解运河历史人文知识,而王玉忠和陈军则主动承担了拉紧安全绳为年轻同事提供安全保障的任务。
王璐和邰思博负责提前调试RTK设备。“00后”队员朱浩田身系安全绳,手持RTK接收机走在最前面。他需要尽可能地靠近水边的河道堤岸,确保RTK接收机找到并对准点位。在大多数时间里,朱浩田要面对的,并不是水岸分明的堤坝,而是需要小心拨开芦苇丛,仔细观察才能确定的位置。有时,他为了看清脚下的情况低头俯身,点位好不容易找准了,眼镜却差点儿掉落下去;积累了一定经验以后,他能靠分辨脚下的“虚实”,判断是否靠近水边线。随着朱浩田手中的RTK接收机就位,队员申子乐立刻上前确认信号稳定,接着在手簿终端上点按按钮,完成“打点”。
虽然河段长度有限,但队员们需要折返一个来回,让足迹遍布两岸,也需要在车水马龙的道桥中间测取中点。结束河边勘测工作时已近黄昏,每个人的手机运动步数都创下近期记录。25岁的申子乐和其他几位年轻的队员都是第一次徒步丈量运河两岸。工作时,在运河两岸观景、运动、垂钓的人们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天津大运河沿岸的自然景观很美,亲水、乐水的生活氛围特别浓郁,工作时看到两岸的烟火气,令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申子乐说。
在于锴看来,本次河边勘测是对文物普查队团队协作和专业能力的一次实打实的检验。他说:“此次对大运河进行文物普查外业调查工作所获取的数据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数据为全面掌握大运河的文物资源情况提供了基础,成为更新和完善文物资源数据库的重要依据,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其次,数据有助于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提供有力支持。这些数据将在文物保护、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大运河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END
来源:天津日报
REVIEW
◆
● 冬日暖阳 津味绵长丨四大系列近200项主题活动等你来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