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扎实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5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交流发言摘编
坚持“三个聚焦” 做到“三个实现”
持续推动优质文旅资源直达基层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于鹏洲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旅游发展大会部署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都市型、体验式、年轻态、人文韵”的文旅新体验,有效推动优质文旅资源直达基层,持续打通文旅服务“最后一公里”。2024年预计接待国内游客2.6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国内游客旅游花费2798亿元,同比增长26.3%,国内游客人均花费1072元,同比增长14.0%。
一、聚焦资源整合,实现优质文旅供给。一是摸清家底。聚焦“三新”(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和“三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扎实开展文旅资源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完善“三库一网”(文旅资源库、项目库、人才库、工作协同联动网)信息化平台,建设横跨文艺、文博、图书、民俗、生态、景观等领域,纵达市、区、街镇三级的文旅资源体系。二是发掘主题。围绕热点地标天津世纪钟重新敲响,塑造“天津始‘钟’‘响’你”文旅主题,打造“上山下海、漫游津城,一核两翼、多点开花”的文旅新格局。举办“春风十里、天津等你”等系列特色文旅活动,推出系列暖心服务和优惠举措,满足群众文化新需求和文旅新期待。三是推陈出新。充分发掘历史街区、风貌建筑、洋楼资源等元素,将近现代感与当代时尚相结合,精心打造“百年会馆·津彩戏博”等沉浸式体验项目。
二、聚焦平台搭建,实现走近群众身边。一是推动展演展示。积极鼓励专业院团走出剧场、精品展览走出展厅、馆藏文物走出库房,打造“桥边”“街角”“邂逅”三大品牌,实施“邂逅·天津”创意城市艺术计划,策划“最美街角”系列活动,举办100场“桥见海河 邂逅浪漫”——桥边音乐汇活动,在和平路商业街组织专业剧团和专业演员上演话剧《雷雨》《日出》,在解放北路街区上演“海河邂逅泰晤士”天津时尚秀。成功举办2024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搭建全产业链对接合作平台。二是推动惠民利民。将“经典惠民演出季”和“市民文化艺术节”纳入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举办“文化进万家”等文化“七进”活动。策划推出“当日往返游”“周末串门游”“长假深度游”三大系列线路,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文物主题游径。三是推动夯基强基。京津冀三地联合举办“欢乐过大年”、非遗联展、戏曲展演季、房车巡游等特色活动。实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提升工程,开展全市12个乡村旅游示范片区创建工作。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提升天津文旅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
三、聚焦机制创新,实现有力有序推进。一是强化统筹协同。坚持市文化和旅游局牵头抓总、整体统筹,旅游集团、北方演艺集团两个龙头企业主动承接、支撑引领,16个区错位发展、融合共赢,全市各有关部门和企业集团主动参与、有效协同,持续完善“1+2+16+N”的工作协同联动机制和“一总两分五组”的指挥体系,构建“大文旅”格局;深入实施天津市《关于加强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构建“主客共享”文旅体系。二是培优队伍力量。一手抓高等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和专业骨干,一手抓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提升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三是强化科技赋能。充分运用大数据,借助智能化手段,有效对接文旅资源供给与需求,推动文旅资源直达基层更为精准、科学。加快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建设,完善云展览、云剧场、云直播等云场景。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2025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精神,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深挖特色资源,丰富文旅场景,规范旅游市场,持续激发旅游消费活力,更好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聚力提升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水平
全面打造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 王爱琴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涵盖了黄河流域广阔的地域文化。山西地处黄河中游,三晋文化在思想、艺术、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都带有黄河流域文化的显著特征,展现了黄河文化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为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山西文化和旅游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聚力建设具有三晋文化烙印、彰显黄河文化精髓、传承文明互鉴的文化高地,集中打造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
一、坚持战略引领与专项研究并重,在强化黄河文化政策保障体系上发力。加强黄河文化研究发掘,推动成立黄河文化生态研究院等黄河文化研究机构。组织完成《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研究》等黄河文化研究课题,印发《山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文件,形成高质量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理论与实践指引。
二、坚持创新保护与传承发展并重,在深化弘扬黄河非遗上发力。实施黄河非遗“启明星计划”,制定实施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方案。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发布“山西非遗蓝皮书”,开展黄河流域非遗资源普查,建立非遗数据实验基地,绘制非遗基因图谱,推动实现非遗系统性数字化保护。打造河曲等黄河流域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现黄河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实施非遗品牌焕新计划,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创建3家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设立14家省级基地,成立300余家非遗工坊。举办黄河非遗大展、非遗博览会,发布黄河风情非遗之旅线路,让游客畅享非遗文化盛宴、共赴非遗多彩之旅。
三、坚持历史维度与产业视野并重,在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廊道上发力。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开展襄汾陶寺、兴县碧村、芮城坡头等遗址考古发掘。2024年11月12日,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再现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借助《黑神话:悟空》爆火契机,开展“跟着悟空游山西”主题活动,打造黄河古建IP。对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联合陕西省创建壶口瀑布5A级景区,推动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列入5A级景区创建名单,沿黄4市串联打造老牛湾、碛口古镇、乾坤湾、鹳雀楼等169个A级旅游景区。发展沿黄公路新兴业态,建成总里程4176公里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串联218个景区景点,配套建设集旅游驿站、集散中心、观景平台、房车营地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四、坚持凝心铸魂与展示形象并重,在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上发力。坚持用新时代话语体系讲述黄河故事,以文艺精品铸魂聚力,推出交响乐《黄河》、舞剧《吕梁英雄传》、鼓乐舞诗《大河之东》等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黄河文化优秀文艺作品。实施“文化传播者”计划、“100件山西文物读中华文明史”等主题系列宣推,推出《黄河》宣传图册。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2025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精神,持续在保护、传承、弘扬上发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深入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廊道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打造一批沿黄旅游新兴产品、业态,推出黄河主题旅游精品线路。二是开展非遗品牌焕新计划,开发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打造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实践地、非遗街区、非遗工坊。三是实施优秀剧本、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优秀文艺评论文章等扶持计划,创作一批蕴含山西元素、彰显黄河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推动出成果、出人才。四是依托宣传矩阵提升黄河文化品牌影响力,讲好黄河故事,聚力打造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贡献山西力量,体现山西担当。
奋力打造“中国最北海岸”海洋旅游目的地
进一步叫响“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伟才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依托东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现代生物、大数据等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辽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与兄弟省区携手推动“冷冰雪”变成“热产业”,同时转身向海,全力打造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为扩内需、促消费、增就业、保增收开辟“崭新蓝海”。
辽宁,是东北地区唯一沿海省份,居中国最北海岸,襟怀渤黄海。2023年,辽宁沿海6市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分别占全省的56.5%和54.7%,预计2024年同比增速均超30%。我们着力推进“海洋—海岛—海岸”立体开发,创新发展辐射东三省、面向东北亚、融通东南海的海洋旅游业,全力打造“中国最北海岸”休闲度假旅游带。
一、多元立体开发,构建海洋旅游新格局。一是开发海洋旅游产品。着力发展海洋旅游装备制造业。发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邮轮母港作用,2024年3月,“翠德丹”号载着4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游客靠泊大连,今年将有3艘日韩航线邮轮从大连始发。成立省邮轮协会,联合吉林谋划途经韩、日通往俄罗斯的国际邮轮航线。二是丰富海岛旅游业态。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连长山群岛为牵引,推出观鸟赏豚、激情海钓、旅居民宿、环岛赛事、低空飞行等海岛旅游新业态。三是提升滨海旅游品质。注重科技赋能,推出文商旅综合体大连冰山慧谷熊洞街,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注重文化赋能,推出辽西文化走廊行浸式夜游体验项目《就在宁远》;注重体育赋能,打造大连梭鱼湾足球场等滨海旅游新地标。
二、集聚产业要素,拓展海洋旅游新场景。一是差异化布局。构建以“北黄海”温泉小镇等8家五星级温泉为引领的滨海温泉产业带。培育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度假区12个、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76家、星级旅游饭店129家、天然海滨浴场72处。开发“海上游辽宁”品牌,推出大连“海上夜船奇”光影秀。增强海洋美食体验,做强大连海参、东港大黄蚬、兴城多宝鱼等地理标志产品。二是个性化突破。辽宁沿海地区冬季平均气温达零下6摄氏度,拥有海冰奇观。创新推出海洋冰雪节、冰上龙舟超级联赛、冰凌穿越挑战赛等冬季海洋旅游新玩法,赋能东北地区冰雪经济发展。三是品牌化发展。以滨海民俗风情为依托,开展长海国际钓鱼节、北海渔民节、龙王塘海灯节、兴城海会等节庆活动,做大葫芦岛中国国际泳装博览会。
三、凝聚各方力量,释放海洋旅游新动能。一是区域协作。向南牵头组建联通10省(区、市)的G228沿海公路旅游联盟,实现产品互联、客源互送、政策互助、优势互补;向北与吉黑蒙疆共建G331边境旅游联盟。发展大连与烟台、青岛往来轮渡,串联环渤黄海自驾游。二是部门协同。联合金融机构,在沿海6市知名景区全面布设外卡POS机,提升入境游客支付便利性;联合交通部门,高质量建设滨海公路,推进服务区景区化;联合有关部门健全设施,改善服务。三是媒体协作。构建辽宁文旅全媒体传播矩阵。
2025年,辽宁将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2025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精神,以改革之锐气、开放之大气,经略海洋、向海图强。一是保持定力强基础。进一步整合文体旅优势资源,推动海洋冰雪温泉全要素融合,坚持“内涵式”发展,拒绝“内卷式”竞争。二是优化供给强服务。进一步丰富线路和产品,拓展“海游”项目,完善配套设施,释放过境免签政策红利。三是区域协同强合作。坚持陆海统筹,依托海洋、草原、冰雪3条“丝路”和G228、G331旅游联盟,联合塑品牌、拓资源、广营销,奋力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最北海岸”海洋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叫响“山海有情 天辽地宁”。
做强双循环战略链接功能
打造中国入境游第一站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钟晓敏
入境旅游带动性强、贡献度高,在促进经济发展、展示城市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上海立足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城市定位,发挥“都市型、综合性、国际化”优势,推动入境旅游提质增效。2024年1至11月,上海接待入境游客596.55万人次,同比增长86.44%。
一是落实入境游便利措施。推进支付便利化。全面推广“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支付模式,全市核心商圈、交通枢纽、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基本实现外卡POS机全覆盖。推出Shanghai Pass都市旅游卡,让境外游客“一卡在手、畅行上海”。推进通关便利化。推动“单一窗口”平台在邮轮口岸应用,提升通关效率。机场枢纽试点推出外国人入境卡自助打印,“外国人临时入境卡”纳入自助填报系统,简化入境流程。推进服务便利化。加强综合涉外服务集成,在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设立3个外籍来沪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加密与主要客源国之间的直航航线,支持旅游企业与航空公司、高铁及互联网平台合作,提升入境游客出行便捷性。
二是打造入境游友好环境。优化参观导览。完善景区景点、休闲街区、交通枢纽等区域语言服务、外语标识及多语种导览设施。推动文旅场所取消门票预约、购票系统兼容外籍身份证件,全市3000余家文旅场所落实入馆参观、入园游览免预约举措。优化旅游咨询。聚焦游客导览咨询需求,加强全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业务培训,建立入境游高频咨询知识库,打造24小时咨询反馈系统,编印英文版《最全旅行者指南问答》《境外游客旅游线路推荐》服务手册。优化配套保障。优化酒店住宿、行李寄存、景区如厕等服务保障,推动全市所有住宿资源向入境游客开放,232家文旅场所提供行李寄存服务。
三是开发入境游匹配产品。推出文旅融合旅游产品。围绕“一江一河游览”等城市IP,打造“观文博、看美展、赏好剧、听歌会、来海考、享美育、逛景区、品美食”都市文旅品质臻选,满足入境游客文化体验需求。丰富节展赛会定制产品。联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旅游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要节展赛事,聚焦非遗体验、国潮国风等主题,推出定制化个性化旅游项目,将观众和商务客转化为游客。推出多元主题旅游产品。突出“City Walk”城市漫游主题,开发一日体验游、两日精选游、三日沉浸游、四日休闲游、五日深度游等涉及多个维度、覆盖各个广度的专项旅游产品,指导携程、上航国旅推出“国际中转旅客免费半日游”产品。
四是提升入境游城市推广。实施“Meet in Shanghai”宣推行动。发布全新上海城市形象片,举办“相聚上海”全球宣介活动。聘请上海国际旅游形象公益推广人、入境旅游观察员,培养“城市推荐官”,邀请网红拍摄和分享在沪旅游体验,推出《老外逛上海》系列融媒体产品,以“第一视角”推介上海。主动赴欧美、日韩、中东等客源市场举办专题推介,走出去与国外旅行商精准对接。加强联合推广机制建设。完善上海牵头的“一带一路”友好城市文旅联合推广网络,推动联合国旅游组织在沪设立地区办事处,推动中国旅游集团在沪成立入境旅游中心,与驻沪领事机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旅游办事处等加强宣推合作。拓展入境旅游推广渠道。用好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做强14个语种的上海多语种文旅推广网,瞄准主要客源国打造“一站式”信息入口,提升宣推精准性触达率。
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入境旅游产品体系、具有国际友好度的城市便利服务体系、具有国际传播力的全球旅游推广体系,不断提升上海入境旅游全球竞争力,吸引更多海外游客“来上海、游中国”。
文旅融合双向奔赴
打造“风景独好”的“诗和远方”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梅亦
近年来,江西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以及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推动文化和旅游“双向奔赴”,文旅融合蹄疾步稳、气象万千,2024年江西旅游人次、收入均实现双位数增长,“风景独好”的江西,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一是“红色江西”当红不让。南昌八一广场升旗人头攒动,井冈山上万人齐唱红歌,红色沉浸剧《风起安源》唱响武功山下,36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成为红色旅游新地标,210个省级红色名村迈上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新征程,“可爱的中国”等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备受游客青睐。
二是“人文江西”魅力时尚。“背诵诗词江西go”政策的推出,引来无数学子。他们背着《滕王阁序》登滕王阁,读着《桃花源记》探访庐山,“诗旅江西”悄然兴起;去景德镇点一把千年窑火,到龙南围屋打一碗“客家擂茶”,“非遗里的江西”天天有惊喜;婺源篁岭“崖上晒秋”,钓源古村探庐陵文化,“古村落江西”处处有期待。
三是“乐游江西”活力绽放。联合故宫推出“御瓷归来”特展,孺子书房成打卡地,“美术馆之夜”广受追捧,“来江西,坐馆游”成为游客新体验;“烟火里的江西”香辣鲜爽,尝南昌米粉、品四星望月、吃莲花血鸭;“唱游江西”群星闪耀,2000余场演唱会、音乐节让省外游客“跟着音乐游江西”,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等圈粉无数,“文旅+”精彩开启消费密码。
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树立“大抓文旅”的工作导向。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实施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战略,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文化强省建设工作、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施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链长制,每年高规格召开文化强省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省各级把文旅产业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是完善“文旅融合”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旅游强省建设、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文物主题游径“三项规划”,制定文旅产业链招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重点项目融合发展、艺术创作“四名工程”、书院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四个方案”,实施文旅业态焕新、文旅消费扩容、文博场馆“百馆晋级”、重点景区“出海”及“非遗点亮生活”等“五大行动”。
三是推出“真金白银”的政策举措。创新开展江西“三百”(百县百日、百城百夜、百企百创)文旅消费季等活动,2024年全省累计开展1.7万余项特色文旅活动, 推出2300余项文旅优惠政策,发放文旅消费券近1.5亿元。每年筹集超1亿元资金,对各类文旅品牌创建给予激励,对“引客入赣”给予奖补。
四是塑造“风景独好”的文旅品牌。开展“旅游诚信省”建设,率先开展优秀旅游服务体验城市创建试点。实施“乐游江西”“FOLLOW江西”文旅推广行动,先后赴长三角等地开展70余场宣传推介活动,赴1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海外文旅宣传推广活动。联动中旅、携程等平台资源,推出“风景独好”主题游轮、高铁、飞机、巴士。《山水间的家》等栏目将镜头对准江西,“风景独好”品牌更加响亮。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2025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精神,锚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旅游强省目标,推动文旅融合再创新、求突破。一是实施赣鄱文化标识焕新计划。深入挖掘江西诗派等赣鄱文化IP,推进古村落、古建筑和江西书院活化利用,打造文旅“新赣线”。二是实施景区品质提升计划。持续开展“风景独好”旅游名县、名景区、名镇村“三名”评选,加大世界级、国家级品牌创建力度,积极推进庐山等重点景区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三是实施文旅消费聚能计划。举办文旅消费季,深化“非遗点亮生活”江西行动,丰富“新夜态”。四是实施“Discover JiangXi”海外推广计划。加快省部共建葡萄牙里斯本中国文化中心,持续提升入境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推出入境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扩大“江西风景独好”国际朋友圈。
加快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为旅游强国贡献海南力量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陈铁军
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海南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发展文旅事业和产业,加快消费中心建设。
一、坚持战略引领。围绕消费中心战略,积极推动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旅游业对海南GDP的直接贡献率和综合贡献率,由2018年的11.86%和27.3%分别提升到2023年的12.08%和34.29%,旅游业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2.1%,加上与旅游紧密关联的文化和体育产业,旅文体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15%。
二、强化高位推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消费中心建设的领导,将消费中心和旅游市场整治领导小组提升为由省委书记和省长任双组长,定期组织研究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重要事项,强化跟踪督办和调度协调,组织领导力量得到空前加强。二是完善顶层设计。2019年,省委制定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2024年以来制定实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15个行动方案,修订4个地方标准,编制5项发展规划。三是推进提质增效。聚焦消费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实施“国际旅游消费提档升级攻坚战”和“三大消费回流”提质增效行动,推动旅游消费提档升级。
三、加速产业融合。强化“旅游+”“+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深化文旅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东坡文化等名片,打造一批文旅项目,推出38个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力发展博物馆旅游等。二是深化体育旅游融合。有序推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目的地、体育消费场景;持续推广海洋运动旅游、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和低空飞行旅游,举办各类赛事活动近200场,推进体育“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三是深化旅游与科技融合。强化科技赋能,建设高效处理游客投诉和信用维护的“放心游”平台,升级旅游行业监管和产业监测平台,推出“酷游海南”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深海考古世界级发现的重大成果开发深海考古旅游,利用商业航天发射的建设成果大力发展航天旅游。四是深化旅游与医疗等跨界融合,乐城医疗康养旅游取得重大进展,滨海环岛公路旅游和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公路旅游两个交旅融合项目投入运营。
四、扩大对外开放。一是积极开发入境航线,大力发展入境旅游,2024年已开通境外客运航线64条,预计入境游客同比增长94.2%,接待入境游客将达到100万人次、430万人夜。二是利用自贸港税收制度优势,大力发展免税购物消费,全省12家离岛免税店2024年吸引入店人数超过550万人次,年销售额超过300亿元。三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配合世界旅游联盟举办“湘湖对话”活动,引进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及查理·普斯等境外艺人来琼举办国际演艺活动超过20场次;举办环海南岛国际自行车赛等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超过30场次。
五、不断开拓进取。2025年,海南文旅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重要指示批示以及考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为总抓手,大力推进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海南文化强省建设,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紧紧围绕扩内需、促消费,倾力推出环岛旅游公路深度游、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探秘游、乐城医疗旅游和全域康养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亲子研学旅游等八大系列72种产品,以及50个服务银发游客的旅游度假产品;创新旅游营销,开发入境游市场,发展体育和演艺经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10大行动,确保全省文化和旅游更好更快发展,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为旅游强国建设贡献海南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 肖传江
西藏是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工作优势,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我们坚定不移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润心工程,积极促进各民族在文化和旅游发展中休戚与共,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坚持以文化人、凝心铸魂,将中华文化融入西藏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颂党恩 颂核心 颂人民”艺术党课等活动以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基层。全区74个县(市、区)均在中心区域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广场,建成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景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自治区图书馆、古籍、非遗保护中心和文物陈列馆在13个重点寺庙设立分馆,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到千家万户,不断夯实各族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下团结共进的思想根基。
我们坚持不懈实施“感悟西藏·爱我中华”文化传播交融工程,积极促进各民族在文化和旅游发展中荣辱与共,不断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西藏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核心。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感悟西藏·爱我中华”为主题,持续实施文化和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举办首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赛等活动,全网传播量超13亿次。广大游客在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中增进了解、互尊互爱,许多游客以西藏为家,形成独特的“藏漂”群体,与当地群众融洽相处、和谐互惠,成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实践。
我们千方百计实施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培育工程,积极促进各民族在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命运与共,不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度融合,集中资金、统筹力量,积极推动“文旅+”“+文旅”双向聚力,将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打造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精品景区、旅游名县,推出一批节庆体验、民俗鉴赏等特色旅游产品,用丰厚的历史文化拓宽文旅产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各族群众在藏兴业、来藏创业,大家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建设文化强区、旅游强区,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荣光和梦想。
我们持之以恒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积极促进各民族在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生死与共,不断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不断挖掘、整理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用文艺的方式,吹响嘹亮的时代号角。十万红色文艺轻骑兵遍布城乡,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年均十万场次,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意度连续三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打造西藏文化艺术节,年均推出新创文艺作品千余部,实景剧《文成公主》、歌舞剧《天边格桑花》、话剧《老西藏》《八廓街北院》等一大批反映民族团结、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竞相涌现,彰显了民族团结伟力,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林芝市波密县打造的红色舞台剧《波密红》是西藏第一部县级舞台剧,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解放西藏,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进藏部队历经千难万险,团结带领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修路筑堤、发展生产、建设家乡的红色故事,展现了中华各民族相伴相随、相近相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认同。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2025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润心惠民、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度融合,把各项重点工作目标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担当作为,勇毅前行,努力将文化和旅游产业建设成为民生产业、绿色产业、幸福产业和民族团结产业。
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机遇
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旅游合作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何效祖
近年来,甘肃文化和旅游系统搭建文化交融桥梁,拓展旅游合作空间,缔结民心相通纽带,增添经济发展动力,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作出文旅贡献。
一、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擦亮文化“金名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指示,我们加快敦煌文化“典范”“高地”建设,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实施22个莫高窟修复及数字化项目,承接10个省市80多个文物保护项目,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合作。建设敦煌学研究高地。敦煌研究院承接125项省部级以上重点课题,在石窟考古、文献研究、艺术理论等方面持续引领敦煌学国际研究方向。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取得重大突破,获取英、法等国藏敦煌文物高清数字图像10.3万余幅,初步建成敦煌学研究文献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图像和6500余份藏经洞文献上线和全球共享共用。扩大敦煌文化传播。剧目《丝路花雨》《千手千眼》在全球巡演。敦煌研究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互访交流63次,举办石窟艺术、数字敦煌等精品展14场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30余场次。构建敦煌文化国际传播媒体矩阵,打响“敦煌文化周”“敦煌文化环球连线”等外宣品牌,敦煌研究院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覆盖120个国家(地区),数字敦煌国际共享覆盖78个国家、2300万访客,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二、夯实丝绸之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扩大对外“朋友圈”。敦煌文博会、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已成为甘肃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平台。2024年开展对外人文交流活动123项,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的“欢乐春节”等活动。在荷兰、意大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甘肃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活动,受到广泛关注。举办国际青年汉学家研修班、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联盟大会等系列活动。
三、开展更有聚合力的宣传推介,汇聚传播“大流量”。全面构建宣传矩阵,“交响丝路 如意甘肃”文旅品牌不断出圈出彩,策划开展“天水麻辣烫及甘肃特色美食大PK”等系列创意新、影响大的专题活动。“微游甘肃”5个媒体矩阵、2000多个账号同频整合宣传,年度传播量超过800亿次,大流量带火了旅游市场。在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建立“Discover Gansu”英、日、韩等语种宣传矩阵,平台覆盖量超1亿人次,粉丝量超209万。
四、推动文旅产业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争先进位争创标杆,2024年全省文旅行业争创国家级以上品牌荣誉231项。全面优化入境旅游环境。超额完成星级旅游饭店、景区、度假区等文旅场景POS机和ATM机布设任务;协调开通兰州直飞泰国曼谷等7条国际航线和其他包机航线。加快世界级、国家级品牌创建。着力打造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和黄河文化旅游带。甘南扎尕那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临夏地质公园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刘家峡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出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文旅业态产品。《丝路花雨》改版提升等“八个一”文化品牌重点工作均有新的突破。研学旅行十大主题、百条线路、千堂课程,户外露营四大主题13条精品线路提升了互动体验感。“敦煌文化+沉浸式体验”等融合业态产品逐步引领“场景消费时代”。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配合做好“欢乐春节”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赴俄罗斯、新西兰、日本等26个国家以及港澳地区开展文化交流与旅游推广。实施入境游促进行动,举办入境游国际旅行商大会,争取青年汉学家研修项目永久落户甘肃,推动兰州、敦煌等城市国际航班航线增开加密。办好第八届敦煌文博会、2025年公祭伏羲大典等活动。加强敦煌文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外联合考古行动,持续扩大“中国特色·敦煌经验”国际影响力。
END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旅游报
REVIEW
◆
● 冬日暖阳 津味绵长丨四大系列近200项主题活动等你来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