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既是一句成语,也是一计兵法。它最早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子兵法·虚实篇》也有类似的说法:“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长勺之战示意图
(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次年,其子周平王宜臼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建立东周。但经过西周末年的战乱,王室衰微,中华大地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期。
齐、鲁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主要诸侯国,且两国毗邻,因此常年兵戎相向。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命大将鲍叔牙率军攻打鲁国,一直攻至长勺(今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东北部,位于山东省中部)一带。鲁庄公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接受了大臣的建议,拜曹刿(guì)为大将,让他随自己一起出征,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战胜齐国。
两军在长勺对峙,齐军之前连连获胜,正是士气高昂的时候,一见到鲁军便立刻鼓声齐鸣、杀声震天。见齐军如潮水般冲来,鲁庄公立刻便要迎敌,曹刿急忙制止他,说:“千万不可以急躁。敌军锐气正盛,此时与他们交锋弊大于利,不如我们严阵以待、暂缓交兵,以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鲁庄公听从了曹刿的建议,命鲁军稳住阵脚,没有和齐军正面交锋。齐军两次冲阵,都没有成功,但这反而让鲍叔牙认为鲁军势弱怯战,因此决定第三次进攻。
此时,齐军将士的斗志也松懈了,认为鲁军十分懦弱,听到第三次击鼓,开始冲锋。曹刿对鲁庄公说:“现在是出击的时候了!”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鼓声,鲁军士兵像猛虎一般冲向齐军,杀得对方溃不成军。
鲁军大获全胜,把齐军一路赶出了鲁国,缴获大量战利品。事后,鲁庄公问曹刿用兵的道理,曹刿答道:“打仗,凭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时,齐军士气十分旺盛;第二次击鼓时,齐军斗志有所松懈;第三次击鼓时,齐军士气衰竭,失去了战斗力。而这时,我军再击鼓,攻疲乏之敌,必定势如破竹、旗开得胜。”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曹刿冷静判断局势,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为后世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见。长勺之战成为“以逸待劳”的典型战例,也间接促成了数年后齐、鲁两国的握手言和。
晋楚城濮之战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33年冬,因宋国背楚从晋,楚成王便命手下大将成得臣率军,联合几个诸侯国攻打宋国,将其国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围了起来。
城濮之战示意图(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宋国派使臣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几经思量,决定攻打曹国和卫国——它们是楚国的盟国,盟国有难,楚国必定要去救援,这样就可以解除宋国的困境了。
公元前632年春,晋军攻占了曹国和卫国,俘虏了两国国君。楚成王见形势不妙,便命成得臣退兵,成得臣却不肯放弃在自己眼中已成囊中之物的宋国。楚成王很不高兴,只留下少部分兵力给他,将大部队调回了国内。
成得臣并不在意,反而派人到晋军之中,要求他们恢复曹、卫两国国君的君位,作为交换,他会取消对宋国的包围。晋文公私下对两国国君表示,可以恢复他们的君位,但要同楚国断交,两国国君答应了。
成得臣得知后,十分愤怒,将围在宋国的楚军全部撤下,前去攻打晋军。晋文公重耳曾在外流亡十几年,流亡到楚国时,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对他礼遇有加,二人在一次谈话中,重耳许诺,若将来两国交战,他会命军队退避三舍(舍是古代长度单位,一舍为30里,这也是成语“退避三舍”的由来)。这次两军相遇后,晋文公兑现了当年的诺言,率军一连退了90里,一直退到城濮(今山东省菏泽市鄄〔juàn〕城县西南部)城下,才摆好阵势,准备迎战。
成得臣以为晋军怯战,率军穷追不舍,与晋军在城濮交战。两军刚一交手,晋军就装出败退的样子,还把树枝砍下来拖在战车后面,这样,当战车后退时,路上便扬起一阵阵的尘土,看起来十分狼狈。成得臣果然上当,率军追上去,结果中了晋军的埋伏,假意败退的晋军掉过头,与主力部队前后夹击,围歼楚军。
成得臣且战且退,收拢了残兵败将,逃回楚国。在归国的路上,楚成王的使者前来见他,问他若就这么进城去,该如何向楚国的父老交代。成得臣自惭形秽,无可辩白,自杀谢罪。
城濮之战中,晋军退避三舍,既避开了楚军的锋芒,又消耗了楚军士气,此消彼长,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李牧雁门
败匈奴
战国时期,赵国与匈奴等游牧部族为邻,经常受这些部族的侵扰。赵孝成王便派大将李牧前去抗击匈奴。
李牧像(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到了北境后,李牧采取坚壁不出的策略,无论匈奴如何挑衅,他都不予回击,还立下军规:“如果匈奴入侵,要以最快的速度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胆敢捕获敌人者斩首。”
李牧只埋头进行军事准备,他每天都命人宰杀牛羊、犒赏士兵,训练士兵的骑射能力,提高军队的作战实力;他还重视烽火台的守备情况,经常派遣侦察人员打探敌情。
几年过去了,他手下的人马和物资没有什么消耗,赵国边境也不曾因匈奴入侵而生灵涂炭。但匈奴和他手下的将士都认为李牧胆小,看不起他,将士们憋得难受,渴望能有一个施展拳脚的机会,和匈奴好好打上一仗。
就这样,李牧悄然完成了自己的战略部署。他准备了约1300辆战车、1.3万匹战马,又选拔出近五万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和近十万擅于射箭的士兵,将他们全部组织起来,做好了协同作战的准备。
为了引诱匈奴,李牧让当地居民大规模放牧,漫山遍野都是牲畜和放牧的百姓。匈奴果然闻讯而出,李牧派出一小队人马迎敌,两军一交战,这一小队人马便佯装失败、狼狈逃窜。匈奴首领闻讯大喜,集结大军,大举进攻。
李牧见匈奴中计,便在匈奴行军的道路两旁布下奇兵。他们来了之后,李牧先用守势让对方轻敌,再命早就准备好的战车和弓箭手强势出击。这时的匈奴军又累又饿,拼死也无法抵抗养精蓄锐的赵军,只能被迫撤离。
就在下达撤离的命令时,埋伏在其后方的赵军又冲了出来,将匈奴军团团围住。一时间,匈奴军成了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赵军宰割。这一战,赵军大败匈奴十万骑兵,不仅灭了匈奴的属国襜褴(chān lán),还击溃东胡、收降林胡(襜褴、东胡、林胡都是部族名),匈奴单于也落荒而逃。
李牧用数年养精蓄锐,一朝翻身,给了匈奴致命一击。在其后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匈奴都不敢再侵扰赵国。李牧一战成名,与白起、王翦、廉颇并列“战国四大名将”。
“刚”与“柔”相对相生,在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力量也可以相互转化。以逸待劳,正是以“刚”喻敌,以“柔”喻己。以逸待劳并不是消极,相反,它是对战争主动权的争夺。
撰文 | 朋措文德
责任编辑 | 牛一名、段阳阳
运营编辑 | 段阳阳
质量审核 | 业蕾
❖ 文章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韬略》 ❖
现订购2024年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定价360元
就能把一整年的知识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