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财富   2024-12-31 20:21   北京  

时间啊,就像小时候父母拉着我们的手,不管愿不愿意,都会拽着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玩具摊儿、漫画摊儿和小吃摊儿。不过,走远了,也就走远了,很快又有别的新鲜玩意儿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把刚才忘得一干二净(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每到年底也是一样,不管你是感慨或是不舍,时间都推着你走向新的一年。但走远了,也就走远了,新的一年总会有新的景色,新的期待和新的烦恼。


所以,在这个时候,才需要更加努力地总结和回忆一下。因为,如果连自己都不记得,谁又会帮我们记得呢?而之所以说要努力的去回忆,也绝非单纯的夸大之词,一年内的很多记忆早已经模糊不清,甚至那些印象中似乎确信无疑的感觉,翻了相册,查了数据,才知道其实相去甚远。



总之,2024年也要结束了。


熟悉我们的老朋友们都知道,这又是一年一度收尾总结的时候。暂时放下刻板生硬的报告文体,写写一年以来的回顾与感悟,算是给过去的一年告个别。


现在都流行有个“仪式感”,每年一度的总结也是我给自己的“仪式感”。不然,总感觉所有的变化也就仅限于过了今天午夜之后日期上变了个数字。所以,照例,还是写个总结、留个纪念,也给读者换个口味。


时间的作用是可怕也是巨大的,这个不起眼的小习惯,掐指一算,到今年竟然有整整十个年头(到了明年,一双手掐指可就算不过来了)。这也是我最开始偶然为之时不曾也未能预想的,中间甚至有几年动了放弃的念头,毕竟年底本来就忙,哪里还顾得上有闲情逸致扯闲篇儿。可是,一旦断了就是断了,作为干了十几年的老研究猿,码出等量的文字其实不难,但却给不了这些文字在时间上的沉淀。


好在,deadline和flag还是第一生产力,帮我一直坚持到了现在,才让我有了现在“吹嘘”的资本。我可能已经忘了很多往事,但却记得每一年底写总结的点滴。这也印证了那些话:人活的不是几天几月和几年,而是很多个瞬间的合集。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2023年底,”写给2024,少有人走的路”,在日本的冰天雪地里

2022年底,”2022:因为山就在那里”,在北京的夜晚

2021年底,”2021:太匆匆”,在三亚潮热的夜晚

2020年底,”2020,全部的努力,是为了完成普通的生活”,又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北京深夜

2019年底,“2019,我们没有辜负时光;2020,我们仍会用尽全力”,在北京,与平时没有太多不同的夜晚

2018年底,“2018,所有平淡都不会平凡;2019,所有波澜都归于平淡”,在芬兰北极圈的冰天雪地中

2017年底,“2017年就要过了,我的确有点想念它”,在办公室加班的深夜

2016年底,“Hey 2017”,在北京重度的雾霾天里

2015年底,“别过2015,致敬2016”,在日本东京新宿附近的居酒屋



其实,我也早想在一板一眼的研报之外做些改变,多写一些更有意思的文章,用“讲故事”的方式写点与报告不同的思考。这也恰是近两年阅读量上更受欢迎的文章。


比如,2023年5月一度“出圈”的《美国路演见闻与感受》,还有2023年底因为一场意外的大雪而被困在路上长达18个小时的人在囧途之《记一趟意外的绿皮火车的硬卧之旅》,都是如此。尤其是后者,当时身处其中,我充满了因为被困在路上的无奈与恼怒,现在回想起来,我却视之为难得的体验与财富,给了我平时不太能接触到另一种体会,是办公室和Ppt之外更加真实的世界。


今年9月的《英国路演见闻与客户反馈》也是如此,在我们今年多篇10w+甚至20w+的报告中,这类文章还是要比一般的报告更具吸引力,更受大家欢迎。


2024年报告阅读数排名

1. Trump 2.0对全球意味着什么?228,149

2. 大涨后还有多少空间?     177,194

3. 美国大选的四种情景推演  150,780

4. 美联储降息下的中国市场  106,461

5. 美国大选如何影响中国市场?93,488

......

英国路演见闻与客户反馈 27,907



每年写总结的时候,也是考验这一年积累有多少、肚子里有没有“货”的时候。年底这段时间一般都在密集的出差,比如今年从11月中到现在,已经脚不沾地的奔波了1个半月。但谁让平时读书太少,所以为了搜肠刮肚的寻章摘句找点灵感,除了必须处理的工作,只能把火车、飞机、打车路上的碎片时间,都用来“读书”、总结和写作上(与其说是读书,更确切的应该是听别人总结好的导读与摘要,如5分钟读本书这种节目)。


一度,我也懊恼只能用这种听听导读摘要的“作弊”方式来凑数。但转念一想,这也挺好,正是有这个契机,才能逼着自己多“读”些书;而且,读别人总结好的概要岂不更好,不然哪里有可能在短短几周的时间里“读”了大几十本书,好的书下单买回来再读,不好的书知道梗概也就足矣。



2024年结束的有点静悄悄,有点沉闷,有点不痛不痒,甚至有点麻木。回想起来,既没有2022年底那种告别痛苦过往、重获新生的期待,也没有2017年昂扬乐观的兴奋。大概是因为,大家还未看到隧道尽头的光,所以既不能为未来将至而兴奋,也无法为过去已去而释怀。


那么,该如何度过这个可能相对“漫长的季节”?


首先,努力的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方向错了,越努力越适得其反。就像是今年的投资,如果选了中债,美股和黄金,再搭配点比特币,基本可以躺赢,不用太操心就把钱给赚了。但如果选了其他市场和资产,一顿操作猛如虎,操心不说,还未必能赚到钱。所以,要看清楚大方向。


要做到这一点,适度的停一停、想一想是有必要的,不能只低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2024年也是不断奔跑的一年,今年不算各种大会和论坛,一对一路演共计720场,折合工作日一天平均2.88场,比2023年的760场(工作日日均3场)稍微降了一些。粗算今年各类报告约350篇,去年300篇。今年飞行近71次,飞行时长204小时,加上机场往返总时长估计至少翻两倍多,按一天8小时计算折合61天,六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路上,去年近80次,飞行时长232小时。



1月 杭州 西安 南京 重庆 昆明 合肥

2月 徐州 无锡 南通

3月 广州 杭州 香港

4月 上海 新加坡

5月 深圳 上海

6月 上海 香港 广州 深圳 新加坡 东莞

7月 沈阳 大连 英国 青岛 济南 香港 武汉 长沙 南昌

8月 泉州 厦门 福州 上海 深圳

9月 香港 英国

10月 太原

11月 昆山 深圳 香港

12月 上海 杭州 宁波 天津 香港 成都 重庆 昆明 苏州 南京 厦门 福州




但今年不论从观点的结果还是传播的效果都明显好于去年,我们今年在几个关键节点的判断:例如4月底提示美债的高点、9月降息后是美债的低点(“反着做”),对港股在5月和10月高点的提示,以及日央行加息导致流动性冲击后建议积极买入,都得到了市场的验证。今年10w+的文章有4篇,20w+的文章有1篇,有5场Wind路演的观看量都在10w+以上。这也说明,不论是观点的判断还是工作本身,多花些时间想清楚,比单纯只堆工作量更重要。


看清楚方向除了要有判断力之外,还要努力注意避免两个问题,一是没有趋势时线性外推。前者在过去一年尤为显著,类似于在2023年10月5%的高点看美债利率进一步上行;在5月铜价的高点看全球投资周期开启,认为美联储有加息压力;在8-9月又担心美国衰退风险,认为美联储要疯狂降息,在3.5%的美债进一步看走低;在12月又认为二次通胀风险,美联储无法降息;还有在5月和10月判断政策这次不一样,外资大举流入,等等。这不断的循环往复的背后是基本面与利率之间的反身性,如果把每一次的摆动都当成趋势线性外推,那今年至少做反了4-5次。所以,这也是我们今年的一个核心建议,要“反着想,反着做”的主要出发点,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有了趋势时却又均值回归,过去两年的中债和美股。过去两年,面对不断新高的、越涨越贵的美股,总担心均值回归,总认为与其他市场过高的估值差要收敛,面对不断新低的中债也是类似。


线性外推降息预期和利率走势,都是错的


多次政策预期驱动的反弹,但最终都以冲高回落收场



不难看出,投资很多时候是反人性的,要控制情绪,也要排除干扰。乐观时自我加戏,脑补太多长逻辑(比如,相信相信的力量,乐观者赚钱、悲观者正确,等等,都是类似的话术),悲观的时候放大风险与危机(动辄阴谋论,全球金融和流动性危机),都会导致这种问题,需要注意识别。


所以,有时候及时认栽、及时止损反而是最大的本事与智慧,人生如此,投资如此,写报告也是如此。就像是如果上错了地铁,总不能因为交了钱买了票就一直坐到终点吧。


可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卖方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在于此,囿于之前观点不能及时转弯,只会导致不断的踩错鼓点。先有观点再找证据,过滤性的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线索,只能导致无视变化。这无非是个面子的问题。如果认为必须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和喜爱,就会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出错,反而会掩饰错误。反过来,如果认为犯错不是坏事,而是学习的机会,那即是出错和失败也没关系。


所以,困住我们的从来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翻过内心那座山。


其次,要拥抱改变,尝试做些改变,走出舒适区。做出变化才能发现新的可能与新的自己,不然只能永远在原地打转。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


其实很多时候做出一些改变没那么难,尝试从一些小的改变做起,而且给自己适度的正向激励以“奖励”自己。不要试图一下子改变所有,也不要非得等到都准备好万无一失才变化,做了才知道好不好,行不行。如果害怕出错,如果追求完美,必然会不断拖延,不敢开始,可能永远不会有那个时候,边做边调整就好了。史铁生说,拖延的最大坏处还不是耽误,而是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能使人生气勃勃,保持一种主动和快乐的心情。


之前在一个辩论赛的视频中,看到一个选手令人拍案的雄辩之词,说“表达者被误解是他的宿命,如果怕被误解,那也就失去了一开始表达的意义”


郭德纲也讲过另外一个道理,说“褒贬是买主,喝彩是闲人”。一个买菜摊儿上,但凡路过且关注的人里,夸赞菜有多好的,大概率不会买。相反,那些挑挑拣拣,说你这菜有些都蔫了,有些都坏了,有些都不好了,大概率是真有心要买的。因此,千万不要把动个手指头就能完成的点赞作为事情能否成功和是否受欢迎的参考依据。相反,评判你的人当中,虽然不排除有杠精和其他目的,但至少说明才是真的关注。


所以,不要怕被误解或出错,要做一个内核稳定的人。真正的自由就是不再寻求简单与形式上的认可


比如,今年小小的改变了一下家里客厅的布局和功能,更换了几件家具,立马提升了很多我们和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只后悔没早点做,也意识到以后别总拖延。又比如,尝试开始记录一些工作生活的视频点滴的vlog,等等。


又比如,今年工作上我们也尝试做了一些改变,在报告观点和结论上都起到了不错的效果。明年,我们也尝试再做一些变化,如新的会议形式,尝试多写些不一样的文章等等,也请大家多多关注支持。




但做出改变毕竟意味着要突破原有的舒适圈,还是需要点努力,需要些自律,需要些延迟满足,就像从温暖的被窝里被薅出来去北京的冬夜跑步。头一两年,我每次夜里下楼跑步前,望着空无一人、冷风萧萧、乌漆麻黑的小区院子,都要做半天的心理建设。


现在,不仅没那么抗拒,反而形成了习惯。办法是:一是告诉自己这是必须要做的。二是告诉自己也没什么大不了,跑到小区外面去,不断的探索新的路线,二环边,三环边,护城河,通惠河,元城墙,火车道,庆丰公园(不是包子)等等,多有新鲜感,而且外面一点都不萧瑟,热闹的很。三是跑完步回到家,给自己适度的“奖励”(别问我是啥,这事因人而异)。


在我近期“读”的众多书中,有一本书提到,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思维模式,向下思维让我们享受当下拥有,体现满足感,控制这种思维的东西就包括内啡肽;向上思维试图让我们突破自己,激励去追求去创造,控制这种思维的东西就是多巴胺。所以从多巴胺的角度,已经拥有是无趣的,只有获得才有。这就像跑步,总在跑步机上总会无聊,不断的探索新的线路,在不同的城市跑,新鲜感会大大不同一样。所以习惯了户外跑,就再也回不去跑步机了。







第三,即便面对逆境和无法改变的大环境,也不能直接放弃躺平,一来这也没什么用,二来也会丧失环境转好后翻盘的基础。


说实话,任何个体能够摆脱大环境影响的是极少的,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减少所受的影响,然后再争取抓住机会。切莫对史书中的人和事有太强的代入感,觉得so easy。上下两千年的历史,二十四史总共也就4000万字,折合一年也就一万字不到。史书挂一漏万,太史公在史记里记录韩被秦灭国这样的大事,也就只有区区十七个字。但凡能在史书留名而你还嫌太小的官,搁在现在都至少是厅局级干部;你觉得古装剧里上不了台面的几千两银子搁在现在也是上百万的巨款(按照雍正时期的比价,一两银子折合400-600人民币)。


回想起来,以前读战国读到商鞅到了秦国,很容易就能得到国君秦孝公身边宠臣景监的引荐,还能反复和国君见几次,现在才意识到,这哪里是普通人的世界,这种成功的励志经验有什么代入的可能?现在别说国君,见个公司领导试试?所以,与其读成功学和励志故事,还不如看如何避免失败的例子更有价值。



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在顺境中把握风口和beta机会,在逆境中做自己的估值,可能是最好的策略。


做自己的估值,也就是那些任何有助于提升当期价值的事情。现金流贴现模型DCF告诉我们(职业病又犯了),我们现在的实际价值等于未来远期能够赚的现金流贴现到现在的总和,所以根据这个公式,我们需要做的是:


1) 第一部分,远期现金流,由未来的每一期现金流和时间长度两部分组成,所以要提升自己未来每一期现金流,也就是自己未来的价值。同时,要尽可能的延长贴现的时间,最终拼的是谁活的更长。


2) 第二部分,贴现到现在的成本,由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构成,前者是宏观大环境,我们谁也改变不了;后者是环境对自己的消耗,要尽可能的减少这一块的影响,尽量摆脱消耗自己的环境与事情。




纳瓦尔对财富的定义是指在睡觉时仍能帮你赚钱的资产,而那些通过出卖时间或者劳动力获得的报酬,是血汗钱,构不成财富。获取财富的唯一途径是为人们提供有需求但很难获得的东西(远期价值),然后想办法规模化(复利,时间)。


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些自律,需要一些延迟满足。自律是最高级的活法,可能也最枯燥。


今年还在努力“跑遍中国”,今年大大小小走了小30个城市,也就有了至少30条不同的跑步路线。其实总跑量没有很大,平均一个月110公里,总跑量1340公里左右,约等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



















现在这个公众号2014年开始从无到有,不知不觉中也经走过了整十个年头,慢慢累积,从2014年的几个粉丝和平均每篇文章几十的阅读,到现在也已经接近10万粉丝,每篇文章几千上万的阅读量。虽然慢了些,但有些时候,不只是关于当期的关注度,坚持下去,持续做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情,慢慢也就会增加了。




最后,如果真的、真的什么都改变不了,那就“专注”过程,也适度的“放过”自己。结果不能改变,又过度专注结果而忽略过程,那就什么也没占到,岂不血亏。


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关注结果和目的,忘记了过程。比如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有太多的任务和deadline压在身上,出行和与家人朋友聚会也无法尽兴,因为心里一直惦记着,想赶紧结束去完成没做完的事情。但现实是,可能永远没有真正做完的时候,而此时过程已经过去了,再也不可能重现与复制了。其实,哪怕是再小的和朋友小坐一会聊个天,喝个酒,和家人一直出行,有时候会心不在焉的惦记着其他“更重要的事”,觉得接下来总有机会。但过去了以后,才发现,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经历,当下不“尽力”体会与享受,留下的只有记忆中的美好,因为当时的人,当时的环境,当时的心情,都不能复制了,无法再来一遍。


临死前的浮士德发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吧”的感叹;李白或许也感叹“我生于盛世,长于盛世,以为盛世是常态,未曾想安史之乱是我的后半生”。若是以此作结,岂不可惜。


一旦把经历过的“每一次”都当成“最后一次”来看待,就会豁然开朗。C'est la vie,这就是人生;Carpe Diem,珍惜当下。


就像当年明月说的,成功只有一个,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也像了凡四训提的,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有时候,也适度的放过自己,要允许自己停一停,允许有时候向上,有时候横着走,有时候向下。


(对的,你猜的没错,上面这些都是我最近临时抱佛脚,“读”的几十本书的成果,还算有点效果吧)



最后的最后,用也是最近“读”到的另外一本书《天堂旅行团》里的一些美好的文字来结个尾,分享给大家。


每个人无法喘息的日子只有自己知道,那些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那些生不如死和死里逃生,那些经历不完的离开和告别,那些一日比一日更漫长的黑夜,命运不停的从你身边取走一些,甚至你觉得是全部。


你舍不得,放不下,扛不住,可是不活下去,你就无法发现命运归还给你的是什么。


等一等,再等一等,一定会有一轮月亮照在你身上。



好了,今年就聊这么多了。

认真的向2024年告个别,我们明年见。



2024年12月31日于北京

刘刚Kevin

Kevin策略研究
自上而下与周期对比视角,分析中国和海外市场;分享宏观周期、市场比较、资产配置、资金流向的研究与观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