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地名里的“十二生肖”
政务
2024-12-09 18:57
四川
十二生肖,中国民俗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温江人把十二生肖熔铸在地名中,为这方土地增添了几分民俗风情与文化韵味。一是子(鼠)。温江人把鼠称为“耗子”,与“耗子”相关的地名仅有一处。原涌泉镇燎原村境内,原温江县氨肥厂附近,有个地名叫“瞒天过海”,也俗称为“耗子钻洞”。此处原有江安河天生堰支渠与凤溪灌渠交会,有一涵洞,故有此称。二是丑(牛)。和盛镇有个片区名叫“石牛”,这是因为当地在农耕中,偶然挖出一头石牛,人们认为是古蜀大石文化的遗迹。1981年,此地由十六大队正式更名“石牛大队”(村)。清代,温江维新乡还有一座古寺叫牛王庙,故址约在今天府街道。三是寅(虎)。古时,温江人忌讳说“虎”,一般称作“猫儿”“大猫儿”。在玉石东岳庙一带,有个远近闻名的地名叫“猫儿坝”,相传古代叫“石虎坝”,据说是此地有一小庙前曾立石虎。此外,原镇子乡黄竹大队(现属万春),有个老地名叫“猫猫树”,相传该地有一小桥,桥头有一棵大树,清代末年有虎到此,人们以为是“神虎”下凡,后来虎不见了,乡人塑一虎于树上,“猫猫树”之名流传至今。四是卯(兔)。温江柳城西门,凤溪河畔曾有名胜玉兔池,与金乌街的金乌池相对,旁边还有一座玉兔桥。相传,每逢中秋,就有一只大兔子在凤溪河边饮水,乡人美誉为“玉兔”。五是辰(龙)。温江与龙有关的地名多达数十个。如,和盛有福龙庵(雷打庙);金马街道原四友大队(村)驻地有蟠龙寺;公平街道原飞龙大队(村)驻地有飞龙寺;柳城大南门曾有龙神庙等等,实在是数不胜数。但最著名的是文庙街的“龙门”与“白龙池”,清光绪年间维修白龙池时,加造了龙门一座,寓“鲤鱼跃龙门”,此龙门系砖石结构四柱牌坊,五条龙盘绕于龙门之上,栩栩如生,曾是温江首屈一指的名胜。六是巳(蛇)。古时,温江人比较忌讳说“蛇”,常常称为“龙”或“小龙”,与此有关的地名也有。最著名的是城西龙潭巷,当地相传乡民曾在此智擒巨蟒,故名龙潭。七是午(马)。温江最著名的与“马”有关的地名就是“金马”了,包括金马河、金马湖、金马街道、金马桥,历史上还有金马沟。此外,温江还有明代蜀王养马的马厂,也就是今日青羊区之马厂坝。金马境内有个小地名叫“歇马殿”,相传是张献忠歇脚的地方;万春、公平境内的马坝河沿岸,流传着鱼凫王饮马的传说;柳城的“白马庙”也很有名,清代柳城之北有个古寺叫“白马寺”,今日白马庙街因以得名;民国时期,柳城西大街尚存“马王庙”,始建年代无考。八是未(羊)。原温江县苏坡乡清江大队(现属青羊),村驻地叫“李羊子院”,这里曾有李姓人家的宰羊作坊,故得此名,在苏坡桥北3公里。九是申(猴)。原镇子乡(现属万春镇)衡宁6组(已合并)有个老地名叫“猴子桥”,相传此处有一老桥,因其桥栏上錾有石猴,故名猴子桥。十是酉(鸡)。温江公平境内,成温古道上的“鸡鸣桥”很有名。据清宣统《温江县乡土志》和民国《温江县志》,鸡鸣桥由梁祖龄修建。梁祖龄,温江人,明代两浙盐运使梁万钟之孙。梁万钟致仕归乡,每于鸡鸣就唤起子孙诵读,后其孙梁祖龄于明万历丙戌年登进士,任河南都察院佥都御史。为感谢祖父鸡鸣之训,他在家乡温江捐资修桥一座,并名为“鸡鸣桥”。后来的鸡鸣大队、鸡鸣路均由此而来。此外,原永盛(现属金马)境内有“金鸡洞”,但其由来已很难考证,金鸡大队、金鸡路均由其得名;据嘉庆《温江县志》,柳城西门一里,还有“鸡公堰”,今已不存。十一是戌(狗)。温江境内没有直接以“狗”“犬”命名的地名,但有因“犬”得名的“报恩寺”。报恩寺,因“义犬报恩”的故事而得名。报恩寺位于鱼凫桥场附近,一日,歹人打死庙内和尚,偷了庙内钱财。和尚的狗在县道上拦住温江县官的轿子鸣冤,带县官找到了和尚的尸体,凶犯最终被逮捕。后来,温江人为了纪念这条义犬,就改寺名为“报恩寺”。清代,嘉庆《温江县志·卷三十四》中也收录了“义犬”一条。十二是亥(猪)。温江许多乡镇都有“母猪坟”这一地名。但最为有趣的,当属原镇子乡(现属万春镇)衡宁3组(已合并)的“母猪桥”。相传,江安河的汊流中,有一河滩形似母猪,乡人认为是六畜兴旺的吉兆,故约定俗成,以“母猪”为名为附近的小桥命了名。从“瞒天过海”的耗子钻洞,到“石牛”耕耘的希望田野;从“猫儿坝”“玉兔池”“龙门”的传说,到“金马”奔腾的壮丽;从“猴子桥”的灵动,到“鸡鸣桥”的勤勉,再到“报恩寺”的义犬情深……每一段故事都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传奇与变迁。温江地名里的十二生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生动诠释,更让我们在品味民俗风情的同时,深刻感受到温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来源:史志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