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杨映华老师文章上了《甘肃日报》

幽默   2024-11-16 23:54   甘肃  
点击上方“掌上会宁”关注我们  业务:15593954567
【文化·荟萃】话说秦腔
甘肃日报2024-11-14 09:34:08
□  杨映华
秦腔是流行于陕、甘、宁、青、新等地的地方剧种,它深深植根于高原沃土,源远流长,有“梆子戏鼻祖”之誉。1936年刊行的《辞海》“秦腔条释文”指出:“秦腔明代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发展过程受到昆曲、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音乐板腔体,明末清初流行全国各地,对许多剧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成为梆子系统的代表剧种。”
从现有历史资料可以看出,秦腔是陕西、甘肃一带(古秦地)的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它是在民歌、舞蹈、说书和劝善调等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劳动人民用以表现封建时代宫廷斗争和民间生活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1924年,鲁迅先生在西安看了秦腔之后,亲笔写了四个字“古调独弹”,赠给易俗社。显然,鲁迅先生首先看到的是秦腔古老的一面。
秦腔是历史悠久的剧种,其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先秦时期。秦腔的历史尽管相当悠远、漫长,但它的形成,大致可分为秦风—秦声—秦腔三个阶段。秦人用秦乐、秦声歌唱《诗经》中的《风》。所以,历史上把先秦的这段弦歌时期称为秦风时期;从先秦到魏晋六朝,是秦声时期,秦腔即将入室登台;由金元院本发展而来,至明清时期,秦腔的发展已十分完备,成为中国“四大声腔”之一。清人徐珂《清稗类钞·秦腔戏》中称:“乾隆中叶,秦腔大昌于京师。唯秦中梆子,则无间生旦净末,开口即黄钟大吕之中声……盖出于天然……及乾隆中叶……秦腔应运而生,雍容圆厚,所谓治世之音者是也。”
“昆调秦腔换羽商,百钱随意坐伶场。”这是“秦腔大昌于京师”的真实写照。
秦腔班与“徽班”长期同台演出,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形成了现代京剧。
中国戏剧理论家齐如山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其论文《中国戏曲源自西北》一文中指出:“国人若想研究戏曲,非到西北去不可;世界人想研究中国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也说:“秦腔跟京剧有密切的关系,除腔调之外,剧本、表演等方面,也都有相似的地方。”
秦腔特别强调剧目的道德教化功能。“寓教于乐”“高台教化”的“人师”戏道,渗透在民众的生活之中,对人们的道德、情操、伦理、观念给予深远的影响。戏剧的高台教化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而是通过典型人物的命运表达出来的,让观众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在喜闻乐见的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演绎着。很多人因此而了解历史文化,明晓“礼义廉耻”。戏曲故事恰恰又是把历史演进、朝代兴替、人情物理、为人处世尽收囊中。看似粗粝、倔强的秦腔,是来自华夏古风和民间文化的汩汩流动声,是深沉、强劲的生命呐喊。不信你看,在无数个乡村舞台前,只要演秦腔,就有黑压压簇拥在一起看戏的人群;只要大幕拉开,即使满街泥泞、细雨纷纷,抑或天寒地冻、大雪飞扬,也不缺无视雨淋、顶风冒雪的看戏人,他们每个人完全把自己的心情融入台上剧中人的喜怒哀乐之中。台上角色哭,台下观众泪流不止;剧中人欢天喜地,观剧者则欢呼雀跃。在观看戏剧的过程中,人们知良善、辨忠奸、识美丑、弃忤逆、明孝道……秦腔戏曲的高台教化,使观众能从中得到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文艺工作者曾用秦腔形式,创作、演出《血泪仇》等现代剧,对于革命宣传和艺术改革都起了积极作用。凡此种种,秦腔这一古老剧种对启迪人们心智的作用不言而喻。
著名戏剧家尚长荣曾说:“秦腔作为梆子戏的鼻祖,其剧目内容古老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形式慷慨悲壮中不失委婉细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招聘求职租房转让|顺风车|阅读原文

网云掌上会宁
甘肃会宁县粉丝最多的公众号,每日推送会宁动态,分享家乡变化,发布便民信息,销售家乡特产。点击上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