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大有这样一群新闻人
他们秉持初心
用脚步丈量万水千山
用笔触传递温暖真情
用镜头记录时代发展
......
今天是我国第25个记者节
小桂花邀请了几位师生、校友代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听
他们与新闻的故事
“我是严格把关的新闻人”
▲张刚在审核校报
张刚,中共党员,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湖北民族大学2001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大学期间担任湖北民族大学大学生通讯社第八任社长。
我从大二开始担任学校校报的编辑,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所以报纸版面编辑程序比较复杂。首先在拿到手写的新闻稿件后,我需要依次按照新闻的重要程度进行初步筛选分类,然后在玻璃板上用马克笔小心翼翼地排版布局,反复斟酌标题与正文的位置、字号大小以及配图的空间预留等。每一个字的间距、每一行的排列都需要精心考量,稍有差池就可能影响整个版面的美观与协调性。排好一个版面大概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所以每一步都需要极度的耐心与专注,不容许有丝毫的懈怠。也正是这样一段经历,让我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习惯,为我后面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组织安排我到文学与传媒学院工作,看到熟悉的校报,勾起了我二十多年来的美好回忆。也正是这份特殊的感情,我对当下的学生记者编辑提出近乎严苛的要求。对于今后的办报方向和编辑原则,我想一定要解决好严肃性的问题、可读性的问题和服务性的问题,要坚持“党报担当、文化引领、服务教学、师生情怀”的宗旨,让我们的校报办出水平,办出新时代的民大特色。
“我是民大新闻专业发展的见证者”
戴蔚,中共党员,湖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生导师,教授;四川大学新闻学博士;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副秘书长;一级播音员。
我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是从2001年开始起步的。经过20多年发展,我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成长很快,各方面成果丰硕,发展势头强劲。我深感有幸成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并和同事们一起与专业同发展、共进步,并见证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
▲戴蔚(右一)在宣恩县融媒体中心演播厅
随着传媒技术迅速迭代更新,对于现阶段的新闻教学,我会更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这个学期我主要教授的是新闻专业本科生的《影视创作》课程,教他们如何用镜头语言讲好故事。在课堂上,我会从最基础的镜头构图讲起,比如怎样利用前景、中景、背景来营造层次感,怎样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展现独特的视觉效果。其次,我会播放大量经典影视作品的片段,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不同镜头语言所传达出的情感与信息,然后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问。在实践环节,我经常带着学生们走出教室,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去捕捉那些平凡却又充满故事性的瞬间,从拍摄主体的选择到光线的运用,从画面的稳定性到镜头的运动,我都一一耐心地给予指导。每一次学生们完成作品后,我都会和他们一起进行细致的复盘,总结其中的优点与不足。
看着他们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逐渐熟练掌握镜头语言,能够创作出越来越有感染力的作品,我内心满是欣慰与自豪,也更加坚信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为他们日后在新闻影视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是‘ 飞檐走壁’的新闻人”
▲杜瑞芳在朝东岩绝壁上进行采访
杜瑞芳,中共党员,恩施日报社党建融媒部副主任。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2009届新闻学专业校友。曾获湖北省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一等奖、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选手奖,湖北新闻奖一等奖、“新春走基层”活动先进个人、恩施州宣传思想文化先进工作者、恩施州“三八红旗手”、恩施日报十佳记者等。
2018年至2019年,我采写的一组“绝壁取水”系列稿件,对扶贫干部历经艰辛在绝壁上取水、引水,解决了村民饮水难的事迹进行了跟踪报道,社会反响很好。后面还获得了湖北省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一等奖。在这篇报道中我跟随恩施市屯堡乡田凤坪村的当地扶贫干部以及几位村民,在250米高的悬崖上,通过缆绳、吊篮,在朝东岩绝壁上的天宝洞中实现取水。
▲杜瑞芳(右三)与同事们在采访现场
一路上,我们手脚并用,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可我的脚还是被卡在了乱石缝里,好不容易把脚取出来。没有撤退可言,忍着痛,含着泪,继续前行。好不容易走出山洞,当我看到洞口的亮光,以及亮光中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只是一次采访而已!可扶贫干部和村民们,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危险。在强烈的震撼中,我连夜赶稿,以全媒体的形式全方位呈现了“绝壁引水”的艰辛,引发广泛关注。“绝壁引水”是恩施州脱贫攻坚战场上,干部群众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缩影。而我们新闻工作者更是要抓住新闻瞬间,不惧艰难,将老百姓的心声向外传达,讲好恩施故事,以平凡书写伟大。
在15年的记者生涯里,我深耕基层报道,用脚步丈量深度,用作品显示温度,在不断践行“四力”中,攀过绝壁、坐过吊篮,趟过洪水……一直冲锋新闻报道最前线。
“我是裤脚沾满泥土的新闻人”
▲徐芙蓉(右二)在全国农机315采访农业部司长
徐芙蓉,共青团员,山东广播电视台农科频道记者。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2022届新闻学专业校友,曾获山东广播电视台2023年度先进个人奖。
和其他新闻领域记者相比,农业记者的报道重点和视野主要聚焦在“乡村振兴”这一宏大课题,每到夏秋季节,我们更关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的情况。一是关注政策层面。有什么好的品种、好的种植方式、好的管理方式得到了推广?二是关注报道重点市县的种粮大户,他们有什么样的种植经验?是怎么打出好收成的?总之,乡村振兴当中五大振兴都是我们报道关注的重点。
▲徐芙蓉(右一)在五征集团采访研发人员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是去济宁泗水做 “乡村振兴合伙人” 选题。当时,我们采访了当地返乡年轻人(“乡村振兴合伙人” 代表)、村支书、企业合伙人、县级领导,从不同角度挖掘这个模式诞生的环境,以及它如何适应、改变乡村和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这次报道改变了我对返乡创业的认识,我曾刻板地以为返乡创业是在外不如意或想离家近,没想到有群人是真心想让乡村发展得更好,利用闲置资源,挖掘产业潜力,让村民受益。作为一名农业记者,我更要用文字展现农业发展的脉络,用镜头讲述农村变化,吸引更多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人投身到乡村振兴中来。
“我要成为讲好新疆发展故事的新闻人”
▲阿斯哈提别克•塔巴热克在和田天山水泥厂采访
阿斯哈提别克•塔巴热克,中共党员,哈萨克族,文学与传媒学院2021级新闻学专业学生,累计在学习强国、央视新闻、新疆广播电视台等各级媒体平台发稿近100余篇,代表作品《新疆青河县红星边境警务站:守护好祖国的边防线》《新疆吐鲁番 葡萄熟啦“甜蜜”产业越做越强》等。
新疆,这片生养我的土地,从雄伟的天山到广袤的沙漠,从秀丽的湖泊到壮丽的草原,每一处风景每一处人文都为新闻报道提供无尽的素材。
▲阿斯哈提别克•塔巴热克(右三)在新闻实习采访现场
在我参与的众多报道经历中,在阿勒泰地区的那次报道令我难以忘怀。阿勒泰冬季极寒,接到现场采访任务后,我毫不犹豫前往。现场交警在强风暴雪中全力救助被困人员,我用相机镜头记录下感人画面。当我采访完游客后听到更多关于事情经过的细节时,对交警的敬重又增加了一份。最后这个报道在央视播出,让全国人民看到新疆人民的善良和温暖,也让大家对新疆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次报道的经历,让我更加领悟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我是民大故事的记录者”
▲刘佳慧在运动会现场采访
刘佳慧,中共预备党员,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2021级法学专业学生。曾任共青团湖北民族大学青年媒体中心主任团成员、新媒体编辑。曾获多项优秀宣传作品奖。
2022年5月24日,青春民大发布了《三年国奖,上岸华科,王香香的最强逆袭指南!》。这是 “民大向上向善好青年” 新栏目的首篇人物通讯,也是我接到的第一项难度比较大的采访任务。在最初接到这个任务时,我满心忐忑,深知这是一次挑战,但也充满了期待,渴望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
▲刘佳慧在编辑推文
我和小组成员从联系学姐采访到写稿、改稿、重拍,前后修改了10次,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记者”抓紧一切空闲时间联系学姐核对细节,修改稿件完善内容,与指导老师交流意见。
这次经历也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记者,要做的远远不止 “记录”。如何在采访中掌控节奏,如何引导采访对象讲述有代表性的故事,如何从不同角度深入发掘出丰满的、立体的人物形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只把采写看成一项任务,得沉下心来,和工作较真,和稿子较真,和对方说的每一句话较真,甚至和一个词一个标点较真,做到精益求精。
在此过程中,我从一个只会用秀米排版的 “小记者”逐渐成长,开始接触稿件撰写、海报设计和图片拍摄,综合发展。
见证、记录、对话
笔尖与镜头记录时代风云
责任与担当守护新闻理想
感谢你们的坚守
用严谨的态度呈现更好的作品
用热爱的初心走向更远的未来
为每一位步履不停的新闻人点赞!
新闻路上,我们同行!
策划/新媒体中心
采访/刀妍、唐诗媛、齐黎晓雪
赵峻望(见习)、韩淼森(见习)、恩珠(见习)
罗明亮(见习)、张兴悦(见习)
文字/蒋佳佩(见习)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万仁和
校对/恩珠(见习)
责任编辑/刘立佳、李辛格
审核/李滨利
签发/罗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