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11时14分许,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所彰显的人类文化普遍性受到国际性认同。2025年,我国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非遗过大年”成为今年春节的热点话题。
![]()
春节是内涵最丰富、影响最广泛的项目之一,拥有最多的非遗子项目。为了系统地呈现齐鲁大地上的春节文化,2025年1月26日,由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电视文旅频道承办的2025齐鲁民俗春晚如期上演,以丰富且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呈现山东年俗在当代社会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整台晚会以“焕彩齐鲁又一春”为主题,既承载了齐鲁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间艺术,又通过一系列创新手段让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让观众能够在地方年俗的呈现中感受到山东浓浓的年味、乡情和文韵,同时也对外讲述着属于齐鲁大地的春节故事。焕彩齐鲁地方感的凸显以及守正创新,正是齐鲁民俗春晚开启新一轮艺术探索的关键。焕彩齐鲁:地方感的凸显
民俗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演化与发展的活态性文化,并因为地理性的划分而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山东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的文化大省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文化。齐鲁文化,以“礼、乐、仁、智、勇”为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齐鲁大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作为区域性的民俗春晚,2025年齐鲁民俗春晚通过节目内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借助于歌曲、舞蹈、曲艺、小品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突出齐鲁大地的文化特色和民俗传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地方感是区域民俗春晚的重要灵魂,它不仅能够体现地域的文化身份,唤起民众对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也更能够彰显春节民俗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基于此,齐鲁民俗春晚通过植入舞龙舞狮、渔家大鼓表演、剪纸艺术、海阳大秧歌、山东戏曲艺术等民间艺术形式,在地方文化的视觉符号中凸显齐鲁文化的鲜活魅力,同时也为地方社会的非遗项目提供了更多展示的平台,推动了山东民俗的对外传播;通过外景青岛“老街里院”年俗文化、实景舞剧《上街里 过大年》等场景化地方社会的自然景观、历史遗址,再现山东各市县民众剪纸、制作花饽饽和鲅鱼水饺、贴福字、照相、赶集、做年糕等年俗,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节日现场,置身于山东年节热闹的生活场景之中,营造春晚仿佛就在“家门口”的感觉,更能够唤醒和强化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关联和切身记忆;通过民俗春晚的平台,文化的展示不局限于审美层面上的视觉冲击,同时更有全感官的文化体验,在传统曲艺和地方音乐形式(如相声、民歌等)中让观众“听”到地方特色,在海景房品尝大饽饽的场域中调动观众的味觉和触感,让观众全方位体认山东特色年俗,增强山东年节的仪式感;通过地方历史和水浒故事展现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唤起观众对地域文化的共鸣;通过西安阎良区“谭家村”地域性习俗的还原,在大饽饽、大酱、大酱炒菜和山东大饼的饮食民俗中呈现着山东移民的饮食忠诚和地方认同;通过外景中的观众互动,传递当地民众的团圆、祈福、辞旧迎新等春节文化的核心内涵,让民众在欢声笑语中重温春节习俗,生动讲述山东春节的文化故事……通过这丰富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我们看到了地方感主导之下齐鲁大地春节所展现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与传承。这些形式不仅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与地域特色,也彰显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活力与魅力。守正创新:立足于传统之上不断发展的年俗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而这种活态性恰恰体现在老百姓生活传承的过程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春节始终保持着鲜活的民俗特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年俗与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变迁,它始终保持着动态的调整与适应,这正是其独特生命力的源泉。春节的不断演变与创新,既传承了古老的传统,又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使其始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文化认同与情感纽带的象征。本届民俗春晚的亮点之一便是注意到了春节作为非遗的活态性和地域代表性,考虑到了非遗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文化。2025齐鲁民俗春晚在节目中间特别设置“神州行 寻年俗”外景现场,带领观众一起走进青岛、威海荣成、菏泽郓城、潍坊寿光、西安阎良区“谭家村”感受老百姓生活中现实发生的年俗,并通过与外国友人的互动,在美食和民俗的科普中介绍山东春节的文化意涵。在春晚的节目中,不仅记录下了丰富的年俗,还特别注重展现节日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及其背后的生活故事。例如,在逛中山路购买年货的过程中,节目通过老丈鲅鱼讲述鲅鱼与老丈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这些看似简单的节日习惯背后深刻的情感纽带与生活智慧。这种细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年俗的多样性,也让人们在节庆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亮点之二是响应“两创”的号召,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观照到了当下社会的新年俗。比如《梦语人间》《公鸡过寿》两个戏曲曲目在戏曲保守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将作品赋予了鲜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为了传播的效果不断进行改编和创新,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表演手法,融入现代生活情感和故事、方言和民俗等元素,用传统艺术形式讲述现代故事,让传统戏曲焕发出时代魅力,在保持戏曲本体魅力的同时又能够吸引现代观众。此外,本届民俗春晚还关注到了近年来的新年俗——到威海荣成来看雪,荣成千里沿海看天鹅;穿汉服,迎新春。马面裙的服饰秀呈现出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化,在视觉的美感享受中让传统在创新中绽放出新的光彩。迎新年、穿新衣是传统的习俗,当下汉服和新中式服装的出圈无疑都是过年穿新衣的观念在主导,寄托着民众对于新年的美好期待,同时也增强了年节的仪式感。所以说汉服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感、文化感的服饰,穿汉服作为新年俗,使春节这个节日充满了更多的传统韵味和尊重历史的深度。它不仅仅是表演服饰的展示,也是春节文化内涵的传递。这种文化的展示不仅吸引了年轻人,也激发了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认同。从这个层面上而言,新年俗的形成和壮大也表达了人们对过年始终充满热情,始终有着美好的期盼。亮点之三则是融入国际元素和学术力量、传承人群体。节目通过年俗寻访人白俄罗斯留学生白丽莎在荣城体验到的年俗,生动呈现了春节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白丽莎的独特视角不仅让观众感受到节日的多元魅力,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在拍摄现场,民俗专家和学者参与进来,详细介绍了非遗的历史、特色等,让观众更深刻地感悟到文化之形和文化之意。同时,烟台绒绣、淄博软陶、淄博琉璃灯工、嘉祥石雕、曹县汉服等非遗传承人纷纷亮相,他们的精湛技艺和文化展示,使观众不仅能欣赏到非遗的成品,还能深入了解背后的技艺过程、文化细节及其深厚的内涵。这些鲜为人知的传统文化技艺的展示为非遗传承人带来了更强的文化自信,让非遗更深刻地走进了大众视野。在蛇年话年俗这一环节,学者与非遗传承人之间的互动,既是知识与技艺的交流,也是情感与文化的碰撞。他们通过对传统技艺的深度解读,不仅向观众传递了这些技艺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更展现了其背后丰富的生活智慧与艺术美感。这种互动使传统技艺不再只是被单一地传承和展示,而是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与创造力,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小结
回溯齐鲁民俗春晚的创作思路,我们能够感受到这场盛会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使命与责任感,特别是它所肩负的讲好齐鲁春节故事的历史重任。创作团队深刻理解到,春晚不仅是一场娱乐盛宴,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平台,因此他们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挖掘和提炼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不仅富有地方色彩,同时也充满着情感的共鸣和历史的积淀。例如,海阳大秧歌这种富有动感和生命力的传统舞蹈,体现了齐鲁人民在大地上奋力拼搏、追求丰收的精神;相声和戏曲则展现了山东人独特的幽默风趣与戏曲艺术的深厚底蕴;渔家大鼓与花饽饽则展示了渔民与农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与此同时,在这场春晚的演绎过程中,创作团队细致地捕捉到民众生活中的点滴,努力通过传统的艺术形式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符号,不仅反映了齐鲁大地人民的精神面貌,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家庭团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这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传递着家人团聚、亲情满溢的温暖情感,折射出普遍的社会价值观——社会安定、家庭和睦、个人幸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朴实无华的情感和愿景,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成为全球共享的普世价值观。它不仅仅是齐鲁人民的心声,也是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的追求。在这个基础上,齐鲁民俗春晚不仅讲述了齐鲁地方社会的故事,更是将中国春节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情感需求有机结合,展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中国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期许。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民俗仪式和民俗现象的观赏价值之外,更应关注的是民俗背后的人及其日常生活,尤其是普通百姓的真实声音。本届民俗春晚展示了许多非遗传承人和地方文化名人,但相较之下,普通民众的声音和故事呈现得较少。事实上,正是这些普通人鲜活的日常生活、情感和愿望,构成了民俗文化的根基与精髓,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与挖掘。我们期待在这个舞台上,能够呈现更多普通民众的身影,让他们的故事和声音得以绽放。(作者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在站博士后)编辑丨李颖 责编丨戚媛
来源丨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