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塑造“小人物”的中国说唱美学传统——从2025年总台春晚语言类节目的话题说起

政务   2025-02-08 14:39   山东  

每逢除夕,观看总台春晚已经成为百姓家的“年夜饭”,用翘首以待形容似乎也不为过。当年马三立的《买猴》《十点钟开始》、侯宝林的《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苏文茂的《歪批三国》、马季的《打电话》、姜昆的《想入非非》、高英培的《钓鱼》、杨振华的《假大空》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们的技巧、智慧、境界无一不得益于“无心插柳柳成荫”,马三立通过《买猴》塑造的典型化小人物“马大哈”,后来竟成为中国汉语形容马虎做事的名词。静下心来细细梳理、品味历年来春晚语言类经典佳作,哪个不是得益于对典型化“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呢?

小品《金龟婿》

相信很多观众在今年看到沈腾主演的小品时,没看节目名心底便自语:这回“郝建”又要卖啥“贱”呀?沈腾与“郝建”,已经“合二为一”。伴随着小品《金龟婿》情节的逐步展开,一个看似善良、专一实则钻营、虚伪的“郝建”形象在舞台上愈发丰满,竹篮打水、算计落空,“小人物”在为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与人们生活中的相似经历产生碰撞,引人无限深思。

观罢2025年总台春晚语言类节目,总觉有话要说,想想无非是祈盼它能更好塑造“小人物”形象的三句话:

不觉技巧方为最难技巧

说唱文学塑造“小人物”形象的三个基本条件:

1、塑造“小人物”的“眼睛”一定基于“独特的发现”。说唱文学佳作的“眼睛”从来都是发现平常人的不平常事、不平常人的平常事。从宽泛意义上说,所有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应该是对生活锐利、敏感与不俗的发现。一个艺术家能走多远,取得多大成就,当然离不开他对技术、技巧的把握,但更取决于他的眼界、境界和由此形成的对人生、人性的独立发现。因为技术、技巧都可以共享通用,只有独立的发现认知才属于个人。今年总台春晚的小品《花架子》就不乏如此品质的“独特发现” :试想,倘若作品中的雷镇长不是以“小人物”的身份去走访调研,又怎会轻易发现下属层层加码、给基层群众造成的一系列困扰呢?透过饭馆门前“花架子”的多番来回挪动,雷镇长发现了问题,老板夫妻也发现了镇长隐藏的真实身份以及他那务实求真、为民服务的初心品质。

2、塑造“小人物”的思维必须围绕“巧妙的表现”。优秀说唱文学佳作及其传统,多是“情、理、技、趣”的统一体。说唱文学塑造“小人物”,尤其在意、强调故事结构的巧妙,同时亦极为重视其巧妙的合理。当年春晚小品佳作《懒汉相亲》,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似乎荒唐,细品它又皆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演绎该故事的三个演员都是“小人物”,性格迥异,形象皆生动鲜活。该作作者、演员之一的曲艺名家赵连甲先生曾表示,实现说唱文学的奇妙,旨在让刻画“小人物”富有典型化意义。即使总台春晚的“语境”特殊,但所有“规矩”或“局限”,却又是艺术家追寻“随心所欲不逾矩”之自由的难得机会与平台。真正意义的艺术家,需要让心境在语境里实现自由,以使一切手段、技巧为塑造“小人物”形象这一根本发挥到极致。

3、塑造“小人物”的技巧应该谨记“形式的隐现”。有句艺谚叫“说到熟时当生时”,为什么非要将“滚瓜烂熟”变成“半生不熟”呢?答案就两字:真实。如此才能淡化由其“形式感”带给受众的“隔膜”,从而拉近或者说缩小演员与受众的距离,以引导其“身临其境”。马三立在舞台上表演单口相声时,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与观众“拉家常”——他将口语化演绎到极致,将技巧融于小人物的“自我”,使之成为“本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曲艺家对“形式感”的淡化就是对“艺术性”的强化。“技巧的隐现”非但不是忽略技巧、漠视技巧而是强调技巧、关注技巧。“隐现技巧”,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魅力和智慧。

心灵智慧乃是最高智慧

今年岳云鹏、孙越在春晚舞台上表演的《我们一起说相声》,成为整台晚会的“垫话”与“暖场”。诚然,它似乎离“正活”稍远了点;好在,跟观众“智慧博弈”的意识,却值得肯定与赞许。中国说唱文学的许多技巧,都深藏着“拴住人腿”的智慧,诸如“铺平垫稳”“欲擒故纵”“烘云托月”“移花接木”等,在不同维度诠释着其对观演关系的特殊要求。马三立有段名叫《逗你玩》的相声,它其实也是对相声本质的一种阐释与概括。这里的“玩”显然不是随意的,因为它前面有“逗”,逗字的意思是引逗、招引,即曲艺家要积极、主动地引逗着你玩儿。“玩”是轻松与快乐,即以不严肃的态度对待。我们约定俗成将春晚某些节目定位成“语言类”,是指它们有“演绎故事”的共性规律可循。演绎故事,最忌讳“装腔作势”“花里胡哨”,需要朴实、亲切,以让受众渐入“情感互动”或“智慧博弈”的语境。受众唯有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心甘情愿与其一起玩儿。而能“玩在一起”的道理再简单不过,那便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所以,中国说唱文学诸多大智慧也可以浓缩成简单一句话:“不隔语、不隔音,最主要的是不隔心”——小人物与小人物之间必须心心相印、唇齿相依。小品《点点关注》并未将焦点直接对准“空巢老人”的孤单、忧愁,反将当下流行的汉服古风、网络视频、奶茶分装等时尚元素巧妙地融汇于内,在祖孙三人的情感关系变化中折射出家庭对亲情“关注”、陪伴的深层需求,以“闹而不喧”的形式手段召唤美好情感的复归。质言之,说唱文学塑造“小人物”的智慧,要求作者、演员必须把艺术生活化,将形式隐现、技巧隐现、功夫隐现——他们深知,心灵智慧才是塑造老百姓身边“小人物”典型形象的最高智慧。

顺其自然才现最美自然

近日,读了网上对总台春晚语言类节目的点评,受益匪浅、感受深刻,也激发了笔者的进一步追问:何谓“语言类艺术”?窃认为,它的本质特性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它当然需要“非常有心”,但其高级之处就在于它把“非常有心”“特别用心”等鲜明化的主题“模糊”成了“请君入瓮”。由青年相声演员金霏领衔创作、表演的群口相声《没那么简单》,其名字便有诱人一探究竟“看下去”、使人随之逐步深入、最终“如梦方醒”的魅力。“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是中国说唱文学塑造“小人物”的独特境界,它也为许多影视剧与舞台艺术样式所效仿,给受众带来全新的体验感。艺术作品与受众之间需要进行“博弈”,因此不可忽略“把清晰的思想模糊化”这一说唱文学的技巧、智慧与境界。应当懂得,塑造“小人物”必须具备征服小人物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否则,谁还稀罕与你“过招”“下棋”呀?换言之,锋芒毕露、一览无余乃是艺术最大的天敌与忌讳。

中国说唱文学始终富有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美学传统,塑造“小人物”典型形象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路径的重要环节,不仅成为它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健康基因,更构筑了它将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有机平衡的追求境界。《没那么简单》经由“推三轮”这么一件小事,竟勾连起网络评论“标题党”、“键盘侠”、乱打广告等种种不良现象。因此,恰是为了有效抵达抱诚守真、抑恶扬善的理想,它的含蓄、委婉、隐曲才显得愈发重要。

艺谚曰“要想好颠个倒”。只有心底乐为“小人物”,眼里、笔下才能塑造出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典型化“小人物”艺术形象。在这样的视角下,总台春晚永无谢幕,因为它始终在坚守塑造“小人物”的美学传统,在人民的期盼与等待中,且行且思,从容、淡定地行稳致远……

孙立生系山东省曲协名誉主席、一级编剧,刘万赟系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丨李颖  责编丨戚媛

来源中国艺术报 

投稿邮箱sdswlysw@163.com

图片

山东省文联
立足服务广大文艺家、文艺团体和文艺爱好者。发布山东省各级文联组织及文艺家协会的文艺活动、评奖展演、人才培养、文艺惠民、工作动态;传播各类文艺成果、文艺评论;搭建文艺交流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艺为民乐民惠民,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