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年味 多彩民俗

政务   2025-01-20 15:06   宁夏  






  不久前,“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申报由全国各省(区、市)共同推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报送的“春节(六盘山区春官送福)”作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的一个子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宁夏这片土地上,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从“春官送福”的喜庆,到社火表演的热烈,再到“游九曲”的趣味、燎疳节的欢乐……这些多彩的春节民俗,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新春在即,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其中,感受宁夏春节民俗文化的独特韵味,见证传统与现代的美好交融。






春官送福 挥扇报新春 新年新气象

  春节渐近,西吉县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气氛。在一阵喜庆的锣鼓声中,“春官送福”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走来了。街道两旁,早早地挤满了翘首以盼的群众。


  只见春官们身着披风,手摇羽扇,脸上洋溢着喜庆的笑容。他们走在队伍的最前方,身后跟着的是手持锣鼓的乐队和身着彩衣的舞者。春官们一边走,一边向两旁的群众挥手致意。


  “春官来啦!春官来啦!”人群中不时爆发出欢呼声。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孩子们兴奋地跳跃着,年轻人则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难忘的时刻。每当春官停下脚步,准备唱诵春官词时,周围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倾听着。


  “锣鼓催开五福门,春官挥扇报新春。新年新春新气象,家家户户喜洋洋。”春官的声音洪亮而富有韵律,他们一边唱诵,一边向人群致意互动,群众则热情回应,有的跟着一起唱,有的鼓掌叫好。随着春官队伍的缓缓前行,这样的互动场景不断上演。


  “我们的队伍里,年龄最大的春官78岁,最小的13岁。”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春官词)传承人胥劲军介绍说,去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春官送福”作为其中一个子项目入选。“春官送福,送的不只是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每一次送福,都希望能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民俗的魅力,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年!”


宁夏社火 民俗盛宴 红火过年

  临近过年,宁夏的冬日越来越热闹了。当夜幕降临,街头巷尾的灯笼一盏盏亮起,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社火表演现场热闹非凡。乔勇作为永宁县望洪镇南方村社火队的队长,对这项节日民俗有着深厚的情感。


  自2015年开始与社火结缘,乔勇坚持带领村民们排练和演出。尽管组织和表演的过程非常辛苦,但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他的带领下,永宁县望洪镇南方村社火队越来越有名。每一场精彩纷呈的表演,都会吸引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永宁县的社火表演特色鲜明,包括了秧歌、锣鼓、舞龙、舞狮、旱船等传统项目。这些年我们始终在创新,不仅保留传统的民间特色,还在演出中融入了现代元素。”乔勇说。


  表演开始,只见社火演员们身着五彩斑斓的戏装,脸上画着浓重的油彩,他们有的手持金箍棒,有的肩挑花篮,有的扮演威武的关公,有的化身灵动的仙子,一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在明亮的火把和灯光照耀下,每个动作都显得生动有力。表演者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传统艺术的喜爱和热情,他们的每一个转身、每一次跳跃,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律。现场观众的反应更是热烈,每当演员们完成一个高难度的动作,现场都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


  “宁夏的年味,少不了社火表演。”宁夏社会科学院古籍文献研究所所长张万静介绍说,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全区各地普遍在正月十五期间举办“社火大赛”,其中,隆德、平罗、盐池、中宁、永宁等地的声势较大,参与群体十分广泛,组织社火队是许多村庄必不可少的年俗活动。“宁夏历史比较悠久的社火种类如隆德的高台马社火、中宁隋唐秧歌、海原的刘庙狮子、胡湾狮子等。”张万静说。


游九曲 灯火璀璨 游出好运

  每年正月十五,游九曲活动在宁夏盐池县都会如期上演。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夜幕降临,人们踏着鼓点,穿梭在九曲灯阵中,感受着浓浓的宁夏年味。


  游九曲是流传于盐池的一种群体性大型民俗文化活动,也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之一。九曲,全称黄河九曲灯阵,也叫黄河龙门阵,俗称转九曲、游九曲,自明代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游九曲分为“福、禄、寿、喜、吉、祥、安、康、顺”九个寓意人生最美好的曲阵,阵内四个烽火墩代表一年四季,365个灯杆代表365天。顺利走出由365个灯杆组成的九曲十八弯迷宫,象征着“转九曲一年顺通”。


  盐池游九曲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于智介绍说,九曲阵的搭建是一项耗时又耗力的工程,首先要根据选定的宽敞的场地,来设计九曲阵,并提前进行测量和划线。在搭建过程中,首先要立起框架,这就像是搭建房屋的梁柱,是整个阵法的基础。每一个交叉点都要用绳子牢牢绑扎,确保整个阵法的稳定性。接下来则需要在框架上搭建出365个门洞,每个门洞都代表着一年中的每一天。这些门洞的布局非常讲究,形成了一个迷宫般的结构,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搭建完成后,我们还会在九曲阵中布置彩灯和彩旗,营造出喜庆的氛围。在夜幕降临时,整个九曲阵灯火辉煌,犹如仙境一般,让人流连忘返。”周于智介绍说,游九曲的历史悠久,自明代起便在盐池县流传。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祈愿和祝福的方式。“通过游九曲,人们希望能够迎来好运。作为民间艺人,我们肩负着传承这一民俗文化的重任。”


燎疳节 祛病消灾 祈愿丰年

  在宁夏平罗,每年正月二十三,夜幕降临,篝火照亮了人们的脸庞,这是一项古老的民俗——燎疳节。


  燎疳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相传,燎疳的起源与一种古老的疾病“疳”有关。古时,人们认为“疳”是一种顽固的传染性疾病,为了驱除这种疾病,便有了燎疳的习俗。在燎疳节前夕,平罗当地的人们便忙碌起来。


  “燎疳,是平罗的一项民俗文化。”平罗县高庄乡党委书记王宗涛介绍,正月二十三的早晨,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搬运着柴火,女人们则在家中准备着节日食物。孩子们兴奋地跑来跑去,帮忙堆起柴火。不一会儿,村子里的许多角落都堆起了高高的柴火堆,等待着夜色的降临。夜幕降临,柴堆被点燃,火光映照在人们的脸上,大家围坐在火堆旁。随着一声令下,锣鼓声响起,人们纷纷从火堆上一跃而过,有的年轻人甚至跳起了舞蹈,他们的身影在火光中显得格外矫健。孩子们则在成人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跳过火堆,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当柴火渐渐燃尽,村民们用铁锹扬起“火籽”,口中喊着“麦子花开、胡麻花开”,寓意着来年的丰收。火花在空中绽放,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夜空。这一刻,每个村民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在燎疳节的最后,老人们将“疳娃娃”的灰烬收集起来,撒入田中,象征着疾病和不幸的消散。


隋唐秧歌 欢声笑语 舞出年味

  在宁夏中宁县恩和镇曹桥村的广场上,锣鼓喧天,欢声笑语,一场盛大的隋唐秧歌表演正在进行。村民们身着华丽的古装,脸上涂抹着油彩,或是头戴金盔,或是簪花插鬓,每个人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随着一声声响亮的锣鼓声,表演正式开始,演出现场瞬间变得热闹非凡。


  “中宁隋唐秧歌,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一种古典宫廷式民间舞蹈,流传于中宁鸣沙、恩和曹桥一带,具有独特的社火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表演形式蕴含了农民驱除邪疫、祈保平安的美好祝愿。”中宁隋唐秧歌非遗传承人谭吉忠介绍说,隋唐秧歌的表演者身着古装,分别扮演唐王、娘娘、大臣、宫女、武士等角色,在铿锵有力的鼓点下,表演着各种队形和动作,如四门斗地、十字穿花、羊盘肠、双蒜辫、单蒜辫等,展现出传统戏曲的韵味和舞蹈的韵律。


  在过年期间,隋唐秧歌的表演尤为热闹和精彩。在中宁县恩和镇曹桥村,村民们会身着古装,排练和表演隋唐秧歌,以此庆祝新年和祈愿来年的好运。这种表演不仅展示了传统舞蹈的魅力,还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表演者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中老年艺人,也有年轻一代的参与,他们通过这种艺术形式,传承和发扬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隋唐秧歌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年轻一代的参与度、现代音乐与传统舞蹈的融合等。但随着中宁县对隋唐秧歌的全方位保护和传承,让这一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传播。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将隋唐秧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它的魅力。”谭吉忠介绍说。

来源:银川晚报

微视频:艺术为民 习近平的“文艺观”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5场举行 宣讲春节文化内涵

西吉县开展2025年移风易俗主题文艺巡演活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个赞再走!

文明宁夏
传播文明,引领风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