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
— 中/国/传/统/医/学 —
循行路线
壹
循行主要干线: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桡侧(商阳穴)起始,沿着食指桡侧上缘(二间穴、三间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穴),上入走向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穴);
沿前臂的桡侧上缘(偏历穴、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进入肘外侧(曲池穴、肘髎穴);
再沿上臂的外侧前面(手五里穴、臂臑穴),走向肩关节的前上方,出肩峰部前边(肩髃[yú]穴、巨骨穴,会秉风穴);
在肩背部与手太阳小肠经的秉风穴交汇后,向上出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
再向锁骨上窝(缺盆)直入,向下和肺脏联络,又通过横膈,同属于大肠。
缺盆部支脉
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再回转来,环绕口唇,经过足阳明经在口角两旁的地仓穴,向上交叉相会于鼻唇沟中的人中穴;
左边经脉走向右,右边经脉走向左,向上挟鼻孔旁(禾髎、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续接。
手阳明大肠经交会穴有:大椎穴(督脉),水沟穴(督脉),地仓穴(足阳明),秉风穴(手太阳)。
主治病症
贰
大肠经的失调会引致与大肠功能有关的病症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等。
此外,由于大肠经经过口腔及鼻,因此牙痛、流清涕、流鼻血、循经部位的疼痛或热肿等病症都可能显示了大肠经出现问题。
手阳明大肠经有不适者,主要反应在头、面、耳、鼻、喉及热病,有下列病候: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经脉所过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绞痛,肠鸣、泄泻。
大肠经可以有效地防治皮肤病,中医讲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浊气不能及时排出会直接通过大肠排泄,肺功能弱了,体内毒素便会在大肠经淤积,所以脸上起痘身上起湿疹这些问题,大肠经可以十分好的调节,我们可以用刮痧法把里面积攒的淤毒刮出去。
《黄帝内经》说:阳明经多气多血。为阳气盛极的经络,易发阳热实症,发热性疾病,所以手阳明是火气最旺的经络,同时本经及其穴位多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大肠经的开穴时间是5∶00~7∶00,这就是人一到这个时间就会上厕所排大便的原因。
此时大肠经气血最为充足,推动有力,身体排除了前一天积攒在体内的糟粕,便可轻松地开始新的一天。
对大肠经进行诸如拳打、掌拍、推、拿等疏通经络类的手法操作时,最好选择在这个时间段。
具体操作手法,可以根据操作部位以及个人喜好灵活选用,这里以掌拍法为例进行介绍:
手臂自然弯曲放于胸前,掌心向胸,另一手以手掌沿着阳明经走行线——臂部外侧面上缘到肩部,实施掌拍,往返操作,左右手交替进行,反复操作8~10分钟,每天5∶00~7∶00操作一次,或者早晚各一次。
使用掌拍法进行操作时,拍至经线上皮肤发热或皮肤微微潮红为度,此便为大肠经“得气”的迹象。
在颈、面部的经线上进行操作时手法宜轻。操作时,要排除杂念,用心体会大肠经线上的感觉。
在经线上不舒适的部位应进行着重操作,并适当延长在该部位的操作时间。
每天早起拍一拍,不但保健大肠,还能有效缓解大肠经线上的一些尚未察觉的病灶。
肺经穴位
叁
1、商阳穴——手阳明大肠经起始穴,井穴
2、二间穴——手阳明大肠经荥穴
3、三间穴——手阳明大肠经输穴
4、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5、阳溪穴——阳明大肠经经穴
6、偏历穴——手阳明大肠经络穴
7、温溜穴——手阳明大肠经郗穴
8、下廉穴
9、上廉穴
10、手三里穴
11、曲池穴——手阳明大肠经合穴
12、肘髎穴
13、手五里穴
14、臂臑穴
15、肩髃穴——手阳明与阳蹻脉交会穴
16、巨骨穴
17、天鼎穴
18、扶突穴
19、口禾髎
20、迎香穴——手阳明大肠经末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