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盛宴,我在现场!

教育   2024-10-13 21:53   北京  

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聚焦」出品

10月13日

在中国人民大学87周年校庆之际

学校举办

首次校庆学术报告会

集中发布一批代表性学术成果

展示学校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最新成就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副校长王轶主持开幕式。


林尚立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将校庆同推动学术研究、理论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结合起来,是学校的一项光荣传统。此次学术报告会是学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锚定面向2037建校百年远景规划,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政治嘱托,以有组织科研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生动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尚立强调,新征程建设教育强国呼唤有组织的科研。中国人民大学要集全校之力,坚持传承创新、跨界对话,汇集众智共同打造具有生命力、创造力的人大学术品牌,让学术报告会成为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重要阵地,成为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抓手,成为担当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平台,成为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的重要媒介,立足中国、面向国际,为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供新答卷,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当天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国家一级教授、经济学院教授刘伟,原常务副校长、国家一级教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冯惠玲,原常务副校长、国家一级教授、法学院教授王利明作学术报告。王轶主持学术报告环节。


刘伟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为题作报告。他表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命题的提出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创造。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等。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关键在于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适应数字经济、低碳经济等的发展完善市场主体制度;适应网络经济、平台经济成长完善市场价格制度;适应人工智能、信息化进程完善就业保障及分配制度;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完善宏观经济治理。




冯惠玲以“数字记忆:穿越时空的记忆风景”为题作报告。她表示,记忆是人类亘古以来探究不止的奥秘,记忆与生命相连,是实现社会认同的基石,从体化记忆到刻写记忆,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各种记忆都有无法跨越的时空制约,数字时代带来更多的记忆和遗忘。数字记忆是拯救数字遗忘的文化记忆新形态,由历史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方法融汇建构而成,具有无限容量、立体多媒、多维关联、全时空传播等特点,不同层面的数字记忆遍及全球。学校已形成了“北京记忆数字资源平台”“四维北京城市数字重建”等融合丰厚文化内涵和精彩数字呈现的成果。




王利明以“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法治保障”为题作报告。他表示,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需要统筹发挥好民法典与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作用。要发挥民法典在调整市场经济发展中鼓励交易和竞争的基础性作用,切实保护财产、维护合同自由、保障企业的法人独立人格和经营自主权。要理解好民法典与双反法律的关系,通过实施好民法典,鼓励竞争和交易,实现“放得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实施好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实现“管得住”。要充分发挥反垄断法在建设统一大市场中的保障作用,包括严格禁止、制止分割市场的行为,基于我国国情加强行政垄断治理,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等。




王轶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王海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任锋、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吕冰洋、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夏方舟围绕“学科、学术与话语:延安十三年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探源”“历史政治学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央地关系:即事穷理”“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主题演讲。科研处副处长、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钱明辉主持专题演讲环节。

当天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教授杨慧林,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梁树发,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教授朱利平作学术报告。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哲学院教授刘玮主持。


杨慧林以“‘世界之中国’的文明史与对话式的‘中国叙述’”为题作报告。他表示,“世界之中国”作为文明史叙述的基本视角,亦即从文明形态和文明史观打通有关中华文明的整体叙述;而中西互鉴的对话式研究,恰恰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路径和前提。对话式的研究既是在比较中重述中华文明的独特肌理,也针对着西方话语的叙述模式;既启发着重访自身传统的机缘,也为“进入”西方知识系统提供了可能。通过中西双方文明互释的典型案例回溯并还原其中的理论工具和问题来源,当使“中国叙述”在“异邦的想象”中得以厘清,从而凸显“相与而共”的文化逻辑。




梁树发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的全景展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简述”为题作报告。他表示,这套著作适应了21世纪世界形势变化和无产阶级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适应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适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对中国人民大学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套著作强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史的研究,着重描绘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发展历程,深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意义,直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理论难题,以鲜明的态度就重大理论问题发声。




朱利平以“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学与数据科学:应用、创新与发展趋势”为题作报告。他表示,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催生了数据科学,统计学是数据科学的基础和核心。经过几代统计学人的艰苦奋斗和艰辛创业,华人统计学者已经作出卓越贡献,在国际统计学领域成为一支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力量。国内统计学界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持续夯实大数据统计学基础、积极促进统计学向数据科学方向延伸、不断增强统计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撑能力,提前实现国内顶尖、亚洲领先的建设目标,为提升学校统计学科的国际性和基础理科属性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教授张美宁、物理学院副教授崔祎围绕“欧亚视野下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脑化学原位动态测量”“低维自旋阻挫量子磁性材料研究进展”作主题演讲。

为庆祝学校87岁华诞、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中国人民大学推出校庆系列学术活动。9月23日,校庆学术周正式开启,中关村校区、通州校区、苏州校区有机联动,30余场专题学术报告会、40余场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陆续举行,全面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涵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等七大专题,涉及新质生产力、自主知识体系、教育强国、国家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大模型人工智能和生命资源前沿等重要议题。10月12日,校庆学生学术实践报告会举行,来自本硕博各学段和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报告展示了9项学术创新代表性成果和10项社会实践成果。


相关链接

重磅预告!



出品:党委宣传部

特别支持:科研处 校团委

文字:校报 赵禾 学生记者 翟宇晴

图片:崔晨 姚伟康

设计 责编:诗涵

中国人民大学
人大人的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