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声音|媒体聚焦报道我校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经验做法

教育   2025-02-08 10:51   天津  


天理-媒体声音

近日,人民网、科技日报、天津教育报聚焦报道我校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赋权+作价入股”新模式,以技术赋能转型,让学校的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的生动实践。



2025年02月07日

在储能领域,能否开辟一条全新赛道,研发一种性能良好、绿色环保又安全可靠的新型电池?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袁志好带领团队,从2008年率先开始新型水系锌碘电池研发,正在将这一设想变为现实。


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在国家层面赋权试点的示范带动下,全国28个省(区、市)积极开展相关改革探索。目前,试点高校院所已超700家。


天津理工大学正是天津市试点高校之一。依托学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校企合作共建的天津理工大学斯多福先端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斯多福研究院”)这一平台,63岁的袁志好鼓足干劲创业,让新型水系锌碘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快。


新模式提升转化效率


新型水系锌碘电池以水为溶剂制成电解液,原材料来源非常丰富,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综合成本较低。


在坚守水系锌碘电池开发这个“冷门”领域十几年后,袁志好团队终于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也抓住了学校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赋权+作价入股”新模式的机遇。


天津理工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李彭辉介绍,通过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袁志好作为“新型水系锌碘电池”技术成果的完成人,向天津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申请利用职务成果作价入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成果价值进行评估后,学校按照赋权改革相关政策规定,给予袁志好90%技术成果所有权奖励。


为转化这项技术成果,袁志好与深圳斯多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多福公司”)共同成立了华神(天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理工大学的10%所有权,也以第三方机构对成果价值的评估价格转让给袁志好,完成成果作价入股。


“技术成果转化很多时候就是要和时间赛跑。学校改革后的成果转化模式,大大简化了审批手续和程序,让我们的技术成果能更快服务于社会。”袁志好说。


打通作价入股路径,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李彭辉告诉记者,“赋权+作价入股”的模式,大大激发了学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推动了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产出。


数据显示,赋权改革以来,天津理工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金额从2020年的100多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近1000万元。


企业主导产学研融通创新


在“新型水系锌碘电池”技术成果转化的带动下,2022年10月,天津理工大学与斯多福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新型研发机构斯多福研究院,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全链条合作。自运行以来,斯多福研究院与天津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签署了技术开发合同4项,并与学校科研团队以作价入股形式共同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李彭辉介绍,斯多福研究院的主要领导由校方和企业方共同担任,由学校相关学科教师及企业工程师组成研发课题组。斯多福公司提出技术需求,投入研发资金,研究院以技术开发形式委托团队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形成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模式。


对于产业化前景良好的技术成果,斯多福研究院在完成概念验证后,还可根据研发团队的意愿,投资成立新公司,进一步开展商业化运行。袁志好入股成立的华神(天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目前,有很多企业都在关注着我们的产品研发进展,其中包括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上市公司和行业头部企业。”袁志好告诉记者,这些企业既是研发团队的合作伙伴,也可能是新产品未来的首批用户。实验室开发出来的产品,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经受检验。这些用户能够为产品提供不同的应用场景,提出明确的产品需求,让团队开发的产品更有市场针对性。


如今,袁志好把尽快完成产品中试作为首要任务,希望新型水系锌碘电池能早日走向市场。如果中试进行顺利,预计今年年底,第一批新型水系锌碘电池产品就能在市场上试销售。


在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堵点的过程中,天津理工大学逐步形成了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稳定机制,打造出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


李彭辉表示,下一步,天津理工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与京津冀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合作,不断探索面向产业需求的科研项目管理及成果转化模式。同时,学校也希望国家能在顶层设计上出台高校院所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尽职免责机制,支持科研人员长期稳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2025年02月07日

在储能领域,能否开辟一条全新赛道,研发一种性能良好、绿色环保又安全可靠的新型电池?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袁志好带领团队,从2008年率先开始新型水系锌碘电池研发,正在将这一设想变为现实。


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在国家层面赋权试点的示范带动下,全国28个省(区、市)积极开展相关改革探索。目前,试点高校院所已超700家。


天津理工大学正是天津市试点高校之一。依托学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校企合作共建的天津理工大学斯多福先端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斯多福研究院”)这一平台,63岁的袁志好鼓足干劲创业,让新型水系锌碘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快。


新模式提升转化效率


新型水系锌碘电池以水为溶剂制成电解液,原材料来源非常丰富,生产工艺相对简单,综合成本较低。


在坚守水系锌碘电池开发这个“冷门”领域十几年后,袁志好团队终于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也抓住了学校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赋权+作价入股”新模式的机遇。


天津理工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李彭辉介绍,通过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袁志好作为“新型水系锌碘电池”技术成果的完成人,向天津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申请利用职务成果作价入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成果价值进行评估后,学校按照赋权改革相关政策规定,给予袁志好90%技术成果所有权奖励。


为转化这项技术成果,袁志好与深圳斯多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多福公司”)共同成立了华神(天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理工大学的10%所有权,也以第三方机构对成果价值的评估价格转让给袁志好,完成成果作价入股。


“技术成果转化很多时候就是要和时间赛跑。学校改革后的成果转化模式,大大简化了审批手续和程序,让我们的技术成果能更快服务于社会。”袁志好说。


打通作价入股路径,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李彭辉告诉记者,“赋权+作价入股”的模式,大大激发了学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推动了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产出。


数据显示,赋权改革以来,天津理工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金额从2020年的100多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近1000万元。


企业主导产学研融通创新


在“新型水系锌碘电池”技术成果转化的带动下,2022年10月,天津理工大学与斯多福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新型研发机构斯多福研究院,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全链条合作。自运行以来,斯多福研究院与天津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签署了技术开发合同4项,并与学校科研团队以作价入股形式共同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李彭辉介绍,斯多福研究院的主要领导由校方和企业方共同担任,由学校相关学科教师及企业工程师组成研发课题组。斯多福公司提出技术需求,投入研发资金,研究院以技术开发形式委托团队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形成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模式。


对于产业化前景良好的技术成果,斯多福研究院在完成概念验证后,还可根据研发团队的意愿,投资成立新公司,进一步开展商业化运行。袁志好入股成立的华神(天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目前,有很多企业都在关注着我们的产品研发进展,其中包括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上市公司和行业头部企业。”袁志好告诉记者,这些企业既是研发团队的合作伙伴,也可能是新产品未来的首批用户。实验室开发出来的产品,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经受检验。这些用户能够为产品提供不同的应用场景,提出明确的产品需求,让团队开发的产品更有市场针对性。


如今,袁志好把尽快完成产品中试作为首要任务,希望新型水系锌碘电池能早日走向市场。如果中试进行顺利,预计今年年底,第一批新型水系锌碘电池产品就能在市场上试销售。


在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堵点的过程中,天津理工大学逐步形成了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稳定机制,打造出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


李彭辉表示,下一步,天津理工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与京津冀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合作,不断探索面向产业需求的科研项目管理及成果转化模式。同时,学校也希望国家能在顶层设计上出台高校院所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尽职免责机制,支持科研人员长期稳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2025年02月07日

正月初八,当多数高校师生仍沉浸于寒假中时,天津理工大学教授李梅彤已经进入工作模式,准备踏上新一年的科研征程。接下来的一周,他将带领团队辗转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深入企业一线,为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使命。


中间为李梅彤

作为国内工业废弃物绿色低碳资源化循环利用领域的引领者和团队负责人,李梅彤忙得像转个不停的陀螺,他说自己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出差。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面临挑战,加快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迫在眉睫。其中,工业废弃物的绿色低碳资源化高值利用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李梅彤带领的30多人团队就是其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如何推动我国工业的绿色发展,早在2014年,李梅彤就带领团队开始深耕这一领域,目前取得了十分振奋人心的成绩。其团队解决了我国环境领域危害最大、难度最高的“三座大山”工业废弃物——废盐、废酸、垃圾飞灰等资源化高值利用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几天要去新疆洽谈的合作,就是帮助当地一家大型企业解决高盐废水的处理难题。对于自己团队的能力,李梅彤信心十足,他们技术非常成熟,此前已经成功帮助国内多家大型央企、国企解决了相应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年初四那天,新疆公司的负责人就在微信上和我沟通对接时间,希望双方能尽早达成合作。”李梅彤提到。

团队的技术成果不仅破解环保难题,更让“工业垃圾”变身为“战略金属资源”。提及团队这些年的成功案例,李梅彤如数家珍,他们协助两家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成功处理冶金废渣,从中提取出钪、锗、钼、镍等战略金属,原本让企业头疼且花费高昂的废渣处理难题迎刃而解并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年经济效益超过一个亿......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右二为李梅彤

过硬的实力让曾经的工业废弃物变成了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国内主动找上门请求合作的大型企业络绎不绝,如今李梅彤团队的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大家一方面要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带学生做好科研。李梅彤提到,年前很多团队都会开个年会总结表彰,他们团队的成员一直奔波在各处,始终凑不齐人,直到大年二十九才停下来,所以他们的年会没有举办。春节假期,企业的人休息了,他们也终于能踏实在家待几天。即便如此,团队线上的沟通和交流也没有停,大家抓住这几天时间进行线上总结复盘,做新一年的工作筹划。

“企业一上班,我们就全员进入了工作节奏,大家又将开始全国各地奔波,为企业解决一线实际难题。”李梅彤打趣说,他甚至都不知道学校寒假的具体时间,因为自己的工作时间是跟着企业走的。

正是因为有着让高校的科研技术走出实验室的坚定信念,李梅彤团队这些年来不断进取,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团队近五年实现到账科研经费超过5.5亿元,为京津冀、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央企、国企的绿色高质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成功解决了天津产业链中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工业固危废资源化高值利用瓶颈,完善循环发展产业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右三为李梅彤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废渣处理到资源循环利用,李梅彤教授团队用脚步丈量责任,以技术赋能转型。他们的身影,是中国绿色发展浪潮中一抹动人的亮色,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更加绿色、低碳、高质的见证。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媒体声音 | 媒体聚焦报道我校援疆支教团打造科学思维课堂 助力受援校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媒体声音 | 媒体聚焦报道我校师生走进小学开展科普思政实践育人

媒体声音 | 新华网报道我校周雪松教授建言天开园



来源 | 人民网 科技日报 天津教育报

编辑 | 冯源 于继彤

责任编辑 | 崔筱婧 杨珏

审核 | 从蓉 张涛 唐思易

天津理工大学学生融媒体中心


天津理工大学
发布天理权威信息,展示天理校园生活,服务广大师生校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