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炒栗子的炒锅内要放很多石子?
炒栗子、炒花生或者炒瓜子,几乎是人人喜爱的休闲食品。但是,你知道为什么炒栗子或者炒花生、瓜子的时候,炒锅里要放很多石子或沙子吗?
栗子的炒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涉及辐射、对流和传导等多种热传递方式的复杂过程:首先,高温火焰把热量传给炒锅;继而经过炒锅与石子、石子与栗子外壳、外壳与果仁之间的热传导过程,栗子仁逐渐被加热炒熟。实际上由于每个环节热量损失都很大,最终栗子仁吸收的热量仅占燃烧总放热量中很小的一部分。
由于铁的比热容(升高一定温度所吸收的热量)较小,故铁锅自身吸收的热量份额较小,传热迅速;而栗子壳恰恰相反,其比热容很大、热导率很小。所以大部分热量被栗子壳吸收,只有少部分热量传导至栗子壳内侧,用于加热栗子仁。
这样,我们就知道直接使用铁锅炒制栗子所存在的问题了。在火焰热辐射作用下,炒锅温度高达数百摄氏度。栗子外壳紧贴着炒锅,由于栗子壳的热导率极小,内外温差很大,短时间内栗子仁不会熟透。但是栗子壳很薄,温度升高很快。这样一来,往往栗子壳已经炭化甚至着火,而栗子仁仍未熟透。炒锅内外壁之间和栗子壳内外壁之间热传导过程的不平衡、不匹配是上述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所以人们聪明地加入大量石子,石子质量很大,热导率介于铁锅和栗子壳之间,能吸收大量的热量,温度却不会升高太快,这样栗子仁就有足够的时间在适宜的温度下被炒熟了。
栗子炒制过程中必须不停地翻动石子,这样可以确保栗子壳在各个方向均匀受热;另外,翻动石子可以使石子与栗子壳之间更加充分地接触,有助于提高传热效率。
红、绿、黄三色信号灯是怎么来的?
世界上第一盏交通信号灯诞生于1868年12月10日。当时,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人事件,因此,人们就在议会大厦广场上设置了一盏红绿两色的煤气提灯作为交通信号灯。受当时约克城红绿女装代表不同身份(红装代表已婚、绿装代表未婚)的启发,机械师德·哈特设计、制造了这盏灯。当时的这盏红绿灯可不会配备 ATMS 这种系统:它完全是由手持长杆的警察立于灯下进行手工控制的。可惜的是,这盏煤气信号灯在23 天后突然爆炸,交通信号灯就此被取缔。
直到1912年,美国盐湖城的一名警察才发明了电气信号灯。1914年这种信号灯出现在美国克利夫兰市的街道上。真正意义上的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直至 1922 年才出现在美国的底特律市街道上,它采用黄色信号灯作为警示信号,提醒行人和车辆谨慎行进。
事实上,选择红、黄、绿三种颜色作为警示灯的颜色是符合基本的光学原理的。在红橙黄绿青蓝紫多种颜色中,红色光波长最长,传播得最远,人眼对红色光也较为敏感,作为停车信号非常合适。黄色光波长也较长,常用来警示危险或提醒注意。而绿色光除了同样具有较长的波长外,还与红色光区别最为分明,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对比十分强烈,用作通行信号也很合适。
自己的声音为什么会失真?
不少歌唱家都产生过这样一种疑惑,听自己的演唱录音时会觉得歌声有点失真。这个现象在普通人身上也会发生。录音带上自己的声音为什么会和平时讲话时不一样呢?
大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声音失真原因在录音设备中,也许是录音设备的保真度不够。但是,生物学家却认为,其中的关键是两种情况下声音传播的通道不同。
声音经过外耳的收集,通过耳道进入中耳,最后在内耳中转化为神经冲动到达大脑,这是一条声音通过空气振动传入自己耳道的通道。但生物学家认为,除了这条众所周知的空气传播通道,人体中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声音传播通道,那就是自己发出的声音通过颅骨传递给听觉神经的通道。人们唱歌时听到的不是单通道传入的,而是通过“空气传导”和“颅骨传导”两条通道同时传入的混合声音。
现在就清楚了,用录音设备播放自己声音时声音的传播仅仅通过“空气传导”一条通道;而平时自己说话或唱歌时,声音是通过“双通道’的混合途径来传播的。所以,当你通过录音听自己的声音,会有失真的感觉。
本栏目由“上海科协”微信公众号
携手少年儿童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分社联合推出
整理:公子欣
本栏目内容转载自《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或版权方),谢绝二次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