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铺“金”粮满仓
——北大荒集团农业高质量发展之红兴隆黑土地保护实践
“保卫”与“持久”
新模式与新技术创新齐头并进
规整、合并、平整农田
秸秆还田
曙光农场积极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14家科研单位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项目,创建黑土地保护模式面积3000余亩,试验示范白浆土心土培肥、间隔混层等新技术、新模式10余项。
分公司还扎实开展等高环播、白浆土改良等12项黑土地保护措施,持续推进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有机肥替代化肥面积207万亩,绿色农药覆盖面积达到500万亩,化肥、农药合理施用量继续保持零增长,保护性耕作技术日趋完善,黑土地质量和粮食产量得到双提升。
“治理”与“优化”
从透支性利用转为保护性利用
侵蚀沟治理现场
侵蚀沟治理是有效治理区域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抢救性保护黑土地、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分公司严格按照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战图”,以黑土地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为目标,运用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遏制侵蚀沟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固土有责有方,保障了黑土地的永续利用。
“以前一下雨,雨水夹泥带土向下冲,沟也越冲越大了。”过去,侵蚀沟一直是曙光农场种植户李平心里的“一道坎”,“在农场的帮助下,田里的土沟被铺上石网,土壤不‘跑’我心里也踏实多了。”看到自己家地里的“伤疤”被“缝补”上了,他对今后的农业生产充满希望。
“今年,曙光农场通过应用柳编护沟、石笼谷坊等措施治理侵蚀沟长度达490米。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年工作进度的56.5%。”曙光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负责人麻成军介绍。今年,农场总投资675万元治理侵蚀沟15条,治理达成后可保护耕地3.11平方公里,粮食增产1.56吨。
今年,五九七农场在第二、第三、第七、第十管理区开展了2790亩暗管排涝技术试验,根据每个试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渗透系数设计了4套施工方案,配套实施6种技术模式,并应用了最新引进的犁式开沟铺管机,提高施工效率。“五九七农场通过暗管排水来解决地表排涝和黏土层排水问题,是实施黑土地保护的又一创新举措。”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在农场实地调研后感慨地说。
“用地”与“养地”
循环生态链孕育可持续发展前景
收获现场
“这块田里能‘长’出一桌子的荤菜素菜!鱼苗吃虫除草,田里还有防虫灯,全年都不需要喷洒农药、除草剂。”友谊农场种植户张艳玲所在的合作社有鸭稻、蟹稻、虾稻、鱼稻多种种养结合耕地,她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小龙虾亩产180公斤,每公斤均价60元,加上种粮收入,“一亩田一虾一稻”综合效益可过万元。
一沓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一摞农事工作手册,记录着曙光农场耕地的“一增一减”变化。“卡上的建议施肥总量逐年下降,但一算亩产,却是年年在涨。”农场种植户张森说。农场通过测土配方为黑土“体检”,以科学配比照“处方”施肥,通过推进肥料的“减用量”与“优配比”,让农作物与黑土地都吃上“营养餐”,促进地区种植单产连年稳步提升。
分公司通过开展种养循环,让农业走上回归线,粪肥还田不仅可以改良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达到绿色有机种植标准,还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解决粪肥污染难题,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在北兴农场第五管理区刚刚收获完的示范田里,两台固态粪污抛撒机一字排开、同步作业,将发酵好的有机粪肥以8米的半径、每亩地固态1~1.5吨的标准,均匀抛撒到地里。这些撒向田间的粪肥,全部来自农场规模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污,经无害化处理、高温腐熟发酵等科学处理后,让粪肥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再通过抛撒、整地等方式,让其与土壤充分融合,对土壤进行全面“调理”。
“通过制度激励、巡田管护双管齐下,田间地头很难再发现废弃物了。”八五二农场农业生产部科技部部长田立斌说。在完善田长制配套制度过程中,他每周都会进行至少3次巡田,发现废弃物丢弃、秸秆焚烧、非法侵占等行为后,第一时间制止、上报,甚至追责。
分公司充分挖掘有机市场,将粪肥转化为有机肥,并坚持耕地用养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指导覆盖率、农业包装废弃物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切实提高了耕地质量和产出率。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红兴隆人从未依赖于黑土地这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而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实现了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奋力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文图:闫学峥 高玮
平面编辑:杨彤
统筹:张永刚
监制:刘晓雨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