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雪域沃土 勇当生态卫士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的生态环境作出的重要指示,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多年来,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克服条件艰苦、基础薄弱、人才匮乏、任务繁重等困难,始终逐梦前行、踔厉奋发,全力以赴投入到遏制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工作中,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良好态势,成效明显,并于2019年荣获全国第九届“母亲河”组织奖、2022年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奖。
坚持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
水土保持局结合西藏实际,科学编制《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2019-2030年)》以及“十四五”西藏水土保持规划,对西藏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治理区域进行科学划分,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预防和治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重点,不同时期发展目标任务,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引领水土保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治理力度
根据西藏独特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边境地区小流域治理、清洁型小流域等项目,近年来以来筹措水土流失治理资金13.75亿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8万公顷,超额完成规划治理任务的190%。一大批沙化土地、砂砾化侵蚀劣地、“四荒”地等区域防风固沙能力明显增强,荒漠化趋势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良好趋势。
开展动态监测,强化科技支撑
依托信息技术、模型计算等科技手段开展覆盖全区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准确掌握全区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强度及分布状况,以县为单元开展年度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分析,提升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的针对性,每年向社会发布水土保持公报。通过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信息化监管,及时发现违法违规问题,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也为治理工程设计优化、建设管理和治理成效监测提供有力支撑。
检查生态治理项目
严格行政审批,强化监督管理
坚持不懈对生产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严格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减少人为对荒漠化土地扰动,防止水土流失。累计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2万余个,彻底扭转了“动土”不编方案的被动局面。通过书面检查、现场检查、遥感监管等,累计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检查5569项(次),实现了全区74个县(市、区)监督检查全覆盖无死角。
对生产建项目开展监督检查
坚持深化改革,勇于开拓创新
在全国率先出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分类管理办法》。率先在全区水利行业推动政府购买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服务,实现行政许可审、批分离。编制《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填补水土保持地方规程规范空白。创新思路,从脱贫户中选聘水土保持监督员,每年组织大规模培(轮)训,不断提升履职尽责能力。通过与相关对口援藏单位和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其人才、技术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强联合的良好格局,实现了借外力求发展目标。
压实工作责任,开展考核评估
制定印发《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办法》,在全区开展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评估,考核结果在全区范围内通报,提升了各地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印发《西藏自治区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意见,明确了到2025年、2035年的具体工作目标,为建成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奠定基础。
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社会影响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举办“防治水土流失、建设美丽西藏”签名倡议。面向区内外开展水土保持百题知识竞赛。组织水土保持专家在广播电视媒体访谈。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水土保持法施行纪念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平台开展宣传,有效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关注水土保持工作。
来源|区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