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悉智科技
苏州悉智科技有限公司(“悉智科技”)近期完成近亿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尚颀资本(上汽集团金融平台上汽金控旗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高瓴创投等参与。悉智科技是一家车规级功率与电源模块产品研发和制造商,可以配合智能电动汽车、光储新能源客户的差异化方案要求,提供深度定制化的车规级功率与电源模块产品。目前公司已在苏州建成车规级模块制造工厂,搭建了从芯片测试验证、模块产品设计、技术开发与封测制造的全链条能力,相关模块产品也已导入国内外一流车企、能源企业。上汽集团战略直投、尚颀资本曾于2022年10月参与悉智科技战略轮融资。
2 西艾爱电子
上海西艾爱电子有限公司(“西艾爱电子”)近期完成首轮超3亿元融资,本轮融资由恒旭资本(上汽集团金融平台上汽金控旗下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领投,吉利资本、众擎资本、广汽资本、广州工控等机构参与投资。西艾爱电子是国内领先的高压电子系统集成厂商,产品覆盖高压直流接触器、高压配电盒(BDU/PDU)、滤波器(车用/工业)等,目前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未来有望延展至光伏、储能等高压用电领域。公司高压直流接触器与BDU出货规模处于行业第一梯队,并已实现向主机厂供应链稳定供货,定点项目较多。
1 上汽金石基金2024年合伙人大会成功举办
6月20日,上汽金石基金2024年合伙人大会于北京举办,该基金由上汽集团、无锡高新区下属投资公司、中信证券全资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
本次会议主要回顾了基金当前整体运营工作,并重点围绕项目投后、后续投资策略、基金协作机制等展开深入交流。会议还邀请了中信证券专家就半导体产业投资机会、内地与香港IPO对比等作专题分享。
作为基金的重要投资人,上汽金控表示,上汽产业金融投资高度重视与中信的合作, 也坚信双方的合作一定能带来更多的价值增值,我们将继续坚持“内外联动、开放融合”的理念,不断加深与外部优秀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发挥自身产业资本优势,赋能已投企业,实现多方的共同发展。
2 加强投后跟踪,夯实投后管理
结合战略直投红绿黄灯评价,做好重点项目的定期拜访和跟踪,及时动态调整投后管理举措。
近期主要现场拜访了融通高科、西恩科技、老鹰半导体、进芯电子、原磊纳米等8家已投企业以及中金、中信2家合作基金。目前已实现所有红黄灯项目投后现场拜访的全覆盖。
3 服务集团企业发展
紧密围绕集团企业需求痛点,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根据上汽创新研发总院的协同需求,围绕一体化压铸、铝镁合金、智能底盘、国产化芯片等方面进行对接反馈和走访调研。
4 陪伴已投企业成长
体系推进协同赋能,提供企业经营全周期服务
(2)协助合见工软的PCB版图EDA产品对接上汽相关潜在需求方;(3)协助众山精密引入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作为战略投资人,完成新一轮亿元融资;(4)推进昂宝电子、奕斯伟计算、芯钛与延锋的业务交流。
与我们的伙伴共赢共创
6月6日,慧翰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获证监会同意。6月16日,2024中国(重庆)独角兽企业大会发布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排行榜。榜单显示,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375家,其中新晋独角兽企业72家,上汽产业金融投资已投企业国钛股份、智元机器人、长飞先进、宸芯科技、天瞳威视成为新晋独角兽企业。冠宇继获得Stellantis定点后再获国际知名车厂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LLC12V锂电全球定点的通知,供应其全球车型。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依托讯飞星火大模型进行联合开发,加强智能体与机器人本体的集成,并在场景应用和科研项目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双方将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瞻芯电子第三代1200V SiC MOSEFT工艺平台正式量产
瞻芯电子基于第三代工艺平台开发的1200V 13.5mΩ SiC MOSFET产品(IV3Q12013T4Z)通过了车规级可靠性(AEC-Q101)测试认证;同时,瞻芯电子第三代1200V SiC MOSFET工艺平台正式量产,后续将依托浙江义乌的车规级碳化硅(SiC)晶圆厂推出更多第三代SiC MOSFET产品。永联科技全新40kW高防护充电模块UXR100040G成功通过了IEC 61851-23:2023测试,意味着永联科技的这款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2023年12月发布的最新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标准要求。昂宝电子近期推出有源桥式整流控制芯片OB6810。将整流控制芯片OB6810与低Rdson高压MOSFET搭配使用,用以取代传统整流桥中的低边二级管,可将整流桥导通损耗降低50%,显著提高系统效率,在90VAC电压下,电源效率提升近1%,整流电路温升明显降低。
6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八条措施》”)。《八条措施》主要内容包括优先支持“硬科技”企业、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优化新股发行定价机制、研究建立网下专业投资者“白名单”制度等措施。
《八条措施》是落实新“国九条”的重要举措,与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等政策相衔接。其中,支持“硬科技”、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是此前《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已有内容之重申,进一步强化了科创板“硬科技”排在首位,也意味着科创属性评价标准将得到坚决执行。上交所有关负责人就科创板试点调整适用新股定价高价剔除比例答记者问
上交所表示:为落实《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的有关意见,进一步加大网下投资者报价约束、引导理性报价,在科创板试点调整适用新股定价最高报价剔除比例。现行业务规则和行业倡导建议明确,最高报价剔除部分为所有网下投资者拟申购总量的1%-3%,实践中一般选择按照1%的剔除比例执行。为进一步加大网下报价约束,科创板将试点统一执行3%的最高报价剔除比例。上交所将在后续科创板新股发行与承销方案备案工作中,对发行人和主承销商执行前述安排的情况予以关注。
6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创投十七条》”),围绕培育创投主体、拓宽资金来源、加强引导与差异化监管、健全退出机制、优化市场环境等五大方面提出17条具体举措,对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向、投资方式、投资路径均提出引导性要求,同时也提出“探索对国资创业投资机构按照整个基金生命周期进行考核”的方案。
总体来说,《创投十七条》虽未直接提出较为完善的创投管理细则,但整体信号比较明确,体现了国家对创投行业所给予的较高战略定位及期许,预计后续将有更多的支持性、鼓励性、扶持性政策办法和细则会出台落地。
证监会就近期上市公司股票被实施ST、退市情况答记者问
证监会表示:与沪深两市2021年、2022年、2023年新增ST或*ST公司数量的情况相比,今年到目前为止变化不大。按照4月底新修订的沪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今年的主要变化是,为严惩造假行为,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行政处罚但未达重大违法退市标准的,将被实施ST,目前已有7家。ST、*ST制度的目的是向投资者充分提示上市公司相关风险,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申请撤销。其中,ST为“其他风险警示”,不会直接退市;*ST为“退市风险警示”,今年以来,已有33家公司触及退市标准,其中面值退市22家,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2023年全年退市47家,退市新规设置了一定过渡期,预计短期内退市公司不会明显增加。自春节以来,IPO上市委迎来首个项目过会,5月31日科创板项目联芸科技顺利过会并在过会后第13天迅速注册生效。联芸科技上会后,6月沪深交易所各有1个项目上会审议并通过,分别为凯普林(科创板)和汉朔科技(创业板),北交所有2个项目上会审议并顺利通过,分别为成电光信和太湖远大。项目排会并未形成稳定节奏,仍有待跟踪观察。本月沪深交易所重启项目受理,截至6月23日,分别受理泰金新能(科创板)、中国铀业(深证主板);本月北交所亦有3个项目被受理,分别为创正电气、奥美森和锦华新材。综合科创板2家过会企业及1家受理企业来看,3家企业的收入体量均达到10亿元量级,且均实现盈利,归母净利润均超过5000万元,其中2家达到1亿元。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科创板一方面要求硬科技属性,一方面对公司经营业绩也有一定要求,希望公司验证了商业化能力并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在批文核发方面,本月批文核发数量明显减少,除联芸科技外,本月仅有创业板2个项目(慧翰股份、中航上大)获得批文,沪深交易所批文核发速度放缓至大约每周1个项目。项目撤回方面,自“315 IPO新政”以来,IPO进入密集撤回阶段,4-6月(截至6月23日)分别撤回45、47和75家,目前排队企业约420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