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古文化街浓缩着天津的民俗与历史,是天津最早的经济、文化、商贸聚集地,素有“津门故里”之称。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古文化街视察,先后走进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果仁张、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等特色店铺,了解产品种类、销售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情况,指出“要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一年来,天津检察机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有关“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部署要求,积极践行“以文润城”,以高质效司法办案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检察之力。
“我们也开了网店,随着我们的名气越来越大,开始出现仿冒、仿制我们作品的情况,既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影响了我们非遗传承的声誉。”
“能不能请检察官给讲一下,遇到抄袭、仿制的话,我们该怎样维权呢?”
“还是要用申请注册商标,或者对非遗创新成果以申请专利、登记著作权等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果在经营中还有任何法律疑问和困难,可以通过我们微信公众号上‘天津检察服务民营企业绿色通道’栏目咨询,我们会有专人解答。”
在2024年“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南开区检察院联合区文旅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南开分局等单位召开南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邀请辖区内25位非遗传承人参会,共同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做法、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深入交流、答疑。
2024年7月,市检察院与市文旅局为深化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协作配合,会签《关于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建立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就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办案协作、联合培训、普法宣传等方面提出明确措施,加强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的衔接配合,确保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市检察院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活动,部署各级检察院认真梳理本区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工业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名录,对文物数量、级别、保护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全方位摸底,对发现的火灾隐患、破损塌陷等文物安全问题分类登记,确保做到底数清、情况明。2024年,全市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案件22件,制发检察建议14份,其中文物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19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公益诉讼案3件。
和平区检察院在办理陈祝龄、张自忠、孙殿英、伪满洲国领事馆等旧址保护公益诉讼案件时,发现文物存在外立面窗檐墙体掉落、保护名牌字迹模糊、走廊栏杆破损等问题,影响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安全,且部分剥落墙漆掉落在人行横道上面,危及过往行人、车辆的安全。和平区检察院依法立案,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有效推动解决文物安全问题。
河东区检察院梳理区域内14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访调研直沽酿酒厂、“老津卫”茶叶等多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与支持,依法办理“火神庙”元宵制作技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西青区检察院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存在不法分子制假售假、传承力量支持不足等问题,与区文旅、市场监管等单位对接,督促相关部门全面履职,取得良好效果。
武清区检察院针对“永良飞叉会”保护传承问题开展公益诉讼检察监督,依法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传袭基地建设、训练场地及服装道具更新等工作。目前,飞叉会项目经费得到有效保障,成功举办各类活动,“永良飞叉”相关出版物、档案等也逐步得到更新完善。
九河下梢天津卫,津门故里好繁华。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下一步,天津检察机关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健全完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检察保护机制,促进营造全社会关注、保护、传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以检察之力守护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来源:天津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黄坤玥
审核:韩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