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瀛·书香 | 风淳物美好西乡

民生   2024-11-22 22:00   江苏  




风淳物美好西乡

——读彭淑玲《西乡风物》





陈卫中

《西乡风物》

作者:

彭淑玲

版本:

江苏人民出版社


《西乡风物》是“沿海绿城·小镇样本”丛书中的一本。丛书由盐城市文联、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组织编写,2023年12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以盐城湿地为背景,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从细微处入手,向读者呈现葳蕤草木、鲜活生灵、淳朴民风的湿地与人和谐共生的生活景象,是盐城文学的湿地书写。


《西乡风物》是以盐城西乡为书写背景,通过对西乡的水韵、物事、美食、乡俗的描写,全面反映西乡的水乡生态、丰富物产、淳朴民风,展示沿海绿城西乡板块的独特风采。本书作者彭淑玲是地道的西乡人,是文史研究专家,基于她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专业研究,用平实的语言、丰富的资料,将历史和现实的西乡真实地展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


就像苏北,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西乡也是个广义概念,没有一定的边界,包括现在盐城中部的盐都区和建湖县的大部分区域。大致以范公堤和串场河为界,以东地区称为东海,以西地区称为西乡。东海靠海,历史上以煮盐为生。西乡地势低洼,河流众多,湖荡是其最大的地域特征。书中,作者紧紧抓住了西乡的地域特征,挖掘西乡风物的独特之美和其背后的精彩故事,描绘出一幅大美西乡的美丽画卷。


“河韵”写西乡的水和河,这是西乡之魂。大纵湖和九龙口是西乡的两颗明珠,蟒蛇河是西乡最大的一条河,书中都以独立的篇幅进行了介绍。大纵湖现在虽然面积缩小了,但仍然是盐城最大的湖。大纵湖不仅有大量的水,更有大量的故事。被水淹没的东晋古城,现在已重建。宋曹纪念馆、孙兰生平陈列馆、板桥书屋,在湖边讲述着西乡先人的故事。平湖秋月是盐城古八景之首,纵湖秋色是盐城的新十景之一。与大纵湖的古风古韵相比,九龙口则更为野趣天成。九条河像九条龙一样在此相聚,龙珠岛更像九条龙戏玩着的一颗明珠。这里的万亩芦荡,是鸟的天堂,也自然成为孩子们感受生态的自然读本。蟒蛇河则像一条巨蟒,从大纵湖一路向东,汇聚西乡的各路大小河流,最后奔向茫茫黄海。土生万物,更要水润万物。西乡处处是水,这是水乡特色的渔耕文化的底层基础和决定因素。


“物事”写西乡的五谷丰登和草木生长,这是西乡的地气和生息。《稻与麦》《四季菜园》《乡村树木》分别写西乡的粮食作物、蔬菜瓜果和花草树木。作者在平实的文字中,寄予更多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情感。说麦子,作者写道:“农人们不会说麦子长高了,他们会说麦子‘起身’了,他们还会说,春雷‘发’庄稼。”一个“起身”、一个“发”字,把西乡人尊重自然的心态表现得活灵活现。说菜园,作者写道“西乡人家家前屋后是一定要有个小菜园的,种上瓜果蔬菜,这菜园有时候还兼作花园,既有烟火人家,也有风花雪月,这样的日子才能叫日子。”可以看出菜园在西乡人心中的分量。最让我感动的是《美田之法》中的一句,“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美田’二字,用美田二字表达怎么让土地保持肥力,多好呀,把土地能量养得足足的就是美。”西乡人的美田和东海人的养海,一美一养,真是异曲同工。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西乡的“美食”和“乡俗”的基础是西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活方式,是西乡人骨子里的外在表现。水八仙、河鲜、荡里的鸭、田里的稻,都离不开水。六大碗里也总离不开那一条鱼和一碗羹。西乡的地名中有湖、港、沟、荡、潭、溪,也是因为纵横交错的水网。西乡的先人多来自洪武赶散时的苏州,西乡的方言中仍含有一些“雅”的叫法,“人去世了,年长者多半说老了,成年人说走了,小孩子说跑了。”淮剧也是西乡的特产,饱受水灾的苦难是淮剧早期的生活来源。


我是地道的东海人,小时候在海边长大,工作后在盐城市区安家。西乡,小时候听说过,但没有去过。长大后,对西乡有了更多的了解。但那些关于西乡的点点滴滴,也只是碎片化、浅层的。读完《西乡风物》,对西乡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西乡的水、西乡的物、西乡的人,和东海有共同的部分,也有自己独特的内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读书,还是先行路,各有道理。但我相信,读完《西乡风物》,熟悉了西乡,再去西乡走一走,一定能更懂西乡,更喜欢西乡。走进西乡,爱上西乡,每个人心中就会有一个不同的西乡。



 “登瀛”副刊

“登瀛”副刊在登瀛观察公众号特设专栏,精选原创美文、大赛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机,欢迎点赞留言,分享到朋友圈。


登瀛投稿方式


邮箱:ycwbfk@163.com

专栏责任编辑:龙青云  编辑:陈蓉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登瀛专栏推送的所有文章皆为盐城晚报“登瀛副刊作者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推荐阅读  ✦——

登瀛观察
观时代风云,察百姓冷暖,讲精彩故事,记沧桑巨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