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美国西部光电展上,脱颖而出的光学技术

科技   2025-02-11 17:31   上海  
在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技术的重大突破都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在2025年Photonics West大会上,众多前沿光子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吸引了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本次展会中报道的几项重要技术进展,包括单光子探测器、新型光子集成电路、量子光学、光子学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以及激光加工技术新进展等。光电汇编辑汇编如下,以飨读者。

脱颖而出的单光子探测器与计算成像技术

来自Singular Photonics公司的单光子雪崩探测器(SPADs)技术成为本次展会的一大亮点。Singular是英国爱丁堡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数字成像先驱Robert Henderson教授实验室的衍生公司,也是首批将高级计算引入SPAD图像传感的公司之一。
该公司推出了两款新型传感器——Andarta和Sirona,前者是与科技巨头Meta合作开发,能够实现可穿戴设备上的深层血流监测,具有外形小巧、灵敏度高等特点。而后者是Singular的首款产品,是一款基于SPAD的512像素线阵传感器,能够进行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TCSPC),并支持拉曼光谱、荧光寿命成像显微镜(FLIM)、飞行时间测量和量子应用。凭借片上直方图和时间分级功能,该SPAD传感器有可能彻底改变光谱应用。

Singular 单光子雪崩探测器(SPADs)
该技术的突破点在于采用像素级计算,即在传感器内部进行数据处理,大幅提高了探测效率,并降低了信号噪声。这项进展不仅推动了单光子成像技术的发展,也为医疗、生物成像和量子通信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先进的光子集成电路(PICs)技术

光子集成电路(PIC)技术正在迎来新的材料革命。最新的研究表明,薄膜铌酸锂(TFLN)、钛酸钡(BTO)和有机材料的引入,使得电光调制器的带宽和能效显著提高。硅光子(SOI)平台正在面临竞争,LNOI(铌酸锂绝缘体)和InP(磷化铟)等新型平台正逐渐崭露头角。

此外,2026-2027年预计将迎来200G每通道的光通信技术转型,以满足AI计算集群和云数据中心的需求。这将推动3.2T及更高速率的以太网接口,带来更高的光子芯片性能,同时也引发对新型材料和制造技术的更高要求。

光量子技术成为主流

光量子技术虽已有一定发展和应用,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潜力巨大。实现微型光学元件在芯片上的可扩展集成,对解锁光子量子技术更多优势、推动各行业变革至关重要,而这一过程充满挑战。

德国帕德博恩大学的Christine Silberhorn教授表示:“当前,人们已经在部分系统中成功集成了光学元件。然而,这项工作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创新,极具挑战性。一方面,需要使用品质极高的器件,这些器件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与功能性;另一方面,还必须广泛整合丰富多样的量子知识和前沿理念,并在全新的参数空间里对它们进行适应性调整与深度开发,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复杂需求。”

Christine Silberhorn(左)和学生在一起做实验
Silberhorn教授在基础量子光子学领域贡献突出,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关于光的波动特性(量子关联)中纠缠态以及非经典关联的波粒二象性(即所谓的爱因斯坦 - 波多尔斯基 - 罗森态)同时存在的实验演示。这些年她主要从三方面开发实用可扩展的集成光子系统。一是聚焦铌酸锂集成器件,因其材料特性适用于量子光子学;二是用脉冲光泵浦铌酸锂系统,结合超快光学与集成器件,对参量下转换源意义重大,团队已借此开发相关光子源。

光子学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此次Photonics West上,光子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成为一大焦点,吸引了全球众多科研人员、创新者以及企业代表的目光。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光伏视网膜植入物和一款低成本医疗激光激光散斑成像设备。

  • “仿生”视网膜植入物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宣布,他们正在开发新一代光伏视网膜植入物,以提高失明患者的视觉恢复水平。最新的PRIMA植入物已经成功帮助黄斑变性(AMD)患者恢复部分视觉,并能识别书籍、地铁站名等基本信息。

目前使用 100 μm像素的 PRIMA植入物,可升级为 20 μm像素的设备,以提高视觉分辨率至20/100甚至20/40。这一突破意味着未来可能有更高质量的人工视觉设备,使视障人士获得更接近正常人的视觉体验。

“仿生”视网膜植入的初步系统设计图
  • 低成本医疗激光成像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携式、低成本的激光散斑成像(LSFI)设备,可用于早期检测产后大出血(PPH)。该设备仅需150美元,使用Raspberry Pi计算模块进行数据处理,不仅显著降低了传统成像设备的成本,还能在非发达地区推广应用。

这种技术的突破在于其无线、便携、无需消耗性材料,并已经在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展现出高精度的血流监测能力。未来,随着其商业化生产和监管审批的推进,该设备有望成为全球医疗体系中的重要工具。

  • 光遗传学新方法

光遗传学(Optogenetics)是一门将光学和遗传学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其具有远程无痕、时空特异性、可调节性和可逆性等特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基础研究,如控调控基因组转录活性、重组信号通路、控制核酸酶的活性,此外也广泛应用于生命医学领域,如糖尿病治疗、肿瘤治疗等。

Photonics West 2025同期神经技术会议上,Ofer Yizhar博士分享了他们开发的一种创新性光学技术,他另辟蹊径利用一种名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光敏蛋白(也被称为视蛋白)对神经元进行修饰。与传统基于通道的光遗传学工具不同,GPCR通路在光关闭后仍能持续活动,产生持久效果,且所需光量比传统 “通道” 方法少约四个数量级(一万倍)。

Ofer Yizhar和博士生Daniel Zelmanof正在研究一种针对脑深部光瞄准的新方法

据悉,该成果2016年在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开始研发,已在小鼠身上证明有效性。2023年与梅奥诊所合作,在麻醉诱发癫痫的猪身上成功止住癫痫发作。他预计在未来十年内,该研究将取得更进一步的进展,有望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同时,在2022年,他联合创立了初创公司Modulight.bio,旨在将这项技术商业化,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为众多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全球最高亮度水平的蓝光激光器诞生

随着近期向电动汽车的转型加速,对更先进的铜材料加工的需求迅速增长,这意味着改进激光加工技术至关重要。高功率近红外(NIR)光纤激光器因其高电光转换效率和出色的光束质量,被广泛应用于金属的激光加工。然而,使用近红外光纤激光器进行铜焊接很困难,因为铜在近红外范围内吸收率低,且热导率高,这会导致焊接点的热量迅速扩散。

近期,日本的日亚化学(Nichia)和古河电气(Furukawa Electric)合作在蓝光激光二极管方面获得重大进展,他们联合开发了新型800 W蓝光激光二极管模块,进而成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5 kW蓝光激光器,实现了光纤输出的全球最高亮度水平。该激光器可将铜焊接时间减少三分之二,将电机漆包线加工时间缩短了20%,并实现无飞溅焊接。

使用5 kW蓝色激光器对4 mm厚的铜进行混合处理(俯视图)
来源:Furukawa Electric.
此外,激光加工技术在玻璃微孔钻孔、AI芯片封装、量子计算光学器件制造等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为未来高精度制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小 结

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学术研究,也促进了产业应用,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对信息通信、生命科学、医疗器械和先进制造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更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我们正迎来一个由光子科技驱动的新时代。

征稿启事
Contributions
本公众号长期征稿
欢迎大家踊跃来稿
征稿范围:
1.文字稿件:技术类、市场类、企业类、产品类等皆可;
2.视频稿件:激光应用类、原理过程展示类。
投稿通道:邮件标题统一命名为“投稿+文章标题”的格式文章用word附件或者文章链接,发送至邮箱tangjingping@oeshow.net;或者电话/微信联系18043761229,备注“投稿”即可。


END

《每日推荐》
本周2月14日停止申报,申报网址:http://oit.oeshow.cn/login

特色栏目


免责

声明

本文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或网站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20个工作日之内联系我们,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最终解释权归光电汇所有。
本文版权所有,公众号如需转载
请联系oepn@siom.ac.cn
商务合作,请联系
季先生 18018304797
觉得有用,请点这里↓↓

光电汇OESHOW
国内知名的光子产业媒体平台,信息创造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