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雕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文献记载,汉代曾出现“积冰为楼”;唐代有“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将冰雕用于赏玩、馈赠。在民间,冰雕最初的形态是“冰灯”。在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常常就地取材,制作冰灯用以照明。后来,一些民众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也会在家门口摆放冰灯,增添喜庆氛围。
1963年,哈尔滨市兆麟公园举办了首届冰灯游园会,虽然展出的冰灯作品造型简单、品种不多,却让人们对古老的民间艺术有了新认识,拉开国内现代冰雕艺术创新发展的序幕。1964年,哈尔滨第二届冰灯游园会上,艺术家们决定用松花江的天然冰块来雕琢艺术品,这不仅克服了用模具装自来水冷冻浪费时间的局限,而且大大提高了冰的透明度,掀开了中国现代冰灯艺术的新篇章。 随着社会发展,冰雕艺术家在创作理念、内容、形式、材料等方面持续创新。从传统工具到电动工具,冰雕艺术家综合运用多种雕刻技法,包括圆雕、浮雕、镂空、反雕刻、线雕刻等。20世纪60年代,国内还没有专门雕冰的工具,老一辈冰雕艺人一边制作一边摸索,慢慢才有了现在常用的几十种工具。如今,电动工具日益普及,多种直磨机钻头可以帮助艺术家实现更多想法。 从单色到多色,冰雕的视觉效果也得到了极大丰富。最初,国内冰雕多采用发白光的日光灯管作为光源,为实现五颜六色的效果,只能将彩色塑料纸包在灯管上。这样的灯光略显刺眼、连续性差,难以充分彰显冰雕之美。现在,节能LED灯带逐渐被应用到冰雕展示中,这种灯带发光均匀、细腻柔和、通透明亮,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色度参数。今天的夜间冰雕景观已远不止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将大型冰雕与多彩灯光秀相结合也成为创作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