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宝!向灌云这里出发!

政务   2024-11-15 15:11   江苏  

       
大伊山探宝
为找一幅宋代岩画
他们徒步登山
道路曲折行路难


“这次终于找到了!真可谓三顾茅庐!太不容易了!”11月8日中午十二点左右,在灌云县大伊山一处杂草丛生的无名崖地附近,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骆琳一边擦汗,一边高兴道,在他身后,七八人正围着一处岩画仔细研究——粉笔勾边、照相、RTK测绘、无人机俯拍等,身后就是百米悬崖,此时距离他们出发寻找这处岩画已过去2小时。


自7月份,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转入实地调查阶段,已有4个月。这段时间里,市普查队和各县区普查队通力协作,创新工作举措,整体进展顺利,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当天,在市文物局的组织下,记者跟随市普查队来到灌云县大伊山,实地感受基层普查团队的蓬勃干劲,却不知却是一场“披荆斩棘”的登山之旅。


11月8日早9点钟,大伊山山脚下就集合了一群人,他们有男有女,年龄不一,手上拿着各种工具,身上统一穿着褐色马甲。走近了瞧,马甲上“连云港文物普查”“灌云县文物普查”的字样,标示着他们的身份——这里正是这两天市县普查队集合登山的地方。



除必备的RTK测绘设备、无人机、卷尺之外,他们还统一配备了登山杖,“文物所在位置的海拔有300多米,几乎没有成熟山道,全是山间野地,要徒手攀登。”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文保部主任石峰仰头看了看——茂密的树林覆盖了整座山体,地上则积了厚厚一层树叶,往前走一步,阳光就少了些许,谈不上压抑,但却让他不觉深吸一口气。


山地越往上,越陡峭,大约爬了半小时左右,一侧山地的仰角几乎快到90度。爬不上去?那就临时改道。此时登山杖成了探路雷达,生怕草叶积聚之下让人一脚踩空。但改的道也好不到哪去,脚边20厘米不到就是悬崖,往下一看,密布丛林。骆琳是不敢走这条道的,因为他有恐高症,不得不带着一组队员另辟缓坡。终于,过了一小时,他们气喘吁吁意识到,还是迷路了。“大伊山共有7处船画遗址,基本都分布在山间荒野,有的甚至在悬崖附近,找起来十分麻烦。”灌云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文物科主要负责人孙井来也一同上山,他不无感慨。

“这是我们第三次来找这处文物了,绝不能再无功而返。”骆琳介绍道,他们此行要重点普查“白鸽涧宋代船画”,但因所处隐蔽,前两次都没找到,但即便迷路了,他们笃信“事不过三”的道理,简单整休后,重新定位,继续寻找。又曲曲折折行进了一小时左右,一位先锋在前的年轻队员杨静从远处传来呼声:找到了!于是队伍里的女队员伦雪飞将坐标点导入奥维地图中,看当时的位置与坐标点之间的距离大约49米,“走!继续爬!看到胜利曙光了!”她瞄了一下时间,此时已经11点45分。



“四普”要求登记文物本体边界坐标,确定遗址、文物边界等,而一处遗址的分布面积小则几平方米,大则数十数百平方米。显然,队员们要扛着RTK等测绘设备在山地、野田、丛林等各种恶劣环境中徒步。


测绘员杨静这段日子就经历了这样的故事,“实地调查全面推进时正值夏季,蚊虫叮咬、披荆斩棘、抱着设备躲雨啥的,都是家常便饭。”有时,他们还要临时用“土办法”应对一些问题,比如当天的无人机起降问题。“这里山地崎岖,连一处开阔平地都不好找。”无人机驾驶员于海燕介绍道。于是,队员黄新自告奋勇,以双手做支撑,以记录本平放于上作为“停机坪”。在他们娴熟配合下,无人机稳稳停在他的双手之上。



结束工作登车之前,队员们还要把“泥鞋底”“荆棘腿”清理干净。就这样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哪怕牺牲个人休息,也要把进度赶在前面。像是“白鸽涧宋代船画”这种散落在山间荒野等人迹罕至之地的文物,最让普查队头痛,但他们义无反顾,微笑以对。截至11月11日,全市共复查三普文物点567处,新发现文物49处。



来源:文物处

编辑:蔡佳美

校对:何文艳

初审:谢云峰

二审:欧勇军

三审:武依林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为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官方公众号,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均属于公益性质,仅供分享传播,并非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连云港市文广旅官微。相关文章、图片或音视频等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如出现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来源标注错误或微信内容存在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连云港市文广旅官微”,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连云港市文广旅局官微
连云港市文广旅局官方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