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门上可不止贴春联,山东莒县还贴一种东西,已入选国家非遗

文化   2025-01-31 07:31   山东  

点击蓝字关注

并星标我们

旧文精选

浩然文史创办到现在有六年多了,考虑到大部分粉丝其实是最近半年多才关注我们,之前沉淀的很多优质内容可能大家并没有看到。所以我们推出了旧文精选栏目,挑选比较满意的旧作,推送给新关注的朋友。




贴春联,包饺子,守岁,做年夜饭……春节习俗太多了,每个地方基本都是大同小异。有一种习俗,只在今天的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和临沂一带传承着,那就是贴过门笺。


一、过门笺是啥


过门笺,又叫吊钱、活门钱、花纸、挂千等。莒县普通话“过门签(读四声)子”。过门笺是莒县剪纸艺术的代表作,是集剪纸、雕刻、国画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品。2007年被例如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工艺人要用自制的80多把花式刻刀制作过门笺


过门笺是贴在哪里的呢?普通的剪纸贴在窗户上,而过门笺主要是贴在大门、二门和堂屋的门楣上。那么一个门楣上要贴多少过门笺呢?一般5张为一套,称为“一门”。除了门楣,家里的其他地方,比如窗户、厨门、水缸、大农具、大树等,都只贴1张。




过门笺一门5张,颜色都是不同的,看上去五彩缤纷。五种颜色原来是青、赤、黄、白、黑。在喜庆的日子里,由于人们忌讳白色和黑色,所以后来就把颜色改为大红、粉红、黄、绿和紫。


贴过门笺时,颜色顺序是:头红、二绿、三黄、四水(指粉色)、五紫(取“五子登科”之意)。后来又把蓝色加上,一套6张6色,取“六六大顺”的美好寓意。过门笺中间是镂空的字或图案,周围饰以各种图形的花纹,入水波纹、万字纹等。


普通人家,过门笺和春联交相辉映


不过现在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些讲究了,所以贴过门笺的顺序就比较随意了。


二、过门笺的起源


过门笺起源于何时?大概在隋朝就有了。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中记载:“立春多在此月之初,俗剑悉剪彩为燕子,置之檐楣”。这里说的“月之初”的元旦,实际上就是今天的春节,那时候,人们把剪彩的燕子图案悬挂在门楣上。


由隋至宋、清,民间一保留着在门楣上悬挂过门笺的习俗。比如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有一诗人叫姚兴泉,他在《龙眠杂忆时令类》词中说:“桐城好,元旦贺新年,大族中堂悬福字,小家单扇贴春联,处处挂门钱。”“处处挂门钱”,可见当时挂过门笺的习俗所么流行!


晚清皇族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挂千》云:“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之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于门前,与桃符相辉映。”春联与过门笺同时张贴,交相辉映,多么喜庆!




在莒县西南隅,原有一朝元宫。不晓得朝元宫始建于什么时候,但是明朝的时候,它就已经在莒县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修朝元宫时发现壁画,上面就画着一幅贴有过门笺的民舍画面。如果这个壁画是明朝时绘的,那么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明朝就已经在莒县境内流行了。


三、曾是东夷古国


  直到今天,让莒县人为之自豪的,是莒县悠久的历史。莒国是东夷少昊后裔所建的嬴姓国。


殷商时,今天的莒县一带是姑幕国,而所谓的莒国,远在费县附近。到周武王灭商末代君主纣王以后,分封诸侯,莒也受到封赐,此后莒地就在周天子的统治之下了。


周分封的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莒国属于子爵,所以莒国国君被称为“莒子”。


春秋时期莒国


周天子分封的众多诸侯,很多都是他的亲戚,跟他有血缘关系,但是由于莒跟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所以莒国对周天子只是表面上服从,有时候还要皮一下,起来造个反。莒国当然没有好果子吃,时常遭到周的讨伐。所以莒国从今费县一带东迁至今胶县城西。西周时期的莒县疆域,当在今胶县境内。


春秋时期,莒国通过人吞灭其他小国,疆域不断扩大,涵盖了今天的安丘、胶县、胶南、诸城、五莲、日照、沂水、莒县、莒南等广大地区。


莒国在周天子分封的众多诸侯中,属于三国家;而在东夷诸国中,莱国是老大,莒国是老二。总体而言,莒国的实力还是很能打的!时不时地,还欺负一下周边的小国。


莒国古城墙


到了春秋晚期,莒国国君是一茬不如一茬,国势也不行了,逐渐沦为小国、弱国。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31年,南方的楚国腰间盘特别突出,发兵攻打莒国,莒国的大厦也就呼啦啦塌了,疆域尽为楚国所有!!


四、齐桓公勿忘在莒


莒国虽不是当时一流的国家,但是却收留过后来位居一流的诸侯国君——齐桓公。


公元前686年,齐国公子小白曾逃到莒国避难,后来回国即位,即大名鼎鼎的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有一次,鲍叔牙举起酒杯,向齐桓公祝酒,说:“使公勿忘出奔在于莒也。”希望齐桓公不要忘记了在莒国避难时的苦难经历。


《重耳传》保剑锋饰演齐桓公

文史君说


莒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莒县人民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过门笺是古代劳动人民庆祝新春的重要方式,与春联相辉映。莒地人民将其一辈辈传承,所以,我们今天才能进一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闹春习俗。


参考文献


逄振镐:《莒国史略》,《东岳论丛》1999年第4期。


莒县政协:《莒县过门笺》,《春秋》2011年第3期。


付婧、付迎东:《过门笺》,《 中国摄影家》2016年第4期。


莒县文化体育局:《莒县过门笺:门框上的莒文化》,《走向世界》2017年第28期 。


高军:《昭示人格的火焰》,九州出版社2015年版。


冯骥才总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代表性项目卷》下,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青骢马小史博士)


长按二维码赞赏支持(公众号专用)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关注我们


专业学者团队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号首页点联系我们

稿酬优厚

分享、在看、大拇哥

一个都不能少

浩然文史
全博士团队创办的文史科普自媒体。主创团队由7名文史类青年学者和博士组成,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以及世界史,专业解读影视及社会热点背后的历史知识和趣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