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
并星标我们
战功卓著,却难敌文官集团的联手打压。在终日的惊惧惶恐中,狄青口生毒疮而死,年仅49岁。历史给了弱宋一位强悍的将军,朝廷却亲手将他置于死地。
一、由“贼配军”到“武曲星”的蜕变
嘉佑二年(1057)二月,狄青卧病在床,嘴角生出毒疮,生命垂危。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少时因一时冲动而刺配入伍,有幸得官家垂怜,得以展露头角,由一介武夫晋升为元帅,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蜕变。南征北战,维护国威,也算对得起官家的知遇之恩。可正是因为自己不是文官出身,只以武力保卫国家,便遭到士大夫的集体诽谤。尽管官家仁义,却也难挡文官集团的联合施压,最终自己落得个左迁陈州的下场。
即便被贬到偏僻的陈州,自己仍旧不得安宁。文官集团因疑心自己割据造反,便隔三差五地派人来探查,美其名曰探问,实为监视,这令自己身心俱疲。朝廷的不信任,让堂堂七尺男儿有苦无处诉说,有志无处伸张,有泪又不能轻弹,终于心郁成疾,口生疮疡,一病不起。
病情缠绵至三月,北宋中期唯一的名将狄青在左迁地陈州病逝,年仅49岁。将军未能战死疆场,马革裹尸,幽云与西北边疆仍陷于敌手。大宋的江山看似安泰,实则危如累卵,而这一切,都和狄青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狄青,字汉臣,山西汾阳人。因其武夫身份,而为北宋群臣所鄙。在北宋文官之中,唯有苏轼在《东坡题跋》中收录了《书狄武襄事》,用只言片语介绍了狄青的事迹。苏轼认为狄青出身于底层农民家庭。
这一点,从狄青的涅面之习可得到证明。在宋代,涅面多用在底层士兵身上,北宋时期入伍之人必须涅面以防逃亡,所以涅面也是宋代地位低贱的标志。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广为流传的关于狄青替家兄抵罪,而被刺配至京师的说法,并没有确凿的根据。仔细想想,狄青如果真是罪犯,又怎么能去当禁军保护皇帝的安全呢。林冲那些人不都是被刺配边州的吗。
一般认为狄青是在天圣五年(1027)投身军旅,从拱胜营的一名基层小兵起步。按照《宋史》的法说,拱胜营是皇家仪仗队,也是禁军中的最基层单位。虽然地位卑微,但也算跻身于军中编制了。此后狄青慢慢苦熬,逐步晋升为御马直散直。根据《宋史》记载,御马直是从拱胜营、骁骑营中选拔少壮善战之士充任,是皇帝近卫。就在晋升之后,一个机会降临了。自此狄青开启了由“贼配军”到“武曲星”的蜕变之旅。
二、打李元昊大放异彩
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造反,宋夏战争爆发。朝廷从中央禁军中选拔将领西征,狄青在选拔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鄜延路延州都巡检司下属指挥使,属于中下级武官。
是年11月,元昊大举进犯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保安军陷入危境。此时,狄青正在西南的寨子里,他披散长发、佩戴青铜面具,火速驰援,“(狄青)往来奋击,元昊知不敌,解围退”。这是狄青第一次投身战阵,一战就打出了宋军威风。当时西夏人不知道狄青的名字,只知道将旗上的“狄”字,因此称他为“狄天使”。
康定元年(1040),西夏进攻延州(今延安),西夏军绕过延州防线,深入延州腹地安远寨,延州形势岌岌可危。在危急时刻,狄青率军出击,击退了西夏军,迫使西夏只能正面强攻延州防线,继而引发了三川口之战。
三川口之战后,宋军统帅范仲淹和韩琦对狄青的奋勇表现很是欣赏。在范仲淹支持下,狄青率宋军主动出击,攻破西夏要塞,因而被升为鄜延路兵马都监。
庆历元年(1041),宋军在好水川遭遇战败。面对宋军的颓废,在上级支持下,次年狄青等人再次出击攻破了西夏金汤城,“收其帐二千二百,生口五千七百”,进而围攻重镇宥州,迫使元昊亲率兵马来救。狄青的突袭牵制了西夏的大量兵力,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使得“(西夏)兴、灵东界兵不得并力西”。
庆历二年(1042),宋军经历了定川寨大败,陕西局势几乎崩盘。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狄青被提拔为秦州刺史,不久又兼任“本路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成为该军区的主要军官。狄青从一个小兵成长为一方大将。
在战事糜烂的陕西战场上,唯独狄青大放异彩。宋仁宗亟需心理慰藉,曾要求狄青入朝觐见,却恰逢狄青正指挥战事,宋仁宗只得命让人给狄青绘像,以观像寻求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