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讲百年党史 | 美丽的“大眼睛”

健康   2024-11-20 17:29   山东  

白衣天使讲百年党史

第八十六集:美丽的“大眼睛”

讲述人:张新燕

护理党支部  党龄9年

  

这是1991年4月

时任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的解海龙拍摄了一张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照片中的主人公,是当年在安徽省金寨县贫困山区读小学一年级的苏明娟。这张感动无数人的“大眼睛”照片,后来成为了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也成为了感人至深的时代印象。

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1989年10月30日发起实施的希望工程,在河北省涞源县率先启动。自此,希望工程便担负起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的使命。

希望工程之于中国农村教育,正如改革开放之于中国经济发展。今天我们走进中国希望工程发源地——涞源,近距离倾听希望工程背后的动人故事。地处太行山腹地的涞源县,距离北京只有3个小时的车程,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山区小县城。在这里,有一座桃木疙瘩小学希望工程展览馆。20世纪80年代,桃木疙瘩村只有山间摇摇欲坠的土房,这里白天上课、晚上圈羊,这就是村里唯一的学校桃木疙瘩小学,只有13名学生,在展览馆里陈列照片也再现了当时的情形。教室的很多窗玻璃都掉了,用破旧的塑料布遮挡着,大部分孩子都打着赤脚、衣衫褴褛。走出展览馆,来到当地的学校,巨大的时空穿越感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幢白色的现代化教学楼,还有几栋配楼,井然有序的环绕其左右。篮球场和足球场设施齐全,这正是桃木疙瘩小学的升级版——东团堡中心小学。如今东团堡中心小学有学生328名,除了标准的教室以外,学校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图书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微机室和宿舍。
张胜利正是希望工程救助的首批13名学生之一。1988年,12岁的张胜利因父亲重病中途辍学,出于对上学的渴望,他给县里写了一封求助信。求助信辗转到了青基会工作人员手中。由此揭开了希望工程的序幕。

1989年10月

希望工程首次资助就读证颁发仪式上,包括张胜利在内的桃木疙瘩小学的13名孩子接过资助就读证,人生道路就此发生转折。1995年,张胜利被上海第一师范录取,1997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怀着感恩的心,义无反顾的回乡任教,让希望在家乡继续延伸。张胜利的故事,仅仅是希望工程32年来书写的动人篇章中的一页。

1990年5月

在大别山深处的革命老区安徽省金寨县,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建成使用,而金寨正是“大眼睛”苏明娟的家乡,自此,希望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

这是一座温暖且动人的数据。32年来,平均每天有500多名贫困孩子,得到希望工程资助,有2所希望小学落成。希望工程32年,锲而不舍的践行一个朴素理想,让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课堂。32年来,希望工程架起爱心互助传递的桥梁,帮助数百万计像张胜利、苏明娟一样的贫困家庭青少年圆了上学梦。

2019年在希望工程走过30年奋斗路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希望工程提出了新要求,进入新时代,共青团要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关注和支持,希望工程让广大青少年都能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系。希望工程将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它所改变的不仅仅是无数个“大眼睛”苏明娟的个人命运,也承载和托起了教育强国的梦想和民族复兴的希望。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年应勇担使命,用青春、爱心、知识、智慧,努力让更多美丽的“大眼睛”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希望工程继续托起明天的太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