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观察+|此心安处皆“友好”

政务   2024-12-26 17:52   浙江  

本周关注


12月20日,2024中国幸福城市论坛发布“幸福名单”,温州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至此,温州已连续6年蝉联榜单。


温州城市夜景 陈翔 摄

6年蝉联幸福“榜单”,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各有各的“幸福拼图”。

拆解这些“幸福拼图”,今天我们不妨说说“就业”。

今年,温州提出坚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打造职业友好型城市,促进就业与经济良性互动、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何以职业友好?这需要从多维度协同发力,也有赖于多视野综合观察。

100多年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写道: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人,城之本也。人本,是城市发展的唯一旨归。

职业友好型城市建设,一言以蔽之,就是创造一流生态让各类就业群体在城市里安居乐业,激发创业激情、创意活力、创富梦想。

温州大学2024年春季就业直通车邀请优质企业进校园招聘。

温州正致力于打造这样的生态系统:从人力资源协同、职业生涯成长等五方面入手,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就业创业、权益保障、生活服务等配套支持,建设从业者“圆梦之都”“活力之城”。

显然,职业友好,“工夫在诗外”。

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间,温州始终为各类创业者营造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政策,即便偶经风雨也以暖意驱散焦灼,让创业者们生出光与热。

从温州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到,城市与创业者始终是“发展共同体”“奋斗共同体”。温州民营经济辉煌,正得益于温州对创业者的尊敬与呵护,得益于温州这座城市的“职业友好”。

“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绽放光彩”,一座职业友好型的城市,就需要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机会、红利与环境,让各类从业者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今天的温州,正冲刺“双万”城市。对照“双万”底本,温州释放更深的“职业友好”诚意,以期让更多“城市合伙人”安居乐业。

“此心安处是吾乡”,何以成为市民的共识?

江心屿无人机灯光秀 梁建飞 摄

心安,必有“城”与“人”的共生共荣。

“来温州·创未来”,温州这片创业热土所致力的是孵化梦想。高校学子温州行活动已连续举办5年,每年有近60%的人才选择留在温州创业。

在这过程中,温州三大招数颇具特色:“产”与“才”融合、“进”与“出”结合、“引”与“留”藕合。

人才因产业而聚。

在“人才链”前端,温州根据“5+5+N”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人力资源领域增值化服务改革,精准开展人才招引服务。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大孵化器集群、“一港五谷”高能级平台建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在温州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与青年人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截至12月12日,全市新增大学生人才12.5万人,硕士人才3171人、博士人才622人。

产业因人才而兴。

高素质人才有着明显的舒适性偏好。在“人才链”的中后段,温州加快构建青年人才创业、安居等“十大场景”,持续办好就医、交通等人才服务“十件实事”,努力让各类人才在温就业舒心、创业安心、生活顺心。依托124家博士后工作站,扎根温州的在站博士后在2023年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20项,创造经济效益2.87亿元。

心安,必有“人”在“城”中的价值提升。

一座城,何以给从业者以价值感、成就感,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

温州人从来都舍得为人才的成长砸重金。改革开放初期,温州民企企业就花大价钱邀请上海、杭州的“星期天工程师”来开展技术攻关。今天的温州民企,动辄以几十上百万之重金支持企业骨干参加进修培训,给予员工以职业成长的获得感。

服装设计人才黄益品从江西服装学院毕业后,进入温企乔治白服饰公司,一干就是20多年。在公司培养下,从仓库管理员成长为企业技术总监,建立了自己的大师工作室,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

城市学家认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在于地理上临近的多种多样的产业共存与人力资本的集中。不断激发的人才“共生效应”和“群落效应”,加速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温州,以响亮的城市品牌,为集聚在这里的企业带来附加值;温州,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幸福感。这是职业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城,所以盛民也。”安居乐业,是底色和基石。人们坚定地选择在一座城市就业创业,归根结底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

“近悦远来”,魅力何来?“职业友好”的这份温度,正是一种力量。


来源:温度新闻



温州市人力社保局
关注温州市人力社保局微信公众平台,即可收到各类人力、社保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