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未远 —— 写在慧远大师诞辰1690周年之际

民生   2024-10-24 07:03   江西  


“‘时至,欲厝骨于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此古人之礼,汝等勿违……’言讫而逝。门人与浔阳太守及官属,奉全躯葬于西岭,垒石而塔焉。”


(《庐山莲宗宝鉴》)





信步于东林祖庭西岭,遗诫萦于心际。佛手樟的枝叶满覆在石板路和围墙上方,阳光透过枝叶洒满前路。身,沐浴在光影中;心,已在凝寂塔下至诚顶礼。

初“见”慧远祖师,感慨去圣时遥,所存文字寥寥,且略显晦涩,似难以完全窥见1600多年前的那段佛门传奇。无奈,只好暂且放下对远公的追溯。由于私淑莲宗九祖蕅益大师有年,愈发觉得祖师们的思想一脉相承。蕅祖毕生视匡扶正法为己任,曾言:“智旭自念障深,复悲生晚,痛隙驹莫赎,舍慈母以披缁,思乐土可归,羡莲师而私淑,纲宗急辨,每怀紫柏之风,护法忘身,愿续匡山之派,睹时流以长叹,读遗教以增哀。”(《灵峰宗论》)岁月迁流,蕅祖的时代,佛法已不似远公时代,坐拥各处,望风遥仰之风光,而高处亦不胜寒之痛,时而溢于言表。然而一句“愿续匡山之派”,显然紧承了“东方护法菩萨”的步伐。



虽曾无奈放下对远公的追溯,而心底的那份情结却温煦依然。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传印长老西驰的前一年,偶然拜读《石泉音集》,对于远公的认知,在心中忽然有了相对立体的呈现。从传老的文字里,知道了佛教传入中国后之所以能够很快落地生根,与远公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而远公所领导的庐山僧团及其宗教实践,亦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一页。1600多年后,在传印长老身上依然能看到远公的影子,唯使命不同,角度各异。历史的沧桑没有隔断祖师的精神,如来家业在祖师及其法裔的捍护中薪火相传。

大安法师说,净土祖师的思想文字可视同佛典,谨遵圣言量,取法于祖师,乃是我辈后人问学修道的稳笃之途。然而,佛究竟为何事而说法?我等又是为何事而学法?思惟至此,内心对远公那股炙热的激情被重新激发。


拾级而上,稽首于凝寂塔前。案上供奉远公铜像一尊,庄严阔朗,面含微笑,令人倍生崇敬与欢喜。俯仰之间,不由浮想联翩,1600多年前,这里发生过多少与远公有关的传奇……

远公来到庐山,除了脍炙人口的水池出木、结社念佛、凿池种莲等公案,还有另外一些令人神往的故事。从建立僧团开始,远公便规范了僧制和修行方式,不为外界尘嚣所扰。太尉桓玄奉命清汰僧尼,却单独对庐山网开一面,“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这样的待遇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远公的德行感召。后来,远公所建立的备受政教各体系尊崇的庐山僧制传遍南北,后秦时期更颁布政令:“大法东迁,于今为盛,僧尼已多,应须纲领,宣授远规,以济颓绪。”(《高僧传》)


在教化方面,远公秉持“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的理念,融合儒道释三家,培育并滋润了佛教本土化的土壤。连陶渊明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隐士,也为远公德行所折服而愿与之为友。而与朝廷要员的往来,更是远公化未化者的善巧,亦是为政教关系打下良好基础的开端。大安法师曾讲,没有方便智是度不了众生的。按我们凡夫的心量智慧,还真不容易做好,稍过则显得攀缘谄曲,不足便难以感格人心。远公善巧度生的方便智,使其在政教之间、僧俗之间游刃有余,这便是鸠摩罗什大师赞誉远公所具备的“五财”(福德、戒律、博闻、辩才、深智)中的“深智”。

缓步绕塔,思绪悠悠。这里是祖庭最为幽致之处,凝寂塔一层层垒砌的形状,正是篇首“‘厝骨于松林之下,即岭为坟,与土木同状……’奉全躯葬于西岭,垒石而塔焉”这段的交涉。远公在庐山修行,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遗世而独立。远公又是极其富有超越精神和博大胸怀的人,从处理政教关系的视野和智慧、对待觉贤尊者的态度,到主动致书通候鸠摩罗什大师,皆彰显无遗。而其对待戒律和传统规制之严谨与超越,实亦建立在“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基础之上。“如来最后以扶律谈常为宗,苟废事谈理,理成乌有。智者、荆溪诸老,无不戒行冰霜,方堪垂范千古,岂可以毒器令贮醍醐?”(《灵峰宗论》)诚然,一个戒律松弛、放逸又言行不一的人,如何能感得教内緇素、教外各界望风遥仰?戒律是佛教的生命,远公在以自己的全部身心续佛慧命。


一幕幕呈现,一番番思考,虽远而近。“无明掩其照,故情想凝滞于外物;贪爱流其性,故四大结而成形。”(《明报应论》)远公早已将我们这个身体形成的原理阐释清楚,所以坦然地“不存身以息患”。这个身体若在生时不放下,临终时岂能不生贪恋呢?一念贪爱,仍为流转,生生不息,彼岸渐远,三途无尽……思惟于此,不由得悲从中来—―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恍然间已近黄昏,夕阳中慢慢拾级而下,来到觉贤尊者塔前。这位异域的菩萨为感念远公之恩德,特将遗骨留在这里。1600多年来,两位高贤朝夕相望,共同续写着当年的法缘道谊,共同护念着无数的东林佛子。佛门有云,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无量劫来,有多少弘法大士结伴而来,又结伴而去,我们脚下的震旦国土,留有他们无数的足迹。


“惟愿祖师不舍众生,乘愿再来!”在我们祈愿的当下,他们早已归来。其实,他们又何曾离开?只不过是改身易形,以同样的悲智,化导着一切有缘。无论有多少时节变迁,他们的目光从未离开过东林,也从未离开过娑婆。1600多年来,六字洪名早已传遍寰宇,每一句阿弥陀佛,都有祖师们的慈力与悲仰。

蕅益大师云:“俾东林盛事,不得专美于前,则后五百年佛事,倍为稀有难得,功亦百千万倍于当年也已。”(《灵峰宗论》)蕅祖所在之明末清初,教外时局不安,教内之斗争亦日趋白热化,在那样的背景下,祖师以千古卓识而悬记,后世必有莲风大扇之时。算一算,蕅祖所说的倍为稀有难得的“后五百年佛事”,当是在什么时候?


一念延展成无量劫,无量劫收摄成一念。“远公圣相岂从外来?乃藏识受熏,前境顿改,不期然而然也。故西方净土在彼而恒在此,在此而恒在彼。”(《天乐鸣空集》)

在这末法五浊的石火电光中,我们竟能逢此千古胜缘,怎能不感恩诸佛菩萨与历代祖师的慈悲护念?梦里山川,水月道场,一切都是因缘会聚,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远公未远,不信方远;净土无生,念佛必生!

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选自《净土》2024年第2期 · 莲池清韵

索请电话:0792-8893186

投稿电话:0792-8893187

投稿邮箱:jtbook@126.com



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净土》电子版




《净土》2024年专题征稿启事

《净土》编辑部 | 招募文字编辑



责任编辑  @  东林寺文宣部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赣(2022)0000005


江西庐山东林寺
庐山东林寺·综合资讯平台-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赣(2022)0000005。 莲宗初祖慧远大师道场,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史上南方佛教中心。以“持戒念佛”为家风,专修专弘净土法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