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江苏音乐广播PlayFM89.7《咪豆星发现》的主持人海马。今晚,欢迎各位继续来到我的音乐专栏,我们一起聊聊音乐人物及作品。
几天前,第67届格莱美颁奖典礼落下帷幕。
只要有竞争,就会出现争议。
更何况这是代表全世界最高水平之一的音乐大奖“格莱美”。
就比如今年包括Taylor Swift、Billie Eilish、Ariana Grande等一众欧美超一线歌手在经过多次提名之后未果,全程陪跑。
很多粉丝都表示,霉霉Taylor Swift被提名6次,Billie Eilish被提名7次,这还能不获奖?
当然,还有殿堂级女歌手Beyoncé凭借去年发行的乡村音乐专辑《COWBOY CARTER》拿到格莱美“年度专辑”,也同样引发许多人的质疑。
客观来讲,从专辑的主题性、流畅性、突破性3个维度来讲,这张《COWBOY CARTER》拿到年度专辑毋庸置疑。
它打破了乡村音乐是“白人音乐体系”之下的的专属流派的刻板印象,同时也通过与包括说唱、灵魂乐、house舞曲等其他风格的融合,让这种相对传统的音乐风格焕发新生。
所以,大家在质疑什么?
一些乡村音乐圈的“保守派”认为Beyoncé不是纯粹的乡村音乐,甚至可以说和这种音乐风格毫无关系;
那么,还有一些激进的“创新派”认为,一直以来Beyoncé都是先锋音乐的标杆性人物,但这次为什么会选择做一张相对保守、传统风格及表达的专辑呢。
按照这两种说法,这张专辑可谓是两边不讨好。
不过,这都是相对“二极管”的言论。
总体来讲,相比于其他的竞争对手,《COWBOY CARTER》拿到年专没毛病。
那么除了上述话题,今年最让人很多人感到费解的莫过于披头士凭借前年年底发行的单曲《Now and Then》拿下格莱美“最佳摇滚表演奖”。
在聊本次关于这首歌的争议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这首歌是怎么诞生的。
2023年11月,披头士上线自己最后一首单曲《Now and Then》。
在两位重要成员约翰列侬和乔治哈里森离世的情况之下,酝酿29年,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处理保留了他们生前在上个世纪录制的人声和演奏乐段,完成歌曲制作并发行。
事情还得从上个世纪70年代说起。
1970年,披头士乐队发行最后一张专辑《Let It Be》之后,正式宣布解散。
乐队四人保罗麦卡特尼、约翰列侬、乔治哈里森、林戈斯塔尔各奔东西,继续发展个人音乐事业。
当时约翰列侬有一段“空闲期”,在家没什么事儿,主要就是带孩子。
时间又来到1994年,列侬的遗孀小野洋子联系到了乔治哈里森,说是有东西给保罗麦卡特尼。
原来是列侬生前录制小样的磁带,其中包含了三首歌曲,除了这首《Now And Then》之外,还有《Free As a Bird》和《Real Love》。
因为这两首歌在技术处理方面还算顺利,所以乐队很快将其重新制作并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发行出来。
至于《Now and Then》因为录音质量实在一言难尽,噪音太大,所以当乔治哈里森在重新录制完吉他部分之后,因为三人无法将列侬的人声和钢琴声分离,就导致这首歌的制作计划暂时被搁置下来。
2001年乔治哈里森不幸因病去世,这无疑让这首歌可以完美问世的概率又少了几分。
21年过去,事情在2022年迎来了转机。
帮披头士乐队拍摄纪录片《披头士:回归》的导演彼得杰克逊(他的代表作还有电影魔戒三部曲和霍比特人三部曲)研究出来了一项技术,借助ai进行人声与器乐部分的分离并修复,最终将列侬的声音清晰地提取出来,便有了今天我们听到的《Now And Then》。
既然这首歌的诞生借助了AI技术,那么本次他们这首作品获奖的争议点就来了。
近几年随着AI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与盛行,此前格莱美就规定“仅人类创作者”有资格获奖。
所以就有部分人觉得《Now And Then》是一首过度依赖技术的作品,“复活”逝者可能会模糊艺术创作的伦理边界。
突然想到前些年,在美国举办的一次盛大的美术比赛中,有一幅叫做《空间歌剧院》的画作拿到了第一名。
直到颁奖之后,组委会才发现这是一幅由ai创作的画作。
所以在它申请版权之时,当即就被拒绝。
对于ai介入音乐乃至整个艺术体系,我的看法一直是相对开放的。
歌曲《Now And Then》和画作《空间歌剧院》其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前者是以人为主导,AI作为工具辅助制作,仅作为技术手段,并没有过多干预歌曲的创作和最终表达。
后者恰恰相反,AI占据了创作的主动权。
所以综上所述,我并不认为披头士没资格拿这个奖。
甚至,我会认为这是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
当一支乐队已经支离破碎,一半的成员都已经离开这个世界,曾经遗留下来的创作小样,如果不用这种手段,或许这些佳作就永远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这是人类的损失。
科技本该如此,成就那些不完美的完美。
或许有些朋友会有所担忧,按照这样发展下去,人类艺术创作者该怎么办?AI是否挤压了人类创作者的生存空间?
没错,的确会挤压。
以音乐为例子。
市面上存在很多口水的、流水线式、毫无品质可言的“神曲”。
没错,但凡AI作曲开始广泛使用,它们势必会被淘汰。
说不定,AI还会比它做得更好。
但是你要说AI能够成为下一个巴赫、贝多芬?
做出一些足以写进人类历史的音乐作品,有人信吗?
人类和AI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丰富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欲望追求……
这些东西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改变。
你前一秒的心情,或许会因为下一秒发生的事情而改变。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以人的“五感六觉”逐渐延伸出来的,ai只能通过不断训练模仿人类,但永远没办法在艺术领域中做到创新。
披头士乐队1965年拿到格莱美“最佳新人”,60年后他们再次创造历史,创作出的《Now And Then》成为格莱美历史上首支AI辅助制作的获奖歌曲。
当你没办法阻挡时代洪流时,那就张开双臂迎接它吧。
况且,AI永远仅仅只是人类的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