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文化综合体
Cultural Complex
“演变中的建筑——霍普杯2012 国际大学生竞赛”的目标是:
第一,在愈加分离的城市和无序的村庄中探寻和构建具有场地感的人类空间;
第二,在信息化时代探索环保和可持续理念;
第三,将有创意的设计理念和实际的基础技能有效融合在建筑教育中。
——博格丹 · 莱辛贝格
2012 UIA-霍普杯评委
斯洛文尼亚莱辛贝格建筑师事务所创始人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文物的城墙如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现在的需求,但是人们愿意近距离接触这承载着他们无限回忆与生活习惯的地方,但同时这种愿望有时又会对城墙造成破坏。怎样解决这个矛盾?设计者以此为契机,希望通过修补城墙建造文化综合体,作为旅游性文物的节点,既能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空间,满足人们多种需求,又能让人们在最自然的状况下感受历史的气息,同时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又能在未来人们的记忆中留下现代的印记。
我希望人们能够通过对“消融”这个概念的感受,从关注建筑的角度延伸到关注景观以及整个自然环境和周边环境的角度。
——多米尼克 · 佩罗
时间-印记
IMPRINT - LIFE
邢腾、刘晓阳/清华大学
在具体的建筑生成之中,设计者进行了四点考虑。首先是不同人群的共同使用,设计者期望博物馆能够面向周围社区中的各个人群开放。其次是建筑的使用方式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在一天当中,博物馆内的景观在四季之间的变化也会给建筑带来不同的氛围。第三是功能的并置,设计者将多种面向公众开放的活动功能并置到景观公园之中,使得博物馆承载更多的功能。第四是独特的回忆,博物馆最值得回忆的部分就是原场地的树木,设计者将为每一棵(或组)树木设置独特的回忆空间,让人们在整个公园之中也能够随时感受到时光的变迁以及历史的积淀。
2014
出乎意料的城市
Unexpected City
丹尼尔 · 里伯斯金,2014 UIA-霍普杯评委主席
国际著名建筑大师,Daniel Libeskind事务所创始人
1. 一个太阳能发电站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用于自身运转并向城市供电;
2. 一个海水淡化装置用于将咸水淡化;
3. 一个用于储存淡水的蓄水池;
4. 一个城市公园;
2015
演变——多样统一性中的地域、传统与现代
Transformation: Place, Tradition and Modernism in Conceptual Unity and Diversity
这座校园可以看作涩谷街巷的一部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它本身就是一座城市。
它是城市中的“奥”空间。(日语中的“奥”意为穿透多层的空间,代表着抽象、深邃、向内收、极难到达、极深的事物。在日本建筑传统中,“奥”指的是隐藏在建筑内部最深处的空间。)
伯纳德 · 屈米,2016 UIA-霍普杯评委主席
著名建筑大师,伯纳德 · 屈米事务所创始人
这个题目可以理解为在标示系统之下展开的对建筑概念的实体化。这就意味着也许不存在单纯的形式操作,而只有概念的分步骤表达。我们试图以一系列的操作手段来诠释上述过程并探究它所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力图证明,空间、事件与运动在建筑中的不确定关系所能够在爱欲的刺激之下释放出无穷创造力:
1. 针对一个典型的办公建筑,拆除辅助性结构(非承重的结构支撑以及垂直交通)。
2. 在其中嵌入住宿单元和作为标示系统的厨房单元,满足爱情旅馆的最基本的功能。
伯纳德 · 屈米点评:
将建筑网格与爱情旅馆功能的感官性相碰撞,赋予网格理念一个绝妙的全新角度。
Q
A
知乎作者木 易心观点:
让 · 努维尔,2017 UIA-霍普杯评委主席
法国当代著名建筑师,2008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陈译民、张诗瑶、毕雪皎/天津大学
随着城市向四周穷尽其能地延伸,田野和森林早已被高楼大厦覆盖,有时甚至城市的边界就是另一座城市,于是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定义城市与自然的界线——界线非城市的边缘,在城市内部也可以创造出与城市隔绝的边界,即使在无限扩张的城市中也可以存在无数个与城市隔离的自然。
建筑路径被隐匿于岩石内部,并设置了三个依次递进的序列,描述了一个关于逃离城市的梦境。三个阶段代表着人们从城市到建筑里的三种不同心理感受,并以人工—自然的演进为向导。第一个序列代表着“遗忘”,逃离城市的人们进入建筑,随着人在建筑中进程的推进,城市和自然反复交替地出现,建筑空间也交错起伏。第二个序列代表着“冥想”,由一系列无法触及的抽象元素和纯净的空间要素组成。第三个序列代表着“豁然”,也是建筑空间的核心部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让 · 努维尔点评:
这个作品不是可以马上可以落实的方案,但这是一个对城市变迁有高度意义的方案。这个作品展示了普遍的看法,就是变异。如果你进到里面,不会知道尽头,这是个神秘的作品,觉得这个作品有意思,它展现了一种城市布局的可能的态度。
Q
如何理解2017霍普杯主题?
A
Carvel观点:
帕特里克 · 舒马赫,2018 UIA-霍普杯评委主席
扎哈 · 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总裁
马杰茜、陈芳冰、褚剑飞、杨楠/西南交通大学、建筑联盟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
城市社区不再是单纯的居住功能,它还要担负起更多的社会功能。提案必须是非常规的,它应具有前瞻性,但又要有现实的技术作为支撑。基地需要拥有大量创客资源,充满活力,包罗万象,我们选择了深圳作为实验土壤。一、二线城市的相似性使得地域特色被适当弱化,转而强调对居住模式母体的研究,设计最好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 并且,住宅将被设计成一种更为日常、更为易得的商品,降低入住、搬迁、改造的成本,更多关注于创造出用户自定义的空间。
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完善自己的个人属性,比如职业习惯、功能需求、兴趣爱好等。收集了大量数据的系统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匹配筛选,为用户挑选最佳居住位置。然后住户继续在网络平台上挑选居所中的功能组合,并通过模拟器来拟定材质和装饰。建筑工厂会根据用户完成支付后的订单信息来制造建筑部件(建筑部件在设计中是指建筑外壳和家具的模块化组合),并通过物流送货上门,在选中的位置进行安装。
帕特里克 · 舒马赫点评:
这个作品是一个模块式城市共生理念的有力说明。‘定制化’和社区住房的核心思想通过一个创意在线交互实现。这个方案中的模块本身是可变化的,且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巧妙地织入城市肌理中,看起来就像多孔材料的剖面一样。
Q
知乎问题:如何评价 UIA-霍普杯 2018 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
A
知乎作者GlintonLiao对于一等奖观点:
贝娜蒂塔 · 塔格利亚布,2019 UIA-霍普杯评委主席
普里兹克奖评委,EMBT事务所创始人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大连理工大学
对于“乐活”的解答,首先我们认为应该根植于人心中的情感,不仅仅是快乐,更应该是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
湖南安化县是一个以黑茶闻名的县城,这里气候湿润,在镇边常能欣赏到烟雨朦胧的景象,房屋三三两两散落在山下水边,这也是潇湘地区典型的景象。镇上保留为数不多的传统穿斗式木构建筑,这些曾经给安化带来辉煌的茶行,却经受不住自然的洗礼,湿气侵蚀了这些曾经坚固木构架,它们已经变得破败不堪。一方面当地传统木构建筑在现实生活中为了防潮防腐、自身生存不得已表达自身对自然不利条件的“抵触性” ;另一方面,在人们的情感世界中(画中的世界),又表达了自然景观(烟雨)对人、建筑强烈的介入与融合。
贝娜蒂塔 · 塔格利亚布点评:
《雾隐潇湘》致力于将连接人与自然环境的全新纽带象征化。(这个建筑)由一系列非常富有诗意和创意的构造网,支撑古法样式的坡屋顶,从而获得全新的公共空间。
Q
知乎问题:如何评价 2019 年霍普杯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雾隐潇湘》 Living in Fog?
A
知乎作者白砂糖糖糖观点节选:
我个人不苟同建筑学的设计手法和理念的生成在于突发奇想,它必须满足可以推导的需求理论和逻辑关系。由此,作为设计者思想表达渠道的图纸就必然有清晰且能让人能信服的逻辑路线。换句话说,其实建筑设计概念并非创造出来的,它更是被发现而“得出来”的,这是建筑设计作为工科区别于其他艺术类设计的不同之处。
针对本次竞赛而言,主题就在于设计者如何定义“城市边缘地带”的“乐活空间”,以及“可持续性、社会性和历史角度”的附加条件,这是原题目的要求,看似简单其实有很多信息量需要解释。
2020
沃尔夫·德·普瑞克斯,2020 UIA-霍普杯评委主席
奥地利建筑设计大师,蓝天组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传统的城市设计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缺乏对城市居民个体意志的考量与尊重,但是信息时代,计算机可以通过对大量不同个体的差异化需求进行并行计算以达到大量个体“自主共生”的可能。
通过类型学分析得到的建筑单体众多且要求不同,同时,各个单体间的组合关系独立但整体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因此“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在本设计中是具有较大局限性的。
沃尔夫·狄·普瑞克斯点评:
设计方案对城市规划的思考是传统的,但它提出了在城市中将高密度和低密度结构结合起来的构想。方案展示了未来城市的设计可能,即对于常规的单一功能的城市环境,提供了植入和增加多样性的可能。更有趣的是,方案在某种程度上还反应了尤纳·弗莱德曼(Yona Friedman)在城市规划上的乌托邦思想。
2021
雷姆·库哈斯,2021 UIA-霍普杯评委主席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及AMO创始人
本方案将“教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旨在以“自然教育”作为乡村的第四产业,将教育植入乡村,在自然环境中建立新型乡村课堂,使学校的功能散布于大地各处,来自城市和乡村的人群相互学习。教育产业同时为村民带来收入,激活乡村,传承文化,保护自然。并且针对乡村的多样性,团队提出了一套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应对策略——特色课程表。首先对乡村的人文、自然、产业条件及发展潜力等条件进行量化评估。同时,设计十门可以表征乡村特点的特色课程原型,沿用乡村量化体系对这十门课程进行评估。将两部分量化结果比对便可以得出一套最适合乡村特点的特色课程表。最后,融入乡村地域性的思考,对原型进行地域性改造。这些课堂不但服务当地留守儿童,也吸引城市儿童。两种孩子在课堂中相遇,而乡村与城市得以用一种和谐的方式相互补足、共同发展。
雷姆·库哈斯点评:
该方案以创意的构思和细腻的感知,将乡村复兴与教育改革相结合,这个想法十分巧妙。当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融合变得尤为困难,缺乏积极的互动与交流,而通过学校之间多种形式的“思维碰撞” 则为此“乡村困境”提供了全新的解答视角。
2022 折叠景观——城乡结合的范式 Folding Landscapes: Prototypes for an Urban-Rural Union 汤姆 · 梅恩,2022 UIA-霍普杯评委主席 200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 Morphosis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兼主持建筑师 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创始人之一 UCLA建筑城市设计学院特聘教授 城市是多维结构集聚的人工系统,物质、能量、信息在不同的维度高效传输,单向的物质、能量输入输出是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机械联系。 乡村是自然系统的一环,其顺应生物学逻辑有机的融入生物圈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中,低下的生产效率与匮乏的技术创新使其陷入单向哺育城市的困境。 如何利用弹性有机的乡村重新链接城市与自然环境? 如何利用积聚高效的城市带动掉队的乡村生产模式? 乡村弹性有机的优势与城市集聚高效的特点是城乡空间结合的接口。 自然界中固有的生物学逻辑提供统筹城市-乡村物质循环与能量利用的答案。热带雨林露生层-树冠层-幼树层-灌木层-地面层植被对太阳能逐级利用,海洋中表层水-中层水-深层水物种的多样分布:竖向的物质循环与能量多级利用是复杂生态系统的特点之一。 复得返自然 Cybernature 于洋、刘宇轩、闫建、赵俊逸/东南大学 方案选址于亚热带气候区城市深圳的南头古城,设计道法自然,将乡村竖向分层与城市多层空间叠合。提炼不同地域城市居民塑造“微自然”的模式,利用模块化方式于城市竖向多层空间之上,构建物质与能量的多级利用系统。该系统共三层,通过各层种植单元的大小疏密以及不同层级之间的叠合调控下部城市物理环境。其中顶层为高度机械化的农田层,种植低矮透光率更高的水稻等农作物,整体通透率为70.91%,是对降水与太阳能的第一层级利用;将高出农田层的部分室内空间出让给城市农民,方便进行耕种管理;中层为丛林层,生产性乔灌木与景观植被结合种植,整体通透率为91.89%,该层主要根据城市肌理关系与生产需求分散布置,对城市物理环境及视觉效果进行第二级调控;底层为公共活动层,种植景观植被,通透率为81.45%,结合低矮建筑的屋顶组成贴近自然的公共生活系统。此外根据城市空间开敞度以及结构需要布置竖向承重节点,根据功能分为拔风塔、雨水收集塔,农作物管理塔。三层界面与功能塔协同作用,实现城市多层空间与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的结合。 将乡村分层叠合进入城市,实现物质循环与能量的多级利用,乡村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的同时,兼具调控城市空间物理环境的作用;城市的技术创新反哺乡村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垂直向的城市与水平向的乡村聚合成统一完善的生态系统,在Cybernature中,建筑“山体”成为丛林的依附,阳光穿过郁郁葱葱的农田洒下斑驳桂影,人类最向往的自然抬眼可见;暮色四合,万家灯火如点点繁星透出农田,农民和市民共享“久困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然与喜悦。 汤姆·梅恩点评:
本次竞赛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希望转达给所有参赛学生的一点是,你们通过竞赛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意、设计和表现能力,图纸中展现出了你们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有未来的无限潜力。请为自己自豪,祝你们前程似锦!
2023 折叠景观——城乡结合的范式 Folding Landscapes: Prototypes for an Urban-Rural Union 卡罗琳·博斯,2022 UIA-霍普杯评委主席 UNStudio联合创始人、主持城市规划师 墨尔本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名誉教授
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诺曼·福斯特建筑设计访问教授
在人类视觉系统中,光线是引起事物呈现和认知的关键因素。光线将物体的存在和形象展现出来,使人们能够感知和识别物体,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身处其中的人们的内心感受。在哲学层面上,光线被认为与世界的本源密切相关,格罗斯特认为:光线是世界最基本的形式,是一切形式之开端的元形式。 雾隐潇湘
The daily routine of the light
朱宇琦 张竞月 侯昭鹏/合肥工业大学
而在高密度城市蔓延的背景下的今天,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决策者与开发者对人居环境的考量趋于范式,对为大部分人提供居住服务的住区的各方面问题的考虑往往只能满足指标的最低限制而缺乏对真实使用感受的考量。我们便聚焦于解决光照对住宅光环境品质造成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针对性地进行了实验性探索。并藉由此点出发,探究其改善的可能性,以对使用者产生积极的影响。 住区的格局已经奠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设想是否可以参照光管的结构,从建筑物顶部引入光线,以解决高密度居住区住宅令人困惑的室内光环境问题。我们在其中置入数条引入光线的通道,在不破坏其主体结构的情况下将这些光线的通道均匀分布至每一住户室内的不同功能单元之内,并根据前期调研情况为居住于此的人们定制了满足其家庭一天日常生活的六套“家居系统”和一套“交通核改造方案”,进而将两者相结合以使得功能更加集约,在置入占据一定实体空间面积的光线通道引入光线改造室内光环境品质的同时兼具日常生活的家具使用功能,使得其不至于过多侵占住户的室内实际使用面积。我们将之定义为“家具-光导系统”。在确保与当前研究区域住户实际情况相符的同时,本策略旨在更好地提升其居住品质。 汤姆·梅恩点评:
本次竞赛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希望转达给所有参赛学生的一点是,你们通过竞赛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意、设计和表现能力,图纸中展现出了你们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有未来的无限潜力。请为自己自豪,祝你们前程似锦!
新一期竞赛营10月即将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