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人!博士们为科研一月狂吃720个鸡蛋、舍身喂蚊3000只...

科技   2024-11-02 08:31   天津  











你见过的博士里,为了做研究可以有多狠?


近日,一位哈佛在读博士为研究一天吃24个鸡蛋!这不是他的极限,并且他整整坚持了一个月,累计吃下720个鸡蛋,只为解答自己的发现的问题是否正确——“吃鸡蛋会让人胆固醇升高、患冠心病?”

据每日邮报(Daily Mail)报导,这位博士是诺维次(Nick Norwitz),目前他正在哈佛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已拥有牛津大学医学院脑部代谢的博士学位



吃700多个蛋后

研究结论颠覆大众认知



高胆固醇会导致冠心病,这是一个根深蒂固长达 60 年的观念。蛋长期以来被认为会让俗称「坏的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太高,若LDL太高会聚积在血管壁导致硬化,进而造成动脉硬化而引发心肌梗塞、中风等危机。

在进行实验的那一个月,相当于 Norwitz 每天每小时吃一个鸡蛋。简单计算一下,每个鸡蛋含有约186毫克(mg)的胆固醇,那么一个月下来就相当于133,200毫克胆固醇。

为了避免吃腻,他也探索了鸡蛋的 180 种做法,有炒鸡蛋、煎鸡蛋、辣味鸡蛋、煮鸡蛋和煎蛋卷等等。

在吃完这700多个蛋后,Norwitz 去验了个血,惊讶发现:

尽管他的饮食中胆固醇摄入量增加了五倍多,但他的低密度脂蛋白 (LDL) 水平,也就是传说中的“坏”胆固醇,反而下降了18%?!

这个结果简直颠覆了许多医学专家和大众对鸡蛋的固有认知,也让那些长期被警告“不要吃太多鸡蛋”的人目瞪口呆

那么除了吃鸡蛋,Norwitz还吃了什么呢?实验的前两周,他是遵从正常的生酮饮食的。这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方式,目的是使身体从使用糖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状态转变为使用脂肪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状态。于是,他的食谱中包括肉、鱼、橄榄油、坚果、黑巧克力、奶酪和酸奶。

Norwitz狂吃奥利奥

Norwitz说,吃愈多碳水化合物,愈能减少身体中胆固醇含量,因为若摄取较少碳水化合物,身体就会燃烧脂肪而非碳水化合物来取得能量,LDL数值就会升高。

在保证饮食的情况下,Norwitz还偶尔运动一下。他每周进行大约一小时的健身,包括俯卧撑、引体向上、深蹲、弓箭步和平板撑。

这个结果似乎验证了近年来科学家们提出的一个假设:食物中的胆固醇其实并不像之前认为的那样会直接影响体内的胆固醇水平


博士每天用自己的血喂蚊子

6年终发Nature



科研狠人,其实还不少!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赵志磊,从23岁到29岁几乎都醉心于研究咬人的蚊子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赵志磊坦言自己比较喜欢那种独树一帜的研究:从一种拥有某项神奇能力的生物出发,揭示出比较普适的规律。


30岁的赵志磊,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论文,阐述蚊子在寻找宿主(人类)时的大脑活动,并科学地回答了“蚊子为什么专咬我”。


我们知道的蚊子一般都是咬人,但它们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而是慢慢进化成咬人专业户。他的研究团队反反复复花了5年时间,才陆续制造了可供实验的转基因蚊子。

因为模拟实验的方法比较繁琐,所以他们通常使用的是另外一个更加有效但也有点粗暴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手臂直接伸进养蚊子的笼子。几百只蚊子会趴在手臂上,十多分钟之内就可以吸饱血,非常高效。

“但这个方法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喂完蚊子之后,我们手上会起很多包,非常痒。我记得我第一次喂蚊子的时候,手痒了很久,都肿起来了。后来导师让我把手臂放到热水下面冲洗,加速皮肤的血液循环,这才消了肿。

不过我们发现几个月之后,再用手喂蚊子就不痒了,因为我们的免疫系统已经适应了。我的同事曾经创下了一天之内喂3000只蚊子的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赵志磊的导师在喂蚊子

他们通过实验发现,人的气味里虽然有近百种化学分子,但是在蚊子的初级嗅觉脑区只有两个区域被激活。他们配比了一个只含有两种化学分子的混合物来激活这两个脑区,发现它对蚊子有很强的吸引力,就像真实的人的气味一样。

研究表明,血型、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都会影响蚊子的喜好。例如,蚊子更喜欢O型血,遗传因素占60%的比例,饮酒后更招蚊子。这些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揭示其具体机制。

赵志磊是云南大理州的理科状元,之后考入北京大学学习生物工程专业。在北大毕业后,他前往普林斯顿大学进行蚊子研究并攻读博士学位。目前,他在康奈尔大学从事神经生物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他如今成长为一个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神经科学家。他利用先进的技术,揭示了蚊子如何识别人类气味,并驱使它们寻找寄主的神经机制。这项研究为揭示蚊子行为的神经基础,以及开发新型驱蚊剂和防治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看完他们的经历,对热爱科研这件事有了具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狠人”,让研究方法有了天马行空的展开,更令人感叹研究结论的来之不易~

文章来源:募格课堂整合,参考来源:世界新闻网、每日邮报、中国科学报、一席等
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更多学术资讯,请关注SCI科研帮

SCI科研帮
SCI科研帮,为了更好的服务科研者,您所提供的建议本公众号都会加急落实,整理改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