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一对和蔼可亲的夫妇走进了海之声,说看到刚好有周年庆促销活动,而且教师节和中秋节也快到了,他们想买一对高端的助听器送给老师,希望我们推荐一款。
我跟他们解释,要佩戴者本人到店做详细的听力检测才能确定哪款助听器适用,就像配眼镜一样。夫妇二人全程都很认真听,听不懂的地方就发问。过了两天,他们把老师带到了我们店。
01
在验配助听器的过程中,得知老师已经快80岁,30年前是这对夫妇的高中班主任。老师当年发现这对夫妇早恋,但是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第一时间通知他们家长,也没有“棒打鸳鸯”,反而苦口婆心劝诫两人先专注学业,等高考结束后再正式开展恋情。
老师的将心比心让两人非常感动,也非常心安,他们最终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双双考上了同一所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完婚了。
夫妇俩一直将老师视为恩人,每年寒暑假都会带上礼物到老师家串门。老师独居后,夫妻俩探望老师的次数就更加频繁。
老师的丈夫走得比较早,两个儿子早年也到国外定居,老师因为舍不得教学事业以及父母亲人,没有随他们移居国外,直到快70岁才退休。夫妇俩就把她当母亲般对待,隔三差五就上门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他们发现老师的听力越来越差,有时候敲了很久的门都没人应门,还以为老师出了什么事,于是准备送一对助听器给她。
02
望着他们三位,我感受到了很浓厚的师生情。而这种浓浓的人情味,现在好像都只能在老一辈的身上看到了。
记得小时候,经常有人来家里做客。爸爸和妈妈各自有五兄弟姐妹和六兄弟姐妹,所以每到周末都会有亲戚来家里,遇到大节日就更不用说了。
小时候住的地方很小,一来客人就把客厅塞得满满当当。大人在那喝茶聊天,闲话家常,时而哄堂大笑;我们小孩就自己找节目:玩游戏机,打扑克牌,折纸。整间屋子都十分热闹。
那个时候,即使家家户户都不怎么富裕,但大家每次到访都会带上礼物,或是一篮土鸡蛋,或是一袋水果,或是两包糖果,或是自家腌制的咸菜,端午送粽子,中秋送月饼,总之不会空手而来。
串门送礼,可以说是我们的社交习俗,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传递,更是情感与祝福的传递,物轻情意重。
妈妈也会带上我到外婆家串门,每次去都会买上两只白鸽。在广东人眼中,“一鸽胜九鸡”,认为鸽子比鸡更有营养,更能补身子。
以前,不仅仅是亲戚间会串门,就连同事、朋友也会拖家带口相互探访。那时,车马慢,书信远,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是那么近。
03
以前,邻里间的关系也很亲密。
爸妈没空送我上学,会让楼上楼下的叔叔阿姨帮忙送我。同样地,邻居没空的话,爸妈接我放学的时候,也会顺便把他们家的小孩接走。
家里没有电视机的,晚上就会聚在有电视机的家庭一起看电视。家里缺什么工具,会互相问邻居借。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也会互相分享给邻居们。
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远亲不如近邻”。
小时候,除了春节,中秋是我最期待的节日。中秋前夕,妈妈会带我到舅舅家门前的小河边摸田螺,我和表弟妹们都是积极分子,因为可以趁机玩水。
中秋节当晚,我们整栋楼很多住户会把桌椅搬到楼顶,拼在一起,桌上摆着月饼、哈密瓜、柚子、葡萄、杨桃……还有养了几天、吐完沙再拿来炒的田螺。小时候,除了春节,就只有中秋才有那么多好吃的。
大人们围坐在一起赏月、聊天、沏茶,我们一群小孩就围在一起边玩灯笼,边不停地挤到桌旁拿东西吃。
小时候的灯笼都千篇一律,或是用柚子皮做灯笼,或是买风琴纸灯笼,更高级的,会买电动音乐灯笼,那音乐还经常会跑调。尽管每年都玩相同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收获极大的快乐。
04
渐渐地,固定电话开始普及到家家户户,亲戚之间交流开始依赖电话,上门的次数慢慢变少了。
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家里该添置的工具、电器都有了,邻里间的沟通就变少了。
以前亲戚串门一般都是骑单车或坐公交车,条件好一点的就开摩托车,经常要耗费很长时间,但大家都依然保持密切的来往。后来家家户户都有汽车,出门比以前方便省时多了,大家却很少走亲访友了。
尤其到了手机普及的年代,有什么事情要沟通随时随地都能打电话,并不需要面对面交谈;以前当面说的生日祝福、节日问候,都只在手机屏幕上出现了。
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人们还会编辑一段有意思的文字发给对方;智能手机普及之后,祝福与问候很多时已经变成了一个表情包,连春节红包也是通过手机发出去,自然失去了原有的情感。
即便是送节日礼物,可能都是直接网上下单,通过物流送达亲友家中,缺少了当面送礼的温度。
即使住同一屋檐下的一家人,交流的时间也没以前多了。
以前娱乐节目单一,一家人吃完晚饭就围在电视机前,看新闻也好,看电视剧也好,边看边聊。现在娱乐节目丰富了,男女老少各自扛着一部手机,躲在房间里各看各的,要不就和朋友约出去玩,一家人还哪有机会好好聊天。
物质的富足以及科技的发达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却无形中冲淡了人情味。
05
成长在物质丰富年代的孩子,现在真的已经极少走亲戚了,走亲访友、节日送礼的习俗,往往只能在老一辈身上才能看到,比如文章开头提及的那对把助听器当节日礼物送给老师的夫妇,这是难能可贵的。
我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接触老年朋友,他们很乐意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者诉说日常见闻,还会关心我的工作,让我重回小时候那种虽然不是亲人,但能得到对方关心的年代。
所以,我很喜欢跟他们聊天。尤其是看到他们戴了助听器,能够像以前那样与他人正常交流,我就有很强烈的满足感,觉得自己的工作充满意义。在听力产品方面,反倒是科技越发达,越能为用户带来人情味。
老一辈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上了年纪,他们对生活依然充满热爱,对遇到的人热情相待,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对亲戚关系格外珍惜……在老一辈身上,我能感受到浓厚的人情味。
我们不妨放下手机,带着孩子回到那个串门送礼的传统中,多看望长辈,当孩子的好榜样,让他们感受面对面交流的真诚与温暖,学习如何尊敬长辈,体验老一辈人的人情味,并且把这份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情味始终最能抚慰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