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亡党亡国30年,罪在戈尔巴乔夫?2大内外问题道出衰亡本质

职场   2024-10-05 19:12   湖南  

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 1991 年 12 月 25 日,苏联人民正欢庆西方圣诞时,电视中一条消息让国家与世界陷入平静被打破的局面。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一职,克林姆林上空飘扬 74 年的锤子镰刀旗缓缓降下后再未升起,12 月 26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会议并宣布正式解体。

曾在国际舞台上威风赫赫的超级大国,刹那间分崩离析、烟消云散,着实令人震惊。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引领者,中国曾的老大哥,中国对苏联怀有深切的情感。

苏联率先承认新中国,凭借《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政治上给予中国支持,经济上施以援助,军事上予以保护,为中国和平建设奠定重要基础,助力中国首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在朝鲜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人民志愿军部分装备及空军支援,有力协同了作战行动。我国研制原子弹、导弹计划时,苏联曾派专家来华提供技术支持。虽之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敌视并武力威胁,但不可否认其在新中国初曾帮中国渡过诸多难关。

哲学思辨有助于我们深入洞察问题。若将苏联解体视为一种矛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去剖析,可知苏联解体非一蹴而就,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长期发展中多种因素“协同”的结果,其中必有主次原因之分。

苏联解体的主因无疑在苏联自身。在其他因素长期催化下,苏联遭遇此劫。不可否认,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的政策及改革失误有直接关联,但不能将全部罪责归咎于他一人,应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改革若遭遇失败,往往会成为引发动乱的根本缘由。改革的进程一旦受挫,可能会在社会层面引发一系列不稳定因素,进而导致动乱的出现。

社会的变迁与经济、制度紧密相连,探究根本需关注此方面。斯大林时代形成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是当时历史条件所致。1922 年苏联刚成立时是落后农业国,历经内战,弊病多,经济倒退,西方资本主义敌视共产主义。


面临内忧外患之局,苏联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策略,政治上高度集权,此举措确保了苏联经济的迅猛发展与重工业体系的快速壮大。历经前三个“五年计划”及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苏联从落后农业国蜕变为先进工业化国家,为击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根基。

战后,一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苏联模式,这为东欧剧变埋下了隐患。高度集权的体制只适特定历史环境和苏联国情,未必适合其他国家。初期利于提升国力和积累资料,但长期坚持会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战后,现有的经济体制已不适宜苏联。战后和平环境与良好外交关系,让人民渴望发展经济提升生活。这预示着改革时机已到,可斯大林却强化现有体制,认为苏德战争胜利源于体制优越性,未察觉世界变化,继续推行战前政策,浪费改革机遇。


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的继任者上台,以改革姿态行动。他虽知体制弊端并采取系列举措,如破除迷信等,重视农轻业,有积极影响,但整体未摆脱斯大林模式,仅小修小补,未改体制弊病,后来甚至变成“下一个斯大林”。

在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推动下,苏联迎来全盛。他调整赫鲁晓夫政策,稳定农业,加强企业改革,提升综合国力。但后期改革态度消极,与国内反对及自身守旧有关,工业改革停滞,特权阶级扩大,党政不分,崇拜盛行,改革倒退,未突破原有体制。


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短暂执政后,政权交至戈尔巴乔夫手中。他上台时形势严峻,经济衰退,体制集中,难抗国际竞争,环境复杂,改革阻力巨大。1988 年苏共十九大开启政治体制改革,却致政治混乱,改革陷入绝境,历任领导人皆难破旧制,遗留问题增多,国家终解体。


美苏之间的争霸行动,使得苏联在国力方面承受了极为巨大的消耗。这场争霸如同一场漫长的消耗战,让苏联的国力逐渐被削弱。

1946 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开启了“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抗的开端。美苏这两个世界超级大国为争霸权,在军事领域分别成立“北约”与“华约”组织对峙,局部热战频发,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皆离不开两阵营对立的大环境。

在尖端科技领域,双方展开激烈竞争。美国研制出核武器后,苏联迅速跟上,军备竞赛升级。此后,双方在多领域耗费大量资源,美国凭借经济实力尚可支撑,而苏联因经济不敌美国,集中力量于重工业与科研,忽视产业平衡,改革受阻。


不仅如此,苏联为达成其霸权野心,在“大国沙文主义”作用下持续对外扩张。大量军费及军火制造耗费大量社会财富,使苏联经济状况愈发糟糕,最终自食苦果。

西方所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这是其妄图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与社会形态的一种手段。它以隐蔽的方式渗透,企图颠覆他国政权与稳定。

和平演变这一抽象概念,指的是不同主义国家间的“超遏制战略”。苏联自身虽有针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和平演变想法与计划,然因国际格局及自身问题,其实际实施效果不如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渗透。

在此,我们仅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和平演变之于苏联解体的影响展开探讨。其战略手段丰富多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科技与文化影响力,给包括苏联在内的东欧国家“画饼”。


借助经济援助、开展贸易以及进行新闻与学术交流等方式,逐步提升资本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影响力,以此诱压东欧各国,让其无需动武便向资本主义世界靠近,以实现颠覆政权的目标。

毛主席早已敏锐地捕捉到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迹象,故而提出“警惕资本主义‘糖衣炮弹’”。苏联在这“温水煮青蛙”般的演变中,渐渐偏离正轨,对自身产生了否定与质疑,最终催化了其解体。

苏联的全产业链发展面临着人口问题的制约,人口状况难以满足其全产业链推进的需求,这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里所言的人口问题,并非指苏联人口基数绝对值小,而是针对其全产业链体系与人口分布而言。苏联国家发展中,国防重工业乃优先方向,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和农业成了附庸。其国防重工业规模大,人口基数仅能支撑冷战时的发展,从事轻工业与农业的人口比例少,发展失调。苏联地广人稀,人口和产业集中在欧洲,远东地区人口少、市场小,产业发展缺动力,丰富资源未充分利用,限制了国力增长。


美国与苏联人口差距不大,但其国际视野远超苏联。美国产业链全球布局,借助外部人口与资源维系产业体系。中国改革开放后,美国看好其劳动力与消费市场,转移低端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获利。

苏联在这方面显然逊色于美国,因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系,国家指令对经济管控过严,难以像美国那般灵活布局,企业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各产业皆受政府管控,产业发展只能凭自身条件盲目行事。


在对外关系方面,热衷于充当社会主义阵营的“霸主”,不愿与其他国家平等交流合作,未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受“大国沙文主义”左右,借经济和军事手段扩张,遭多国不满,终自食其果而崩溃。

中国未曾照抄苏联模式。完成首个五年计划后,国家工业有了根基,走上了轻、重、农均衡发展之路。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虽遇挫折失误,但能通过改革调整及时纠偏,避免误入歧途。

中国与美苏不同,从不穷兵黩武,始终珍视和平,“不结盟、不称霸”是一贯承诺。当今和平与发展乃时代主题,发展至关重要。苏联解体 30 年,中国应以史为鉴,深化改革,走特色道路,坚持党的领导,避免重蹈苏联悲剧,实现伟大复兴梦。

眾説烽耘
weixin:zhangguolvshi1688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