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问底:国民党三年丢掉“江山”,他们执行的是什么样的战略?

职场   2024-10-22 04:12   湖南  

所谓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基点是“全局”。

制定战略,执行战略,不能违背这么三个基本属性:

战略是一种全局的、长远的规划,是远大的目标。战略的实施宜从长计议,逐步达成目标;

战略往往不求“一时之输赢”,有时候要牺牲局部利益,去获得全局的胜利;

“战术”不是“战略”,战术一旦脱离了战略目标,即使取得胜利,也可能给“战略”的实施添乱、坏事。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堪回首的三年,恰恰违背了战略的基本属性,犯了一系列大忌。

本文尝试撇开政治、经济、外交与社会等因素,单纯针对国民党的军事战略,分析一下其失败的原因。

老照片 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方面的整体战略一变再变,飘忽不定,让人看不明白。

国民党方面先是“气吞山河”,铺天盖地用兵,大有一口就要“吞”掉对手之势;

速战速决不成,国民党改成了“死磕”几个点的战略;

“死磕”不成,国民党军队又集体转入“防御”状态;

再不成,又死守几个孤零零的大城市,直至“消亡殆尽”。

这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吗?

如果这就是国民党的战略,那不是“想一出是一出”吗?

那么,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队到底有没有战略,是什么样的战略?战略执行的效果又怎么样呢?

其实,国民党在发动全面内战之前就制定了一个“宏大”的战略,这就是:

全面进攻(1946年6月26日~1947年2月)

抗战胜利之初,国民党在国际地位、兵力、武器装备等方面已经达到其执政时期的最高峰。

也正因为如此,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才有胆量“下手”,在美帝支持下,他悍然撕毁停战协定,以重点围攻我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国民党制定的战略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全面进攻、速战速决。

可以想象,老蒋对战争的胜利充满了自信,这一点,从他准备投入的兵力数就可以得到印证,对付中共军队,老蒋投入了80%的正规军。

他的进攻目标也分布极广:有中原解放区,华东解放区,晋冀鲁豫解放区,晋察冀解放区,东北解放区,晋绥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广东各游击区和海南岛解放区。

这么大规模的内战可谓“空前绝后”,史无前例,那个时候的蒋介石绝对是“雄心勃勃、志在必得”。

可是,中原解放军奇迹般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国民党“全面进攻”战略的第一战就输了,是谓“开局不利”。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不跟老蒋争夺一城一地,大踏步地前进,大踏步地后退。

解放军部队时而分散,时而又聚集数倍于敌的兵力,出其不意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老照片 解放战争

在整体被动的局面下,解放军很快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通过前8个月的机动防御作战,国民党军由“四面出击”变成了“四处挨打”,大伤元气。

所以,国民党“全面进攻”的战略难以为继,不得不悄悄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


重点进攻(1947年2月~1947年6月)

“四面出击”不成,国民党把战略改为“重点进攻”,这个重点就是中共控制的山东和陕北地区。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我陕甘宁解放区。

由于敌众我寡,中共中央主动撤离了延安,让胡宗南“捡”了个大便宜,立了个“大功”。

胡宗南占领了延安,还意外地得到了主席特意留给他的“墨宝”。

在主席住过的窑洞里,胡宗南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

胡宗南看后哈哈大笑。

胡宗南的机要秘书、中共地下党员熊向晖后来说:“这是胡宗南的习惯,合乎他心意的,他哈哈大笑;道出他心病的,他也哈哈大笑。”

…… 

其实,主席并没有离开陕北,而是一直在那里指挥解放战争。

彭德怀、贺龙则与胡宗南打起了“运动战加游击战”,他们的“蘑菇战术”让胡宗南疲惫不堪,接二连三损兵折将。

在5个月的时间里,彭、贺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接连打赢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3万多人,从而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老照片 解放战争

在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战场,陈毅、粟裕指挥华东解放军发动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整编七十四师,给国民党以沉重打击。

蒋介石被震惊了……


全面防御(1947年6月~1948年2月)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仅仅半年时间,人民解放军在内线和外线频频发起进攻,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的统治区域。

此时,我人民解放军已经具备了全面反击的能力和条件,国民党军队不得不调整战略,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

全面内战开战以来,国民党这是第二次调整战略。

战略调整本来无可厚非,战争形势千变万化,适时进行战略调整是必要的,但是,国民党也调整得太频繁了,而且,越调整,越被动,越调越糟糕。

对此,主席豪言:“这是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重点防御(1948年3月~1949年)

到了1948年春天,国共实力完全逆转。

这时,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仍保持在365万人左右,其中有198万正规军。

但是,这些兵力被解放军分别箝制在了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等五个战场上。

按照国民党军“偏爱”占领大城市的惯例,沈阳、平津、西安,武汉和徐州就成为了他们的五个“重点防御”点。

国民党军兵力不少,但是大部分的兵力承担了战略要地和主要交通线的守备任务,机动兵力捉襟见肘,战略主动权已完全丧失。

老照片 解放战争

更要命的是,国军官兵的士气一落千丈,“嫡系”与“杂牌军”,“中央系”与“桂系”等地方势力的矛盾进一步恶化,内部矛盾急剧上升,蒋介石内外交困、疲惫不堪。

在1948年8月的一次讲话里,老蒋自己也承认:“这几个月以来,无论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情形的表现,的确是严重而危险的。”

国民党统治摇摇欲坠之际,老蒋把摆脱危局的希望寄托在了美国人身上。

在军事上,老蒋第三次调整了战略-改“全面防御”为“重点防御”。

而“集中兵力,坚守战略要点”,这就是国民党实现这个战略的关键。

于是,国民党决定“责成有关‘剿匪’总部、绥署构成强固工事,派驻重兵把守,使之成为战场上之坚固支撑点”。

蒋介石自认为,只消如此,解放军就“啃不烂”这些战略要点和大城市,也“吃不掉”国军的机动兵团,似乎如此即能转败为胜,转危为安。

殊不知,解放战争的形势不仅发生了“量变”,同时也发生了“质变”,解放军的攻坚、野战能力突飞猛进。

老照片 解放战争

1948年3月,解放军攻打临汾时,因为缺乏攻坚装备,也没有攻城经验,所以,70多天才拿下临汾城。

然而,到了下半年,情况却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当年9月,解放军仅用了3天时间就攻克了济南,活捉了王耀武,标志着国民党“重点防御”体系开始走向崩溃。

再比如说,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居然拥有了500多门重炮,仅用30多个小时就拿下了锦州城。

最让蒋介石心灰意冷的要数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154万人,光是俘虏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这一项,数字就达到了惊人的300多人。

至此,国民党部署在北方地区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或瓦解。

在此之后,人民解放军的控制区域稳步扩大,整体战斗力愈来愈强,1949年中旬,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本文开头,笔者试图“尝试撇开政治、经济、外交与社会等因素”,单纯分析国民党的军事战略。

然而,分析到最后,笔者不得不承认,军事战略与“政治、经济、外交与社会等因素”根本就撕扯不开,单纯的军事战略与“空中楼阁”无异。

军事战略、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是人心。


油画 占领总统府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失民心者失天下。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国民党就“丢”了“江山”,国民党绝对不只在军事战略上有重大失误,而是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集中大崩溃。

这种崩溃犹如“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眾説烽耘
weixin:zhangguolvshi1688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