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震多发,仅在1月20日一天之内就发生五次地震,紧接着在1月21日,台湾台南市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随后,台湾台南市南化区、楠西区陆续发生多起4级以上地震。在地震相关的报道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震级”和“震源深度”等专业术语,这些术语究竟代表了什么意义?它们又是如何指导我们科学避震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什么是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1)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也称震源区。它是一个区域,但与地球本身的尺度相比,常把它看成一个点。
(2)震中:地面上垂直对着震源的点,是接受震动最早的部位。
(3)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
(4)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
(5)等震线:同一地震在地面引起相等破坏程度的各点的连线。
地震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按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这是最常见的地震类型,由地壳板块的相互作用引起,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
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发生在火山喷发前后。
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石层的塌陷引起。
诱发地震: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人工活动之后,如水库蓄水、地下核试验等。
2.按震源深度分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
3.按震级分类:
弱震:震级小于3.0级。
有感地震:震级在3.0级到4.5级之间,通常能感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在4.5级到6.0级之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破坏。
强震:震级大于6.0级,可能造成严重的破坏和灾难性影响。
4.按震中距离分类: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
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之间。
远震:震中距超过1000公里。
5.按破坏程度分类:
一般性破坏地震:造成轻微到中等破坏。
中等破坏地震:造成中等破坏。
严重破坏地震:造成严重破坏,可能影响大范围地区。
特大破坏地震:造成极大的破坏,通常涉及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研究表明,在地震发生时,家中存在三大安全隐患:坠落物品可能造成的伤害、倾倒家具引发的风险,以及破碎物品带来的危险。30%-50%的受伤者是由于这些原因所导致。
1. 将轻巧物品置于上方,重物则应放置于底部,以避免头重脚轻的情况;
2. 对于存放易碎物品的橱柜,建议加装门和插销,以防止物品在震动时飞出;
3. 尽量避免使用带轮的家具,以防止在地震时发生滑移;
4. 应将悬挂物品取下或确保其牢固,防止在地震中掉落;
5. 高大家具需要进行固定,并确保顶部不放置过重的物品;
6.组合式家具应相互连接,并固定于墙面或地面。
请注意,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震预警是一种警报,意味着地震已经发生。
图源:小编手机截图
详细来说,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主要的地震波:一种是速度较快但震动较弱的纵波,另一种是速度较慢但震动较大的横波。地震预警利用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以及电磁波远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发生后,通过震中附近的地震仪捕捉到纵波,迅速计算出地震参数和影响范围,然后在破坏性更大的横波到达前,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发出地震警报。这种预警通常只有几秒至几十秒的时间,目的是为特殊行业和公众争取宝贵的紧急处置和避难逃生时间。
目前公认的避震原则是“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当地震发生时,如果身处符合抗震设计标准的建筑内,整体倒塌的风险较低。即便在强烈地震中,彻底崩塌的建筑也属罕见,大部分建筑只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虽损但不至于倒塌。在这种情况下,坠落的建筑构件和装饰物才是对人身安全的主要威胁。地震发生时,若无防护措施而盲目奔跑,容易被坠落的天花板、吊灯(扇)等物品击中受伤。实际上,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剧烈的震动会使人难以站立,快速移动更是难上加难。因此震时先躲,待震动停止后再迅速撤离,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通过“伏地”降低身体重心,可以有效避免在地震晃动中跌倒受伤;“遮挡”动作则有助于减少物品坠落时直接撞击头部的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们免受剧烈晃动抛出的其他物体的伤害;而“手抓牢”则确保人们在晃动中与稳固物体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防止摔倒或身体被移动。
首先,这种策略假定家具或墙体将从遮挡的一面倒向受害者。然而,在真实的地震中,剧烈的摇晃来自四面八方,家具和墙体的倾倒方向及落点难以预测,因此这种策略并不总是能提供有效的掩护。在紧急避难时,人们可能无法确保自己躲藏在安全的方向,甚至可能因选择位置而耽误宝贵时间,导致受伤。而所谓“生命三角区”对于坠落物品的防护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关于建筑物的倒塌方式,尽管这种理论的倡导者道格·库普声称通过相关实验验证了他的理论,但专业人士认为这些实验缺乏严谨性。由于实验采用了类似爆破拆除的方法,导致建筑物像摊煎饼一样从顶部到底部连续倒塌。但在实际地震中,建筑物会受到前后左右的摇晃,对于大多数地区而言,建筑物不太可能像“摊煎饼”那样彻底坍塌。
王桂香,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合肥市应急管理专家、合肥市应急协会专家、安全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 、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美国心脏协会 AHA 急救导师。
初审:曾佳佳 二审:马蓉 终审:王鹃
来源:
合肥科普原创内容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