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3日,“鲁东南文明之光”日照史前考古90周年暨东夷文化研究成果交流系列活动在日照举行。此次活动旨在探究日照东夷文化之“源”,探讨日照以文兴城之“路”,让“鲁东南文明之光”更加璀璨夺目,为海岱考古、中华文明探源作出更大贡献。
那么,日照作为东夷文化的发源地,于中华文明的辽阔版图有何重要意义?我们为什么要继续发掘和传承东夷文化?
东夷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5000年辉煌历史中一颗璀璨明珠,其孕育、发展及融合的过程,是中华民族由多元趋于一体壮丽史诗中的关键一笔。
日照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早在距今5.4-5.9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东夷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播撒文明的种子。
进入新石器时代,东夷人在这里创造了史前文明,从北辛文化的东两河遗址到大汶口文化的陵阳河遗址,从龙山文化的两城、尧王城、丹土等遗址到商周时期的莒文化,都能找到文字、冶金术和城市“文明三要素”。
陵阳河遗址出土的“日月山”等原始陶文,早于甲骨文1500多年。
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壁厚不到1毫米,杯口最薄处仅0.2毫米,被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在全省500多万件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山东文物唯一标识的实物原型。
尧王城、两城镇、东海峪、丹土、陵阳河等遗址,入选山东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莒文化作为东夷文化的代表之一,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鲁莒会盟”“毋忘在莒”的典故流传至今。
从文字记载到城市发展,从冶炼金属到制造工具,东夷文化在当时诸多方面都走在了前列,它的发明与创造为中华文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古代的日照是沿海地区南北交流的要塞,我们既可以看到本地区文化的演进,又可以窥见与长江下游、黄河中游、辽东半岛等地区史前至夏商时期文化的交流,既可看到对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因素的吸收,同时又可以看到对中原地区文化的深远影响。”东夷文化研究成果交流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王巍说,日照将东夷文化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探源研究,并试图书写古代文明的崭新表达,意义非凡。
1934年,位于日照的两城镇、尧王城等遗址被发现并研究,实证了东夷人在这里创造了发达的史前文明。九十年的考古历程与成果,让东夷文化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透过这些吉光片羽,可以发现东夷人在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成就,并窥见东夷文化的璀璨和辉煌。
东夷文化于日照,是根源,是古老的智慧沉淀,更是对自然的洞察和理解。在东夷文化的熏陶下,日照人民形成了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观念和生活方式。
“把日照视为中国考古圣地的一个区域,因为在这发现的史前时期的遗址数量比较多,而且分布比较密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党委书记、考古系原主任、博物馆原馆长、博士生导师于海广说:“根据我们现在的调查,这几个主要的遗址周围都环绕着一批同时代的遗址,这对了解当时社会的面貌、人们之间的结构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直观的说明作用。”
此外,东夷文化塑造了日照人民坚韧不拔、勤劳智慧的性格特点,也孕育了日照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
传承至今,日照拥有多彩鲜活的非遗项目。莒县过门笺、日照农民画、踩高跷推虾皮、日照绿茶炒制、皮影戏、五莲茂腔、渔民号子,海沙子面、京冬菜,古今交融的非遗技艺、非遗戏曲、非遗民歌、非遗美食,让“有一种生活叫日照”充满文化味、烟火气。
当前,日照市正深挖东夷文化等多元文化内涵,强化保护研究、活态传承和文旅体融合,深入推进以文润城、以文兴城。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岚山区启动了尧王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并于2023年12月列入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设置考古遗址公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广大的居民,在现场能够切身的体验到、了解到祖先所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明,从精神上得到一种激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栾丰实说。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东夷文化的精神力量依然熠熠生辉,滋养和激励着日照人民不断前行。未来,我们将更珍视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充分发挥优势,推动东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助力日照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