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终遗命:不得处死曾静。乾隆却将他凌迟处死!

文摘   2024-09-14 11:19   上海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我们 


导读:杀掉曾静,超级独裁者乾隆严令收缴各地的《大义觉迷录》,集中销毁。从此以后,《大义觉迷录》成为了收藏家手中的宝贝。

请大家关注一下我的备用号:感谢!



雍正,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一方面他刻薄寡恩、阴鸷残忍、权力欲极强;而在另一方面,他励精图治,敢于向利益集团开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改革家。


一生之中,雍正树敌无数,上至皇亲国戚,中至满汉官僚,下至民间知识分子,均对他不以为然,颇为不满。


雍正六年(1728年),偌大的雍正王朝出现了一件奇事,那便是曾静案。


1


雍正落泪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雍正与乾隆两位皇帝的统治时期,被称为“康乾盛世”的延续,是清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之一。然而,在这个盛世的背后,也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其中,曾静一案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不仅反映了雍正与乾隆两位皇帝在处理政治问题上的差异,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


雍正帝在位时期,曾静因为受到吕留良反清思想的影响,企图游说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复明,但最终失败被捕。雍正帝的处理方式颇为出人意料,他没有选择处死曾静,而是通过编纂《大义觉迷录》来反驳曾静的指控,并以此书教育民众,试图以理服人,显示出雍正帝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的宽容与自信。雍正帝甚至在遗命中特别交代,其子孙不得追究曾静的罪行,这在当时可以被视为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


然而,乾隆帝即位后不久,便以“悖乱凶顽,大逆不道”的罪名,将曾静凌迟处死。乾隆帝的这一做法,与雍正帝的遗命背道而驰,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一方面,乾隆帝可能认为曾静的存在,无论其是否真心悔过,都是对清朝统治合法性的潜在威胁;另一方面,乾隆帝可能希望通过严厉的手段来震慑其他可能的反对者,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大义觉迷录》的编纂与传播,本意是为了反驳曾静的指控,澄清事实,消除谣言。雍正帝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开明与大度,以及对天下士人的关怀。然而,乾隆帝即位后,却下令收缴并销毁《大义觉迷录》,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乾隆帝对于父亲政治手段的不认同,也可能意味着乾隆帝对于书中内容的某些敏感性。


从历史的角度看,雍正与乾隆两位皇帝在处理曾静一案上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位君主在政治理念和统治策略上的差异。雍正帝更倾向于以文化和教育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乾隆帝则更倾向于使用权威和强制的手段。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也影响了清朝后世的政治走向。


最终,曾静的悲剧性结局,以及《大义觉迷录》的销毁,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的一段插曲。它们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皇权的绝对性,也反映了社会矛盾和思想冲突的复杂性。这段历史,至今仍为人们所研究和讨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篇章。


很快,雍正便收到了岳钟琪飞马寄送而来的逆书。当他看到“夏靓”骂自己“弑兄、屠弟、谋父、逼母”等罪状时,竟然被气哭了。雍正常说自己“就是这样的汉子”,如今却被骂哭。



除了母亲去世,雍正的子女似乎也受到了报应,他的后妃生有九子四女,其中四女六子殇逝。


2


《大义觉迷录》



雍正生来就喜欢辩论,他既对曾静的攻击表示震惊,同时又感到庆幸。将问题暴露出来反而更好,他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洗刷朝野上下对他的议论。因此对于他来说,活得曾静比死得曾静更好用。于是,史无前例的“皇帝与谋反者”的辩论赛开始了。



雍正见曾静如此忏悔,于是法外开恩,赦免了曾静和他弟子张倬(实际名字是张熙)的死刑。


与此同时,雍正还将自己的辩驳写成了一本旷世奇书——《大义觉迷录》。这种书,系统性地批驳了曾静对自己的指控。


从曾静所持的华夷之辩上来说,自己虽然是满人,也不讳言自己“夷”的身份。然而雍正也认为“本朝之满洲,犹中国之籍贯。”周文王也出身西戎,试问他们难道就没有“圣德”吗?正所谓入夷狄则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中国一向是个文化民族,只要接受忠孝节义之道,蛮夷也能成为华夏。更何况清朝入主中原后,海内一统、臣民百年不识兵革之灾,比当年明朝过得好多了。



在论述清朝的合法性后,雍正又论述了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好儿子、好哥哥。


雍正留下曾静一命,真的能说明他非常仁慈吗?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雍正没杀曾静,却将屠刀伸向了吕留良一家。当时吕留良早就去世了,当时雍正却杀了他的儿子,儿孙全被流放到宁古塔给披甲人当奴隶。至于他的尸体,则被挫骨扬灰,著作全被焚烧一空。案中牵扯的刻书人、藏书人一律处斩。


相比于身体犯罪,雍正更加关注汉人心灵的反抗。在雍正的推波助澜之下,自康熙以来的文字狱变得更加猛烈。到了乾隆时期,更是到达了顶峰。


3


曾静之死



1735年10月8日,雍正因服食丹药过量,不幸病死。在死前,雍正一直强调必须要留曾静一命。谁知其子乾隆继位后,事情却出现了峰回路转的变化。


乾隆继位后不久,便下令将在全国四处现身说法的曾静和张倬抓捕归案。12月10日,乾隆发出命令。到了12月29日,曾静和张倬就被逮捕归案,踏上了押解北京的漫漫之路。


1736年1月31日,乾隆下达了残酷的圣旨:


“曾静、张熙悖乱凶顽,大逆不道,我的皇父宅心仁厚,饶了他们的性命。然而我不会姑息他们的罪恶,因此应立即凌迟处死,以遂民望”。


曾静、张熙被处死后,他们的嫡系亲属纷纷被杀,十六岁以下的男性以及一些女眷,都被发配到宁古塔予披甲人为奴,所有财产都查抄充公。


乾隆继位之后,便更改雍正的遗嘱。在当时,可谓是有违孝道的。然而乾隆为何要这么做呢?在乾隆这个超级独裁者看来,根本不需要和臣民辩驳什么。皇帝说的话,臣民们听着就行了。如果不听,那就只有杀了。


《大义觉迷录》好像是在给雍正申辩,事实所造成的效果反而是欲盖弥彰。大多数臣民,实际跟不了解宫闱秘事。而雍正却将清朝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宫闱秘事公之于众,反而引起臣民们的猜想和编排。


因此,雍正非但没能洗刷自己的恶名,反而让自己名声变得更臭,加之他本身就得罪了有文化的利益集团,故而成为名声最差的清朝皇帝之一。对雍正不利的野史更是层不出穷,甚至有人说,雍正是被吕留良的女儿吕四娘所杀。一直到《雍正王朝》的播出,我们才真正认识到雍正作为改革家的正面形象。


在杀掉曾静后,乾隆又严令收缴各地的《大义觉迷录》,集中销毁。从此以后,《大义觉迷录》从一本颁行全国的书,成为了收藏家手中的宝贝。


特别声明:本文转自“水煮历史”公众号,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推送本文旨在传递信息、学习交流。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读报时间
经济寒冬,读报时间努力传播正能量和人生哲学,我们严选深度好文,我们秉承简单的理念,因为我们相信金融投资并不复杂,也深信查理芒格的投资理念:一个人一辈子抓住几次大机会就能实现财务自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