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引路·少年志】讲述国之脊梁的科学人生——茅以升

文摘   2024-11-18 08:32   内蒙古  


星光引路

少年志

讲述国之脊梁的科学人生







院士名片


茅以升

生卒年:1896-1989
籍贯:江苏镇江
身份:桥梁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院士语录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掌握了所读东西的记忆特征后,就惟有勤奋二字了。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院士故事



19333,正在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教书的茅以升接到了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的邀请,请他去杭州,在钱塘江上建一座跨江大桥。

茅以升顿时兴奋不已。自己多年潜心研究桥梁专业技术,现在终于能学以致用,实现自己的抱负了,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当时的杭州民间有一句俗语: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那是因为钱塘江向来以潮高、多变、惊险著称。钱江潮涌来时,更是势不可当。再加上江底的岩层上覆盖着40多米厚的流沙,桥基建在流沙上是极不稳定的。可若要将桥基打入岩石底下,那这40多米厚的流沙又成了极大的障碍。

不过,茅以升早已调查清楚影响钱塘江上造桥的各种客观条件,他不慌不忙地摊开一幅设计图,讲解起来。他打算设计一座双层大桥,下层为铁路,上层是公路和人行道。

1935年4月6日,大桥正式动工。仿佛是印证了杭州人那句“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俗语,他们在造桥的第一步--桥墩打桩上就卡壳了。茅以升为打桩愁得茶饭不思,这时.他看到邻居小孩提着一把水壶往院子的花坛里冲水,一枝枝花被水冲得弯下了腰,花坛的泥土也被冲出了一个个小洞坑。茅以升看着看着,突然,他把碗一推,摊开图纸,急急地画了起来…

茅以升的“射水法”打木桩创举,就这样在小男孩浇花的启发下诞生了。用这种“射水法”,一天可以打20根甚至30根木桩,成功解决了打桩问题。之后,他们还遇到了沉箱、架梁等一个个难关,然而这些都没有难倒茅以升。眼看大桥竣工在即,不料战争爆发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上海淞沪会战爆发,战火迅速向杭州蔓延。第二天,钱塘江大桥的上空就响起了敌机的轰鸣声。此时,14座桥墩都已完工,只剩下靠近江北的6号桥墩。茅以升就在6号桥墩的位置现场指挥。大家没有被轰炸机吓倒,反而是争分夺秒地抢起了进度。一个多月后,9月26日凌晨4点,第一列火车趁着夜色的掩护,轰隆隆开过了大桥钱塘江大桥完工了!

可还没高兴多久,南京工兵学校的丁教官神色凝重地找到了茅以升。

“战火马上要蔓延到杭州了,如果杭州不保,那么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所以……”丁教官说不下去了。

“所以,要把桥炸了。”茅以升替丁教官说了下去。“炸桥”这两个字,就像是鲠在他喉咙口的一根鱼刺,刺得他疼痛不已。

“轰”一声巨响,火光冲天。竣工仅89天的钱塘江大桥化作了漫天的浓烟。
茅以升望着自己亲手建起又亲手炸毁的大桥以及那滚滚烟尘,悲痛不已,奋笔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八个大字。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受命修复大桥。1953年,钱塘江大桥全部修复,又重新横跨在了波涛汹涌的钱塘江上。


指导教师





包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语言部部长

梁丽琴


包头市优秀教师


全国校外教育名师


全国故事员


中国歌剧舞剧院朗诵考级高级教师


省级普通话测试员


供稿:语言部

一审:梁丽琴

二审:周雅君

三审:佟曼丽

编辑:韩   雪

星光引路  少年志
讲述国之脊梁的科学人生


包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利用该平台,使大家及时了解活动中心相关活动信息。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幸福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