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廖浩仰,男,瑶族,2000年2月出生于广西贺州市,中共党员,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技术专业2023级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2018年本科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就读于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2022年继续在本科院校攻读硕士学位,并于2023年通过硕博连读方式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高璞珍教授。
自入学以来,持续开展小型反应堆系统热工水力方向的研究,其中重点关注反应堆系统事故工况的安全问题,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多项科研项目。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期刊论文7篇,其中,1篇SCI论文发表于中科院一区、国际能源领域顶级期刊《Energy》(IF 9.0)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以第一作者获得数维杯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和全国研究生双碳创新创意大赛三等奖,其他作者获得双碳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获2024年度博士国家奖学金、首届学术年会优秀成果,担任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第三届研究生代表大会委员会委员。
强核报国,开拓前沿
我国对气冷小堆的基础问题研究还存在很大的技术空间,特别是在系统耦合作用机理、系统高精度仿真技术、系统综合实验研究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究。结构稳定、换热能力强的惰性气体,其流动、换热以及系统级的共性基础问题研究变得更加重要。博士期间,廖浩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参与团队承担的重点科研项目,针对“十四五规划”及“中国核能发展与展望”对能源及核能领域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和方向,致力于突破多场景的能源限制瓶颈、因地制宜优化我国能源空间布局进而实现均衡发展。
气冷小堆具备固有安全性高、燃料循环灵活、结构简单等特点,与核能发展要求高度契合,开展气冷小型反应堆系统的研究势在必行,需尽快实现技术落地。针对反应堆系统废热/余热排出困难、反应堆系统事故特性未明与控制手段匮乏和运动状态影响特性未知等难题,基于系统关键设备热工模型建立与控制策略设计,开发了气冷小型反应堆系统分析程序,通过程序模拟研究,初步解决了反应堆系统在停机后存在剩余废热排放困难的难题、探明系统多种典型事故工况有/无保护控制的设备耦合机理及安全裕度,突破多种典型事故类型精确识别技术,设计多种典型事故保护控制策略,形成适用于气冷小堆系统的安全保护系统,探明多种运动状态对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机制及规律,支撑反应堆系统规避多种运动状态下可能产生的事故风险。
相关成果已以一作身份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基于这些前沿工作的研究和对相关方向的突破,廖浩仰同学在校期间获得了2024年度博士国家奖学金和首届学术年会优秀成果等荣誉或奖励。
创新驱动,赋能实践
攻读博士期间,廖浩仰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多项科研项目,通过成果积累开发了自主可控的气冷小堆系统分析程序,突破了全系统安全分析技术、多事故场景控制策略分析技术、系统及设备耦合分析技术,形成了长寿高效紧凑兆瓦级系统运行特性分析能力。并依托学科条件建设稳定支持专项项目建立了气冷小堆系统综合实验平台,实现了我校在气冷小堆系统研究领域的实验能力从无到有的突破。所开发的系统分析程序与相关研究成果共登记软著2项、申请专利3项。
在成果应用方面,针对气冷小堆系统运行瞬态特性和事故安全特性分析困难、变工况控制策略制定复杂等问题,进行了事故工况下的反应堆系统热工安全裕度综合分析评价,掌握了气冷小堆系统设计技术与运行分析技术和系统瞬态安全特性及反应堆与各关键设备的耦合作用机理,为系统能量转换性能分析、控制策略制定及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相关研究成果与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廖浩仰作为队长建立起数学建模挑战赛和全国研究生双碳创新创意大赛的比赛团队,与团队成员积极交流与协助,最终分别荣获二等奖与三等奖。
模范辐射,融光于众
在科研和生活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廖浩仰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科技攻关,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实验室科研氛围,关心集体和团队的建设,注重交流与合作。在读期间,他积极参与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第三届研究生代表大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哈军工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最终担任本届研究生代表大会委员会委员。
个人寄语
衷心感谢在校长创新基金申报过程和平时学习生活过程中,学院领导的光怀、党组织的培养、学院各位老师的帮助与支持以及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与探讨,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持之以恒,笃行致远”——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无论前方有多少波折,都要坚守初心,勇敢前行。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向成功更近一步。愿学弟学妹们在未来的旅程中,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END
编辑丨崔文迪
责编丨鲁丹丹
审核丨苏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