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4479字,阅读约15分钟
投稿邮箱:hzrwjtx@163.com
小寒时节的落日
每年的1月5日左右为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三个节气,冬季第五个节气。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在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数九,又称冬九九,是古代民间一种计算寒天的方法。数九计算寒天这一方法在我国民间口口相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太湖边芦苇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行走在湖州乡间倒是的确到处可见喜鹊翻飞和鸣叫。冬天掉完叶子的树顶上,喜鹊窝显得格外有型。小寒大寒,冻成一团。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使得江南隆冬景象慢慢地显现出来了。萧杀萧瑟气息更加浓烈。一路上杨柳构树也只剩下干枯的枝丫了,苦楝树只剩下黄色的果子在西风中颤抖,而最顽强的芦苇叶子没掉但也都是一片枯白色,芦花都呈黑灰色了,毫无生命的迹象了,但黄灿灿的腊梅却正当时候。
小寒时节腊梅盛开
岁末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腊”的本义是干肉,因在小寒至大寒之间,干燥少雨、吹西风季候风,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小寒大寒,准备过年。腊月在岁末,处在新旧交替时段,在古时也是岁终大祭的月份,由于临近新岁,多在这个月腊制年肴。行走乡间,年味渐浓,越来越多的干鱼、腊肉晾晒出来了。
纸薄冰莹风枵汤
风枵(XIAO音“消”)汤,又名“风枵茶”,俗称“镬糍汤”。“镬糍茶”,是湖州三道茶里的第一道,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地方特色,“风枵”是江南人对这款茶品既古老又风雅的称呼。
“枵”,原指布类的丝缕稀疏而薄。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云:“又有蕉纱,乃闽中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值贱而质枵,不可为衣也。”湖州是有名的江南竹乡,竹子外厚内空,其内腔壁上的膜则轻而薄,故湖州人也习惯将这层卷曲的竹膜称为“风枵”。“镬”是吴越古语对锅子的称呼,“糍”是吴越古语对稻米,尤其是糯米饭制品的称呼。糯米饭在铁锅中摊成的镬糍,轻薄如纸,风都吹得动,且其色白如云,又因有一定卷度,故名“风枵”。
江南盛产的糯米滋养了一方江南人,甜蜜与柔软包裹出的温柔,是江南人最熟悉的家乡味。糯米因其香糯粘滑,常被用以制成深受大家喜爱的风味小吃。湖州自古盛产糯米,丰富的糯米资源必然衍生出丰富的糯米制品。风枵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经过纯手工摊制成薄片,从口感、形状、色泽、营养等方面来看,都可称得上是糯米制品中的极品。
刚出锅的风枵,外皮酥脆,咬一口能感受到糯米外壳在口中崩裂的脆爽感。而咬开之后,内部的糯米则保持软糯和韧性,与酥脆的外皮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回味无穷。当用开水冲泡后,风枵的口感发生奇妙变化,原本酥脆的外皮逐渐软化,与内部的糯米融为一体,形成绵密而滑嫩的口感。那清醇的米香和微微的甜意,在口腔中弥漫开来,仿佛能温暖整个身心。
摊风枵
摊风枵,湖州人也叫作“摊镬糍”,是过年的前奏,以前湖州农村每到腊月,家家户户都要摊上十几斤糯米。要摊出质量上乘的风枵,须选用当年晚稻新收的糯米,风枵主要用于来年正月待客,摊得过早不利于储藏保质。风枵的制作有很多讲究的。首先淘洗糯米,要淘得净,又要浸得透,然后用土灶头的大铁锅烧糯米。糯米饭须乘热摊风枵,因此,饭盆要放在温水锅里,上面用毛巾等盖住,保温保湿。摊风枵,对于镬子的选择也很重要,摊镬糍宜用饭镬子,油镬不利糯米饭黏附,也影响镬糍的色泽和味道。
摊风枵
其实,摊风枵的力道、手法,火候是很难掌控的,都颇有学问,且须倚仗实践中琢磨出来的经验和感觉,并非一般人能轻易学得。好的风枵落地必碎而水泡不烂,成整张卷曲状,散发出一股浓郁的糯香,这考验的是摊制人的手艺和经验,更考验摊手和烧火两人的默契与配合。风枵“摊得好”,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得要有力气、有巧劲、有经验的壮年汉子才能胜任。一把铲子铲一团饭,均匀地摊在无油无水的大铁镬子里。这个过程一定要有耐心,要顺着一个方向慢慢地摊,力道与速度都要恰到好处,这样成品才会厚薄一致,不会有吃起来硌牙的疙瘩(方言所谓“疙丁头”)。等烘到变干变脆(水分没有烘干的是软风枵,不久就会变僵),就轻轻地铲下来,再轻轻地放在一口干净的大箩筐里。上好的成品略带金褐色花纹,且大而完整。
腊月摊风枵
每逢摊风枵,小孩总是特别兴奋,喜欢抢灶口,美其名曰帮助烧火。但这时候总不让小孩碰火钳的,因为摊锅糍的功夫不仅在“摊”,火候也相当重要。糯米是富有黏性的谷物,火大了容易粘底,焦黄甚至发黑,火小了当然也不行,水分不能烘干,会变成“泛潮”的软风枵。因此烧火者必须根据风枵所摊的进度,把握好火候。烧火工往往是女性,心思细腻,善于合作。烧火人须听从摊手的指令,绝不能自行其是,摊手是主角,烧火工是配角。所以烧火人始终竖起耳朵听摊手的指令,“开始”“里面”“外面”“左边”“右边”“停火”,摊手会根据情况不时发出指令,烧火人会及时调整火力,或火力的重点部位。摊镬糍必须烧稻草,耐烧的硬柴反而不相宜,最好是把稻草打成“8”字形,慢慢放进灶台,从而有效地控制好温度。
风枵糖蛋
“风枵茶”是一款母爱之茶。民间相传,在唐代,有一位湖州女子入选进宫,成了嫔妃。不久便怀有皇子,其母将糯米饭制成镬糍薄片,连带红糖,一并送入宫中,让女儿产后冲泡食用,女儿很快就身康体健了。皇帝闻之龙颜大悦,遂将这糯米镬糍风枵列为大唐贡品。从此,江南一带妇女孕产时食用糯米镬糍风枵的习俗便流传开来。湖州乡俗,亲戚中谁家媳妇怀孕了,须备礼“端汤”。江南吴地方言称孕妇为“舍姆娘”,孕妇产后安胎坐月子叫作“做舍姆”,“端汤”又称“端舍姆汤”。其意义是保佑孕妇顺利生产,母婴平安。端汤必用风枵,都要专门摊风枵。过去,湖州农家都备有一个包袱,俗称“红袱”。“红袱”是蚕农们自己用蚕丝纺线,在土织机上织成方布,并用紫红色染料染色。“红袱”主要用于结婚时包被子等嫁妆,还用于端汤时包风枵。风枵含有丰富的铁、锌等元素,易消化吸收,有消食开胃的功效,产妇食用风枵可加鸡蛋、红糖、枣,更是孕妇和产妇的滋补佳品。
摊风枵“红袱”包
“风枵茶”是一款待客之茶。风枵茶在湖州民间有着很高的地位,是湖州三道茶中的第一道,也是待客的重要礼仪之一。逢年过节,家里招待来客必先叫人甜一甜,来一碗“风枵茶”,是主人表达敬意与尊重的最佳方式。将薄脆的风枵轻轻捏碎,放入碗中,再按照个人喜好撒上适量红糖,热腾腾的开水一冲上,一碗“风枵茶”就成了。在湿冷的南方冬季里,“风枵茶”堪称祛湿解乏的神器,还能解一路的风尘仆仆。入口后,红糖的甜和热率先占领口腔,不多久,泡软了的镬糍抵达战场,以软糯爽滑的口感和强势的糯米香迅速占据上风。一碗落肚,额头微微泛潮,让人直呼快哉。若是考究者,还得“敲”进两枚滑溜溜的鸡蛋,此时的镬糍甘为配角,但浓浓的糯米香渗进汤汁、渗进鸡蛋,镬糍的软糯与鸡蛋的滑溜形成丰富的口感。一碗“大补”糖蛋喝下,直接从胃里暖到全身。
湖州三道茶
这也是一款考察“毛脚女婿”的茶。湖州人习惯将“未转正”的准女婿叫“毛脚女婿”。湖州旧俗,拟定亲的男女两家双方在正式定亲前要到对方家中相互查看,俗称“看人家”。一旦女儿带着男朋友上门,或媒人领着小伙子上门,如果看着不错,女主人就会将藏好的风枵拿出来,泡给小伙子吃。小伙子能吃到这风枵茶,便算是得到了丈母娘的认可。如果丈母娘看得十分满意,风枵茶里再另加一对糖蛋,这样意示着这桩婚事成了。民谣:“一碗满口甜,二碗精神爽,三碗促膝拉家常。”丈母娘以茶招待初次上门的“毛脚女婿”,从冲茶的次数及丈母娘的表情,可以看出丈母娘对“毛脚女婿”的满意程度。而这些奇妙的“规矩”,多多少少都为婚姻结合增添了更多浪漫与祝愿。
腌肉腌鱼过腊月
关于“腊”,在《周礼》《周易》中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腊”其实是一种肉类食物的处理方法,把肉类以盐或酱腌渍后,再放于通风处风干。岁末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小寒至大寒之间的天气云量较少,且少雨干燥,吹西北季候风,肉类不易变质且蚊虫不多,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
腊月家家晒腊肉
湖州是水乡泽国,过年历来少不了准备鱼鲜,内荡养殖的湖鲜是主要来源。内荡湖鲜的捕捞方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网鱼,用大渔网捕捞,一网下去,大的鱼塘可以网上成千上万斤鲜鱼,收网时,众鱼跳跃,甚是壮观。第二阶段是“干鱼荡”,将塘中的水全部抽干来捕鱼。“干荡”时十分热闹,池塘边站满了人,一家干荡,众邻帮忙,一派丰收喜庆景象。也有准备捡漏,来“趁荡”“清荡”的。鱼荡抽干后,荡主带人下塘捕鱼,等家鱼和主要野鱼基本捕捞完后,才允许准备趁荡的人下去抓鱼了。趁荡以孩子居多,个个腰间挂个竹篓,浩浩荡荡地冲下池塘,场面十分热闹。请人网鱼或干荡,荡主按例要请大家吃“鱼汤饭”的。趁荡的孩子最后手脚都冻得像红萝卜,但晚饭的餐桌上肯定会多上一两盘菜,小杂鱼、河蚌、小鲫鱼,虽然都不大,但鲜得很。
干鱼荡
每年腊月,家家户户都会晒点鱼干,象征着年年有余和吉利。四大家鱼中,青鱼体型最为硕大。制作鱼干最好的就是螺蛳青,不仅肉质好,而且味道格外鲜美。青鱼干是寻常百姓家的必备年货,鱼干虽好吃,但制作不易。制作青鱼干一般都会选用体型较大的青鱼,一般四年生,正常体重10斤左右,晒成4.5到6斤才比较香。
活鱼宰杀时,最好把鱼从背部剖开,去内脏,将对半剖开的鱼放平,把盐均匀地涂在鱼肉上,一边涂一边按压鱼肉,让鱼肉更好地吸收盐分。背部肉质厚的地方可扎洞放入盐巴。把涂好盐巴的鱼,鱼鳞朝下放入缸内压实,腌制一星期左右让鱼入味、水分流失,取出挂起来晒干10天左右再阴凉,也可烘干。无论从口感还是外观上,自然风晒的青鱼干要远远优于人工烘干的。自然晒干的鱼干更香,晒好的鱼干颜色均匀,阳光透过鱼干显出红色的肌理,伴着咸香,给人满满的冬日收获感。
晒腌鱼和晒腌肉
腌猪头是江南人过冬的习俗,从腌制到晾晒,耗时一个月,咸猪头终于晒好了,色泽红亮。咸猪头肉是过年必备美食,风干猪头肉口感Q弹咸香,回味无穷,是一道历史悠久且口感独特的传统美食。下锅炖熟拆猪头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啃着没多少肉丝的猪头骨,但却津津有味。在湖州还有一道名菜——猪头糕,新鲜猪头就可制作猪头糕,但稍微腌制7-10天,肉有红色,香味更甚。风干后把猪头放在柴火灶大锅里煮。煮熟猪头肉要把握好最佳口感,煮过了则猪头肉软烂无嚼劲,不够熟则不易剔骨,刚刚好酥而不烂出锅拆骨,去骨后软弹的猪头肉包括猪脸肉、猪耳、猪舌剁碎快速切分成小块,按每份一斤的规格混合好,不等冷却就用事先洗净的粽叶、稻草将猪头肉层层包裹起来。捆扎严实后,剪去两头多余的稻草,多份温热的猪头糕就做好了。切成一片片的成品,色泽光亮,吃起来肥而不腻,香气四溢、满口生香、鲜美可口。
加了花椒的腌肉
腊月腌蹄髈、条肉、鸡、鸭也是江南传统,腊月腌制的各种咸肉都可蒸着吃,咸香可口。咸猪肉是最好的调味食材,很多菜放上几块便非常入味,不管是笋还是河蚌,一旦与咸肉一起炖煮就其鲜无比。即便简单一点,咸肉与大白菜、毛笋一起蒸,也是相互成就的人间极品美味。
往期推荐
视频:海栗、邓君、卢丞权、李黄祺
编辑:孙绪会、陈秋芳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