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怎样阅读鲁迅?

教育   2024-10-09 14:53   陕西  

“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郁达夫《鲁迅的伟大》)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享誉中外、深受景仰的一代文学大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鲁迅先生是新文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在小说、杂文、诗歌、翻译、文学评论与研究等领域都成就非凡。

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3周年纪念日。先生的卓越成就、伟大精神和崇高品格值得我们深切缅怀。




勾勒人生轨迹,读鲁迅的成长

对个人生活的描写,往往也会折射时代的变迁。虽然鲁迅曾表示“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但“异地”的“辛苦辗转”生活又让他时时眷恋故乡。“离乡—返乡—再离乡”,不仅意味着空间位置的变化,更意味着观察视角与文化眼光的变化。了解鲁迅的人生轨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读懂鲁迅和他的作品。

01

绍 兴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在良莠不齐的传统文化熏染下,童年鲁迅见证了当地林林总总的风俗习惯,听闻了各种地方传说。11岁时,鲁迅进入三味书屋读书,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在此期间,鲁迅积累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创作、文化批评奠定了基础。

鲁迅十几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其间,他为父亲延医治病,见识了几位所谓的“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和开具的奇特药方,认清了其巫医不分、故弄玄虚的欺骗性,也体会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02

南 京

鲁迅经历了家庭变故和思想裂变,离开家乡绍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矿路学堂读书,走上了一条与当时大多数学生不一样的求学道路。在南京的学习岁月,是鲁迅一生中的重要时期。他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接受了西方进化论思想,初步形成了“将来必胜过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这一思想也成为他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的思想武器。

03

日 本

1902年,鲁迅留学日本,先后在东京弘文学院和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他准备毕业以后回国救治像父亲一样被耽误的病人,在战争时期去当军医,用医术报效祖国。但在仙台学习期间,他在电影中看到中国人面对自己的同胞被日军杀头时却神情麻木,因此决意要“改变他们的精神”,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


04

北 京

鲁迅回国后,先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后应蔡元培之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又随教育部迁到北京。

1918年5月,他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与《新青年》杂志编辑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在北京,鲁迅开始在大学兼职教书,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授课,与革命志士共事。但在反对势力的排挤和军阀纷争中,鲁迅不得不离开北京,在厦门、广州等地辗转。

05

上 海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工作。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主编了《前哨》《奔流》《萌芽》等多种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



走进作品世界,遇见多面鲁迅




提到鲁迅,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很多人最初的印象,大多来自于语文课本上的那个“早”字。再后来,我们读了很多鲁迅先生的文字,《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他的著作,不知串起几代人的语文课本,他的《彷徨》与《呐喊》,让我们觉得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笔尖锋利的人。鲁迅先生的照片,大多也是一脸严肃,一副高冷范儿,不免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但如果读了《朝花夕拾》,你又会发现,犀利、尖锐的鲁迅也会写下亲切、温和的文字,高冷、深沉的“战士”也有天真、温情的面孔……

01

《呐喊》:饱含忧愤与热望的感情





《呐喊》


“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调: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呼喊。

《狂人日记》发出了现代文学史上振聋发聩的第一声“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对历史的追问;“救救孩子”,这是对未来的呼唤。

《呐喊》的忧愤是深广的、透骨的,甚至不乏绝望与悲凉。“吃人”的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披着“仁义道德”的外衣,鲁迅却在“温良恭俭让”的面纱下看到了“吃人”的本质;官民、主奴、长幼、男女……这样的等级观念刻在当时国人的骨子里,大家习以为常,鲁迅却通过阿Q、闰土、陈士成、孔乙己等人的悲剧命运,揭示了这常态背后的邪恶与荒谬。

鲁迅的忧愤不仅在于看得见的剥夺与压迫,更在于看不见的蚕食与毒害。比起身体的羸弱与生命的苦楚,精神被残害与扭曲更为可怕。在阿Q身上,在孔乙己身上,在所有人物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创伤。

但忧愤只是《呐喊》的一面,或者说,这是小说带给我们的最直接的冲击。在愤激的文字后面,隐含的却是鲁迅对民族的爱,对同胞的情,对美好未来的希望。这是热烈而深沉的希望。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不仅表现在小说偶尔出现的明朗与温情的笔墨中,更以一种前提性的观念预设,驱动着鲁迅的叙述逻辑的展开。《一件小事》中的“我”,面对底层的苦难与互助,油然而生惭愧之心;《故乡》的结尾,那关于“路”的议论,更展现了鲁迅对未来的想象。对孔乙己、杨二嫂、陈士成这些灰色的人物,作者从不吝惜自己的怜悯。

在忧愤的底色下,是鲁迅的热望。爱与恨、绝望与希望、悲哀与热情、批判与反思交织在《呐喊》中,构成了这部经典的经纬与骨肉。

风格即人。忧愤与热望,也从特定角度解释了《呐喊》的语言风格。鲁迅的冷峻与简劲,鲁迅的刚健与质朴,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内心的爱与恨。

02

《朝花夕拾》:记忆深处的人和事





《朝花夕拾》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鲁迅捻着一朵从旧书籍里取出的枯花,忽有所悟地微微一笑,脸上顿现一抹动人的温柔。

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45岁的鲁迅面对动荡的时局、险恶的人事,在辗转波折的日子里,暂时卸下了外在的盔甲,把目光转向了过去,凝眸回望曾经的自己,生趣盎然的童年、初谙世事的少年、辗转求学的青年;回望给自己打上了精神底色的故乡的人情风物、民俗旧习;回望在自己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产生了深刻影响、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和事。

“回望”中那些温暖的、充满欢愉的过往再也回不去,所以不得不“告别”。

这种回望和告别,是深情的、温情的:百草园、三味书屋里温馨、快乐的记忆,桂花树下听故事的场景,读《天演论》时的惊喜和痴迷……长妈妈、父亲、范爱农以及藤野先生等,都是鲁迅描写的对象,他们给予了他成长中最大的慈爱、亲情与友情。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

在鲁迅的回望中,对那些美好、温馨、真诚、善良的记忆,有一种怀念和铭记;对那些疑惑、忧伤、憾恨和愧疚的记忆,有一种追溯和反思;对那些伪善、欺诈、愚昧、丑恶的记忆,是一种告别和摒弃。

“回望”与“告别”是一对孪生姐妹,或者说,每一次深情“回望”都是一次长情的“告别”,每一次理性的“回顾”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古人说“日参省乎己”中的“省”,就是一种“回望”与“告别”,对过往、对故乡、对历史、对来处……

朝花带露香,夕拾意味长。早上的鲜花留到晚上来采摘,少时的故事等到长大去阅读,从前的人生待到成年去思考,也许才能品出生活的厚味。

《朝花夕拾》是青少年与鲁迅最好的相遇,愿鲁迅的“回望”与“告别”能指引年少的我们时常与“过往的自己”回眸相拥。



突破时空限制,探寻生命张力

钱理群先生曾这样描述阅读感受:“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

很多喜欢阅读鲁迅传记及其作品的读者认为,鲁迅“冷”的背后是炽热。鲁迅觉得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他要度己度人,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办。只能是彷徨、反抗。他要寻找同路人,但有时候找错了。包括自己走的路未必全都走对,可是他一直在寻路的途中。他不断地在选择,在挣扎,这是他的价值追求。“五四”以来的作家中,鲁迅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话题。

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等。

鲁迅的文字为何有着超越时间的魅力?百年后的今天,为何我们仍需阅读鲁迅?不妨走进先生的众多作品,去找找答案吧!




END

来源|转自“整本书思辨读写”,以上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同步资料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程同步资料,同步测试题,同步预习资料,期中期末考试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