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项目,南漳+2

旅行   2024-12-26 16:19   湖北  


12月23日

省人民政府公布

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县《卞和传说》《葛粉制作技艺》

两个项目榜上有名

新增两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卞和传说

卞和传说项目的保护成果《南漳县<卞和传说>故事集》,采录、搜集和整理了卞和传说的传世文献与口头异文,包括卞和的家庭成长、风物人文以及名人史事等。


讲述的场景包括乡村文化活动、会议、课堂教学等。讲述方式采取红色旅游、研学互动、教育教学的方式进行口头传播。


巡检镇文化站站长、书记、村民,南漳县机关事业单位党群干部,教师是卞和传说的主要讲述人。


卞和传说的语言既脱胎于民间集体记忆,又通过机关干部,知识分子进行口头传播,故事语言优美,思想深刻,情节丰富。内容上以历史故事为主,围绕卞和的一生和三次献玉的经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葛粉制作技艺

南漳葛粉的制作过程具体包括:
选择与准备原料:农人们精心挑选生长在南漳地区山地里的野生葛根,营养成分丰富;

清洗葛根:使用山底的清泉洗涤葛根,确保去除所有的泥土和杂质;

剥皮剁块:熟练地削去葛根的外皮,再次清洗后,将大块葛根剁成小块以便于后续加工;

粉碎葛根:将小块葛根放入石臼中,用木榔头反复捶打至葛根变成细腻的糊状,这一过程有助于释放出葛根中的淀粉;

包裹挤压:将粉碎后的葛根用纱布包裹,然后将其装入桶中,注入清凉的山泉水,用手揉搓和搅拌;

过滤沉淀:通过摆袋过滤的方式,将葛粉浆液进行细致过滤,让细腻的葛粉透过纱布缝隙沉积在容器底部;

清理葛渣:多次反复过滤,直到将葛渣彻底清除,保留纯净的葛粉浆液;

静置沉淀:将葛粉浆液静置一天一夜,让葛粉充分沉淀固化,形成雪白的葛粉块;

取出晾干:将固化的葛粉块取出,用天然的棕叶包裹,系上棉绳悬挂在干燥通风的房梁上慢慢晾干;

包装存储:晾干后的葛粉块进行适当的切割和包装。


还有6个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呜音喇叭
国家级项目“呜音喇叭” 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唢呐音乐演奏艺术,其特别之处:一是形式与其他喇叭的差异,喇叭的上端只有六个眼,其他喇叭上端是七个眼。“呜音喇叭”演奏时有包锣、堂锣、长号、地号以及两个小锣上下交替抛飞等,而其他喇叭配置的器具没有这么繁多。二是音乐的表现很特别,与其他喇叭差异的是音调诡谲幽暗,好多曲牌是普遍盛行的鄂北打调与磨调没有的,其演奏形式和音乐内容都极具浓郁的楚地巫风色彩。

端公舞
省级项目“端公舞”是以祭祀表达主题的舞蹈,兼有说唱和乐器伴奏。分为上坛和下坛,上坛主要是祭奠死者,超度亡灵,舞蹈动作严肃庄重;下坛主要是驱鬼避邪,祈祥纳福,动作轻盈洒脱,上下坛又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容包括迎神、敬神、安神和送神四个部分。

南漳剪纸
省级项目“南漳剪纸”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剪纸是一种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其表现手法独特,形象生动,而且它与刺绣、制作皮影息息相关,反映民间生活,见证历史变迁,促进民间文化的发展,对其挖、保护、对于了解民俗、认识民俗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高跷花鼓
省级项目“高跷花鼓”起源于唐宋时期,历史悠久,是目前襄阳市范围内最具特色、演技最高的传统民俗文艺形式。高跷花鼓属武跷子,翻滚劈叉,动作难度大,以惊险著称,表演以丑行为主,表演形式为边唱边舞,并伴之以吹打乐,唱腔为东巩镇地方花鼓调,唱词为即兴创作,活动时间是春节闹社火拜年,通常演到农历正月十七以后,活动区域达方圆数十里。

薅草锣鼓
省级项目“薅草锣鼓”源于楚先人“击鼓御田神”的习俗,现流行于长坪、板桥、巡检、东巩、肖堰等镇。“薅草锣鼓”是人们在田间劳作时用来助兴、鼓劲的艺术形式。由一人持锣,一人挎鼓,两人打唱。劳动人多时可以增加到三面锣、四面锣。采取对唱合唱,为造声势和以尾声。歌词既有古书也有即兴发挥,内容涉及历史人物、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表演程序为上午:开工号子、请神、扬歌、长溜板。下午:晌牌子、敬神、阳歌、闹晌、长溜板、送神、煞锣鼓。曲式结构属于联曲体,唱腔运动委婉舒展,保留着上古遗风。

阴锣鼓
省级项目“阴锣鼓”也叫“夜锣鼓”,流行于长坪、九集、李庙、板桥、巡检、肖堰等镇。通常程序是绕棺、牌子、开歌路、唱散歌、转鼓、小还阳、谢棺酒、过五关、奉孝、唱书、还阳、封棺明路、穿堂、出丧、下葬、安家神。阴锣鼓的大量唱词劝人行孝、行善、修性、和睦,具有教育功能,转古所唱的历史故事对青少年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传统教育意义。

来源:南漳文化旅游综合

部分图片来源:刘江

编辑:全彬彬

终审:高波  李大宝

南漳文旅
心氧氧,去南漳,欢迎关注“南漳文化旅游”,我们将为您提供最新的南漳文化旅游信息,八百里金南漳欢迎您!
 最新文章